<p class="ql-block">自从改革开放恢复春节庙会以来,不管是地坛庙会还是龙潭庙会,对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我小时候的厂甸庙会。听新闻说,今年厂甸庙会又恢复到了琉璃厂,我太高兴了,一定要去逛一逛,回忆一下童年的庙会情景。</p> <p class="ql-block">厂甸庙会是十点正式开始,我们到这儿刚刚九点,游客还很少,正好我们拍照,首先就来到了我记忆最深的中国书店门前。在我八九岁的时候,奶奶家就住在东琉璃厂前面的东南园胡同,也就是现在这个书店对面小沙土园胡同穿过去就到了,那时候的厂甸是开在南新华街上的,琉璃厂只有口上有一些摆摊的,里面没有,而现在则是整个开在了东琉璃厂和西琉璃厂的街上。中国书店也是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因为那时候堂哥常带我和妹妹到这里看小人书,我身后的这个小书店,就是以前我小的时候,那间能租小人书看的地方,租一本小人书(现在叫连环画)一分钱,我和堂哥妹妹每次租三本小人书,一人一本,由于屋内地方很小,也没有小孩坐的地方,我们三个人就蹲在屋内的墙根下,一人一本轮换着看,看完这三本,再租三本,如果要拿回家看,就要交押金,还的时候每本是二分钱,因此,我们每次都在这里把小人书看完才回家,差不多也就有半天的时间了。</p> <p class="ql-block">十点钟厂甸里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上班了,看看今年的厂甸还真够热闹的,尤其是这个乙巳年的卡通造型毛绒蛇也太漂亮了,这里面是一个工作人员穿着这个卡通的蛇形外衣在表演,太可爱了。</p> <p class="ql-block">再看这些个扮做雕塑的模特们,真的是太逼真了,他们有的拿着铜锣,有的拿着算盘,有的在那提着鸟笼子,还有的在那扮做卖糖葫芦的,他们把老北京的各类人物都表现得惟妙惟肖,而且全都一动不动在那摆着姿势,这也太累了吧!看来他们也是训练有素,如果你不知道,还以为是真正的雕塑呢?</p> <p class="ql-block">游客们纷纷上前和这些模特拍照,尤其是这个送春联的模特,最为受欢迎,大家都走上台去接过他另一只手的春联,一起合影留念,“四季平安福临门,全年顺景福满堂”。</p><p class="ql-block">广播里不时的传出游艺套圈,投壶的地点,欢迎大家到那里去玩。由于琉璃厂的街道比较窄,所以游艺是穿过书店的后门,有一个院子里边都是游艺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乙巳年的卡通蛇造型非常的多,看看这个小青蛇是不是很漂亮,祝我们乙巳年巳巳如意,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这门口还有一个老式的黄包车,我也来体验一下。😁</p> <p class="ql-block">街边房檐下一张桌子边坐着认真学习的学生和站在一旁的先生,这三个模特可是真的雕塑,不是真人扮的了。</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个大糖葫芦,又勾起了童年的回忆,那个时候63年64年的厂甸吧,只要你一进南新华街,就会看到游客们手里举着大糖葫芦,那个糖葫芦差不多得有一米来长,上面还插着一个三角的小彩旗,每次我看到扛着大糖葫芦的人都特别的羡慕,但是由于那时家里条件差,所以从来也没有舍得买过一个,现在想起来还是那么的诱人。还有一个就是把山里红穿成一大圆圈套在脖子上,就像那个沙和尚的串珠一样,现在已经没有这种卖的了。有点遗憾,应该再发扬一下,这个还是挺有意思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顺着东琉璃厂的入口一直往东走,两面的店铺依然是过去的小门脸形式,但是里面的东西已经不是过去的模样了,记得小时候两边的铺面基本上都是卖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字画宣纸,以及一些胆瓶瓷器玉器之类的古玩,而现在现代商业气息占领了大部分的店铺。</p> <p class="ql-block">比如一些非遗的,剪纸,泥塑,毛猴,糖画,风车,摇鼓,旅游纪念品,可真是琳琅满目,眼花缭乱,应有尽有。</p> <p class="ql-block">看看这些个兔爷真的是太漂亮了!兔爷是北京市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属于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p><p class="ql-block">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爷。</p> <p class="ql-block">它渊源于古老的月亮崇拜。明清以来,月宫玉兔逐渐从月崇拜的附属物中分离出来,在祭月仪式中形成了独立的形象,并逐渐丰富。兔儿爷兼具神圣和世俗的品性,融祭祀和游乐的功能于一体。如今兔儿爷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再看看这下边还有财神爷和寿星佬也都非常的精美别致。</p> <p class="ql-block">走进这间店铺,看到了这么多的毛笔。这还有点儿文房四宝的意思。毛笔书法起源于古代中国,随着汉字的演变和发展,毛笔书法逐渐形成。古代长期使用毛笔书写,从而产生了书法艺术。中国书法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书法习惯上分为正、草、隶、篆四体。这些书体不仅在形式上各有特色,而且在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上也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丰富多样性。</p> <p class="ql-block">护国寺小吃也摆到了这里,那些个从小就爱吃的驴打滚,爱窝窝,江米面豆沙馅炸糕,如今依然是我的最爱。还记得儿时逛长甸,最爱吃的就是那盘儿又香又脆,蘸上蒜汁的炸灌肠。那时候是一毛五一盘,现在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如今的炸灌肠已经涨到了十五块钱一盘,而且还不如以前的好吃了,切的太厚,炸的也不焦,不过今天琉璃厂的厂甸还真没有这个炸灌肠。</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一条很窄的小胡同,挂了很多这样的老字画,还有纪念章之类的老物件,给人一种怀旧的感觉,让我们对这些曾经拥有的老物件有一种亲切感。</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一个小型的展览,“博物致知﹣课本上的文物知识展览,”有一些图片和介绍,有周口店猿人,三星堆文物等一些图文并茂的介绍。是为来这里参观的中小学生们准备的学习资料。</p> <p class="ql-block">这是北魏统治者崇尚中原文化,重视书法艺术,《张猛龙碑》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是当时书法艺术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被称作天下第一书的王羲之“兰亭集序”由于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p> <p class="ql-block">走到琉璃厂的东口,就到了杨梅竹斜街,还记得小时候只要一放假,我和妹妹就到奶奶家来住上几天,奶奶就会带着我俩到杨梅竹斜街这儿来买早点,两分钱就装满豆浆的那个大白搪瓷缸子至今还记忆犹新,焦圈,豆浆,糖油饼都是我们的最爱。</p> <p class="ql-block">琉璃厂火神庙十点开门,因为大家都不知道里面有什么?所以一开门游客们便排队拥了进去。原来这里也是小吃游艺的活动场所,后院有套圈投壶,前面有各种手工艺品,院子的中间还有一个卖煎饼的机器人。</p> <p class="ql-block">一进火神庙的大门儿,大红的地毯,红红火火的灯笼,大红的福字,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还有门口这个挂着旋转彩灯的工艺品摊位前也挤满了人。</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介绍了除夕踩岁的由来。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p><p class="ql-block">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请"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岁习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但是由于城市对消防意识的安全重视,在北京燃放烟花鞭炮已经有很多年禁放了。</p> <p class="ql-block">门口2025福到来,蛇年大吉,新春快乐,鲜花,大红的招牌非常的醒目,招来了很多游客在此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火神庙里的风筝展,风筝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它是我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风筝起源于我国,被公认为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据史书记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农民用竹条、鱼网等简单材料制成,用来观测天气和祈求风调雨顺。后来风筝传入印度、中东、欧洲等地,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儿童游戏和休闲娱乐活动。</p> <p class="ql-block">从火神庙出来,呀,这人怎么突然间这么多了?跟着队伍往前走,非常的缓慢,后来往前一看才发现原来是一支拜年的队伍,拜年队伍里的人都穿着唐装,汗服,清朝旗装。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的扮装成文人墨客,有的扮装成富家小姐,还有商人,豪绅,各具特色,有手拿扇子的,有举着大糖葫芦的,有头戴瓜皮帽的,还有梳着清朝大辫子的,他们边走边向路旁的游客拜年,说着拜年的吉祥话,既喜庆又热闹,引来了路边无数游客的观看和拍照录像。</p> <p class="ql-block">从东琉璃厂出来,来到了西琉璃厂,西琉璃厂烟火气更浓一些,刚一进口就听到了敲打快板的吆喝声,这里的小吃摊位也是各具特色,有天津的炒焖子,有做成元宝型的黄米面汤圆,湖北的热干面,湖南的炸臭豆腐,烤鱿鱼,炸薯片,<span style="font-size:18px;">风车,小鼓,还有久违了的陀螺,这也是我们小时候小朋友们的最爱,那时候我们管转陀螺叫抽汉奸,有一首儿歌至今难忘,抽汉奸,打汉奸,打的汉奸没处钻,哈哈,是不是又好玩又解气!</span></p> <p class="ql-block">大红的福字,喜气洋洋。福星高照,福如东海,福寿双全,洪福齐天,福寿康宁,福源滚滚,福运持久,福气安康,福禄满溢。满满的祝福,福气满满。</p> <p class="ql-block">西琉璃厂应该以荣宝斋最为热闹,但是现在看起来却是冷冷清清,荣宝斋在这条街上一共有好几个门脸,这个好像已经关门了。</p><p class="ql-block">荣宝斋的前身是“松竹斋”,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即公元1672年,1894年更名为荣宝斋,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1950年公私合营后,“荣宝斋新记”成立,1952年荣宝斋成为国有企业,并以郭沫若题词墨迹“荣宝斋”为标准商号沿用至今。2011年,荣宝斋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p> <p class="ql-block">这一个门脸里边有一些个字画展览,还有书法家当场赠送福字,还有免费的热茶招待游客,很多游客在此领了赠送的福字,高高兴兴的喝着热茶,欣赏着里面的展品。</p> <p class="ql-block">厂甸庙会丨回忆之旅</p><p class="ql-block">街巷深处,暗香浮动。琉璃厂的老砖旧瓦间,藏着一段京华旧梦。七百余年光阴荏苒,这里从一方皇城脚下的琉璃窑,蝶变成京城最富魅力的文化街巷。青石板上,曾留下无数文人雅士的足迹;斑驳的门墙间,还回响着历代商贾的吆喝声。</p><p class="ql-block">每到新春,这里便成了最热闹的烟火人间。长街上,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映红了整条街巷;路边摊上,糖葫芦串成了一条条红艳艳的长龙,甜蜜了多少代人的童年。书肆里墨香四溢,画摊前丹青流彩,锣鼓声里,又一个红火的庙会开始了….</p><p class="ql-block">椿树街道工委办事处西城区档案馆西城区文物保护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