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里的年画

水木年华(华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印刷和出版的年画,犹如时光打印机,深深地刻录在我的脑海中。看似平常的一张年画,却蕴藏着巨大的玄机。一张年画记录着一段故事;一张年画承载着过去与未来;一张年画是人们向往美好和追求美好的愿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年集一到,县城的街头巷尾就热闹起来。有卖纸花的、有卖糖葫芦的、有卖年画的、有卖爆竹烟花的、有卖各种零食的、有卖日用品的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把二百多米的长街两边摆的满满当当,真是铺连铺、摊接摊、叫卖声、吆喝声响成一片,不绝于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过年了,年画是必不可少的,赶年集的人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围得整条街水泄不通。老年人选择年画时,多喜欢毛主席画像、门神灶王爷、或者鲤鱼跃龙门、年年有余、聚宝盆、八仙过海、胖娃娃和老寿星年画;而中年人选择年画多喜欢开国十大元帅、戏曲人物、岳飞精忠报国、穆桂英挂帅、梁红玉南宋抗金、三英战吕布、白素贞或者是黄山迎客松、西湖风景等山水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街市中心有一家新华书店,我父亲走进去,看到迎面白白的墙壁上,挂满了各色各样、种类齐全的年画。那时候的营业员只负责招待顾客,服务顾客和帮助顾客答疑解惑。如果顾客选好了年画,需要开一张单子,然后顾客到收银台照单付钱。只见收银员在三联单子上,盖上“现金收讫”的红印戳,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出门去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街市上的年画,不同的是在两根柱子中间,拉一条长长的尼龙绳子,绳子上挂着的一个个书夹子下,吊着一张张形状大小不一样的年画。年画的右下方都有明码标价,有美术出版社的,有工艺印刷厂的,最出名的当是天津杨柳青出版社的年画。杨柳青年画覆盖面广题材丰富:包含历史故事、戏曲人物、世俗生活、风景名胜、花鸟鱼虫等,而且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准。构图设计美观大方线条工整、人物形象生动活泼、主次分明非常接地气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选好了年画,还需要到日用品店购买铁图钉,也有的是五颜六色的塑料图钉。回到家贴年画时,要先贴好中堂,我的父亲非常喜欢五叶画屏和六叶画屏,挂起来既气派又有大家风范。如果这一年里家有儿女在学校学习好,得了“三好学生”奖状,也会端端正正地贴好。后来又流行起电影明星和歌手的挂历画,除封面和底部两张压轴画像。其余十二张年画,一月一张青春靓丽、沉鱼落雁的明星下方是月日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过年不只是贴年画,还要请学校写毛笔字超好的先生,来写过年春联。我在赶年集的时候,就看到一位先生在街市挥毫书写对联,一副二元、三元,普遍老百姓也消费得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位文绉绉的老先生,戴一副镶金边眼镜,端坐在街市的西南角落,面前的桌子上有黄色、红色、绿色、蓝色、黑色的墨水瓶。先生给人书写字画时,手里拿的不是毛笔,而是特制的刮刀一样的方形笔尖,能同时书写出几种颜色。因为有飞鸟鱼虫,有山水图案的美术字,而且写出的字龙飞凤舞、活灵活现,深受人们欢迎,有时还供不应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年画己经随着时代变迁渐渐消失了,可年画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年画是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画卷;年画是过年五彩缤纷的点缀;年画反映出大众的风俗习惯和信仰;年画寄托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