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写意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国画艺术以意为主导,以象为基础。国画家恪守“计白当黑”,画笔在“藏与露”隐与显”中,出入于亦真亦幻、似有似无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而戏曲的写意性,其核心是诗化原则,其艺术手法以虚拟实、以假当真,以少胜多,以简代繁,凭借假定性的舞台时空和虚拟化的程式表演,从简约的形态中传递出悠长的信息,运用空灵的意象表述纷繁的实在。比如,戏曲舞台上有桨而无船、有鞭而无马,都可称为写意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两者都强调意境和神韵的融合,追求一种超越形式的美感。国画注重留白和意境的营造,而京剧则通过舞台表演和音乐来营造氛围;国画大片的空白,可以代表水,大片的空白,也留给观者以想象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而京剧舞台上,一招一式,扬鞭以代马,摇桨以代船。也代表着骑马射箭,翻山跃岭,也属于"留白"。两者在美学上有着相似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其次,中国画十分重视写神、传神,认为神是艺术的最高要求,早就有“传神阿堵”的说法;而戏曲塑造人物时讲究“精、气、神”,极力彰显人物的神态、神韵、神情。</p> <p class="ql-block"> 关于童稚趣味的拿捏,那是很难达到的境界,那是要恰到好处的,过了则欺世,不足则味乏。正如白石翁所云:画到高妙处,要在似与不似之间。</p> <p class="ql-block"> 有妙趣的作品,应该是乍看稚拙,细看生动;应该是整幅画看似儿童画般稚拙,却又透出一种凝滞、舒缓、力透纸背又不失洒脱的用笔功力,体现了一种内敛中和、深沉朴茂的审美意味。</p> <p class="ql-block"> “画中戏”与“画外意”。笔意简劲,使气魄、声容活现纸上。</p><p class="ql-block"> 日日临池,生而如戏,如戏人生。谢幕对于人生这场“大戏",是迟早的事。一方面都希望晚些谢幕,另一方面又希望这场戏可以演绎的更加精彩绚丽!</p> <p class="ql-block"> 戏曲艺术,尤其是京剧,对于我早有兴趣,虽然我是行外人,没有深入研究。但是,我们画画人会自觉不自觉的喜欢上这块“肥料"。</p><p class="ql-block"> 经过不断的戏画练习,不断的补课,促使我能够逐渐的认识到中国的国粹戏曲和国画的精髓,和它们姐妹艺术的必然联系。也会感染我对中国画笔墨意境的自然转形。中国的民间艺术,敦煌壁画,中国的上古时代岩画,非洲的木雕,加拿大爱斯基摩人的涂鸦,以及儿童绘画等等,都是我下一步着重学习的对象。这种本真,这种童稚,将会贯彻我整个绘画体系的渗透,将会成为我们一个绘画至高无尚的宗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