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幅照片

龙潭山人

<p class="ql-block">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的大年初三,是母亲的生日。每到这一天,我都会想起母亲。母亲1920年2月出生,那一天正是农历庚申年大年初三。算来,母亲如果还活着的话,已经105岁了。遗憾的是,早在57年前的1968年,母亲就因病去世,享年48岁。母亲去世的那一年,我才16岁。母亲患病后,曾在长春母亲的三妹家短暂的住过一段时间,以获得更好的治疗。不幸的是,经专家诊断,确认已是癌症晚期,且无法手术。为此,父亲前往长春,把母亲接了回来。陪伴母亲回到吉林的三姨知道母亲不久于人世,用随身携带的相机,在我家住的大杂院里,给父母亲和我们几个孩子留下了最后的合影。三天后,母亲就永远离开了我们。照片中,母亲形容枯槁,父亲满面愁容,我们几个孩子全都面有菜色,稚气未脱,全然不知即将面临家庭的巨大变故。照片的背景是邻居家的小院,时间是1968年的5月,正是乍暖还寒的季节。这幅照片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时至今日,几个人的形象还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已成永久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母亲去世后的当年,我跟随上山下乡的大潮到农村插队落户。三年后,我被招工回城,从此开启了职场长达40余年的打拼,直到退休。每年的大年初三,我都会把那一幅母亲最后的照片找出来,仔细端详,回想母亲在世时的点点滴滴。母亲在世时,家里的经济状况十分困难,说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也不算夸张。我记得,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打袼褙,纳鞋底的情景,也记得,为了从用于烧火的稻壳子里筛选出还可以食用的瘪粮食,母亲头裹毛巾,在小棚子前一簸萁一簸萁的簸稻壳的身影,更记得在困难时期,为了让上班的父亲和长身体的孩子们吃饱,母亲自己忍饥挨饿而导致的浮肿的双腿……用含辛茹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形容母亲的付出,毫不为过。父亲在母亲去世后的第8年因脑出血去世,享年67岁。而那时,我们兄弟皆已成年,而且参加了工作,家庭经济状况趋于好转。父亲在退休后始终继续上班,为的是挣那十几元钱的补差工资。在南方工作的大哥已经说服父亲,到他那里养老,安享晚年。而就在父亲即将成行时,脑出血急性发作,不到24小时,父亲就走了。父亲走后,我们兄弟先后结婚成家,娶妻生子,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自己也已经子孙绕膝了。但是,父母亲在艰难时日中的那些往事,是我们永远难以忘怀的。不仅如此,对于儿女来说,子欲孝而亲不待,是莫大的遗憾。</p><p class="ql-block">父母去世后,我们兄弟延续了每年除夕聚会的传统。大哥从南方回来后,也参与了这个聚会。兄弟们带着各自的家庭成员,加在一起足有二三十口人。直到大约十年前,因为大哥又随子女南迁,二哥身体不好,除夕聚会才算结束。不过今年除夕,我们又都聚在五弟家中。说实在的,现在的年夜饭也就是个形式而已。吃什么不再重要。因为平时也不差,想吃什么就能吃到。除夕之夜,重在团聚,重在气氛。虽然我们自己也成了老一辈,但那种儿孙满堂的场面还是让人高兴和振奋。就我自己的家庭而言,我们老两口退休后,身体还好,退休金虽然不多,足以颐养天年。我没有荒废文笔,先后在日报和晚报上发表了五十余篇文章,有的作品还入选了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松花江上月亮船》文集。老伴捡起了她的单弦老本行,经常参加演出,还先后获得了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殊荣。在部队服役的儿子在大学毕业后,投笔从戎,又通过部队的强军计划攻读了研究生,获得了硕士学位,如今已是中校军官。儿子在多年不在家过年后,今年居然休假回家过年。儿媳支持丈夫安心工作,在家孝敬老人,教育孩子,事业有成,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小学校长,2023年被评为吉林省最美军嫂。2024年,以儿媳为代表的我们的大家庭还被评为吉林省最美家庭。15岁的孙子品学兼优,今年读到初二,身高已经和我比肩。今年除夕,我们兄弟聚在一起,用智能手机拍下了一大家人其乐融融的瞬间。高分辨率的智能手机照出来的图像清晰,色彩鲜明,象征着生活的多姿多彩和欢乐祥和。看着宽敞明亮装潢精致的居室,看着祖孙三代绽开的笑脸,看着每个人光鲜亮丽的衣着,不由得感慨,丰衣足食真好,安居乐业真好!</p><p class="ql-block">两幅照片,反映的是两个时代。从1968年算起,已经过去了57年了。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啊。父母九泉有知,也会由衷的感到高兴吧?!</p> <p class="ql-block">1968年5月18日,母亲去世前三天,父母与三兄弟合影。后排右一是我,后排右中是四弟,后排左一是五弟。</p> <p class="ql-block">今年除夕之夜,兄弟三人与子侄辈和孙辈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