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礼户景五分之十堰祚财公世系发展概况。

平安福

<p class="ql-block">升礼户景五分之十堰祚财公世系发展概况</p><p class="ql-block">根据家族人,代代以口头相传,为了寻找可生存的生活环境,高祖祚财公兄弟三人,带着六十多岁高龄的母亲,仅满月的孙子、家眷共十多人。离开蕲春县崇山乡卓面山,走黄冈过武汉,经襄阳郧阳,到竹山县双台乡渔塘村茯苓垭。在茯苓垭大垇(洼)半山上落住,租草房稞地种粮食,苦渡生活,水源极其不足,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但秉承着仁义宽厚待人处事,逐渐熟络了当地人,通过勤劳节俭,次年买下了大洼这块贫瘠的土地,在地脚下较宽的坪地上,盖起几间草房,继而开荒种粮,艰难维持生活。先祖们省吃俭用,勤劳耕作,把微薄的积累,在适宜的时候,买下了茯苓垭阴坡山林薄地,先后在大垱(老坟院)、葫芦地、阴坡老宅建房造屋。始祖兄弟三人及老母积劳成疾,先后去逝。</p><p class="ql-block">祚生祚国无后,祚财公后人将他们都葬在大垇(洼)草房周围。随着始祖的儿孙成家,人口增多,逐步分住在大垱(老坟院)、葫芦地、阴坡老院。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物,主要用于购置土地,在范字辈的时候,已购置了茯苓垭百分之四五十的土地,确保基本生活。日子依旧过得辛劳清贫。开郅公去逝后,兄弟三人合家。范义公初当家时,在阴坡老宅建草房,不多时年关意外失火,将所有房产、家用物质焚烧贻净,年前借债在原址上盖起了瓦房。后来人口鼎盛时期达到了七十多人,先祖母明氏泰泰,高寿八十五岁,眼见五世同堂,和睦相处,各自主动勤耕节俭过日子,没有特殊化,义门世家的好家风,受到当时县政府褒奖。从先祖住地,墓地分布的情况,山地从无到有,从少变多,基本能满足自耕,住房从草房到瓦房的转变,满足了基本生存的需要。先祖的事迹,在翻译祖谱中,已有描述。</p><p class="ql-block"> 随着人口增多分为八房,分别迁到本县溢水镇、本乡南口村、江西村、向山村及本村各组,还有一部分外迁族人没有信息。以后没有一家几十口人的情况,虽分门立户,但都知道共一个宗祖,都彼此牵挂,抵砺前行,携手共同渡过了,半封建半殖民的动荡年代,迎来了共和国太平时代。</p><p class="ql-block">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按照国家政策,人人有田地种,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人口为之增长。在大的自然灾害到来时,大多数人显得脆弱不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年景大涝大旱,当地很多人没有逃过劫难。我们家族没有受到大损失,因为我们家族素有勤劳节俭的习惯,能吃苦,勤劳广种粮食、疏菜渡过灾年。六十年代中后期,走上生产集体,挣工分定量的供应粮食。家族人平日起早摸黑在自留地里种菜种粮,养猪喂鸡改善生活。当时我们的家族人不满现状,组织副业队开荒种菜酿酒,当时全县一个劳动日分值只有两角钱左右,我族生产队工分值提升到一元以上,受到当时县、乡政府的表彰。到七八十年代时期我族人口大增,家族红丁人数达一百六十余人,总人口达三百二十三人,约有一百零六户。</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如春天温暖大地,生机薄发,我们的家族人如鱼得水,各显神通,搞种植业、开商店、跑运输、开公司、包工程、外出务工等,家族人的生活从贫穷走向富裕,茯苓垭搬到鱼塘方家坝河两岸及政府机关旁,有的迁到北京、武汉、上海、十堰等地,都住上了楼房,多数家庭有车子。</p><p class="ql-block">从高祖至中字辈读书识字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只有光焕公教书育人。新中国重视人民的文化教育、四五十年代出生的的族人都会识字算帐。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视教育,读书考学,是我家族人对子孙的最大愿望。目前,处级公职人员二人,正科级公职人员二人,大学专科以上V学历的有三十三人,其中博士毕业生二人,硕士毕业生二人,在读硕士生二人,国际会计师一人,副主任中药师一人,机电高级工程师一人,建筑建造工程师一人。</p><p class="ql-block">为保卫国家、建设国家,维护国家安定,参军当兵一十九人,其中抗日战争捐躯一人,抗美援朝两人,牺牲一人,立功受奖三人。</p><p class="ql-block">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许多地方结婚办喜事,搬家办宴席,老了人办丧事,服务人员都得花钱请人,提前预付工资,有的甚至花钱少了,请不到送葬抬棺椁的人。茯苓垭陈氏家族人,在这类事情上,只要知道族人有事,再忙都会放下自己的事来帮助,付工资时,全部退回给当事人。特别值得一讲的事:遇到某个族人不幸仙逝,孝子没有在家,我族亲人们知道后,自发去安排料理一切事物,不等不靠,缺钱拿钱,缺物拿物,周边邻里姻亲无不拍手称赞。族人应国公在这类事情中逢事必到,他任劳任怨,主动牵头主持安排,统筹招待客人。应洲公回家过春节,在有时间的前提下,逐一慰问族中老弱病残的长辈,不论亲疏。这些都是义门的风范,以实际行动为我族后世子孙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以上记叙,是我族始祖祚财公世下近二百年来生存发展的一个简单概述,还有许多陈氏义门好家风的事迹,不能全叙。义门世家爱国和族,勤耕苦读、勤精于专业等家风,已在每位家族人心中生根,期望族人再接再历,发扬光大,以身作则,传承给我们家族子孙后代。相信我家族的未来更美好,更繁荣昌盛!</p><p class="ql-block"> 竹山县双台乡茯苓垭陈氏续谱编委会</p><p class="ql-block"> 主编蕲春庄三十二世世孙应棠敬书</p><p class="ql-block"> 公元二0二四年腊月初七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