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鲁迅故居 品树人风骨

塞北森林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美 篇 号 2696536</p><p class="ql-block"> 美 篇 名 塞北森林</p> <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五蛇年大年初二,天边才泛起鱼肚白,启明星还在云层里若隐若现,我便背上行囊,迫不及待地奔赴绍兴。我的这趟旅程,不为别的,只为赶赴一场与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心灵之约。</p><p class="ql-block"> 踏入鲁迅故里景区,头顶的天空似被大自然精心绘制,鱼鳞云层层叠叠,半遮半掩着澄澈的蓝天,如梦似幻。鲁迅故居对公众免费开放,只需在微信上轻轻一扫二维码,完成预约流程。指尖轻点,填好个人信息后,便开启了这场与文学巨匠的跨时空对话之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绍兴鲁迅故居是个热门景区,才早上八点多,参观鲁迅故里的队伍宛如一条蜿蜒的长龙。到此参观的游人来自五湖四海,有朝气蓬勃的学生,有头发花白的老人,其中还有些外国友人,参观者眼中满是好奇与期待。大家都怀揣着对鲁迅的敬仰,有秩序的耐心排队,仿佛这条队伍不是漫长的等待,而是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前奏,引领众人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 。</p> <p class="ql-block">  绍兴,可不只是一座城,它是岁月精心雕琢的人文宝库,处处都有沉淀着的历史痕迹。踏入绍兴古城,一股江南古镇的气息扑面而来,瞬间将我笼罩。</p><p class="ql-block"> 抬眼望去,深宅古巷,白墙黛瓦,门当抱石,小巧的门楼,一字排在古街两翼。绍兴素以水乡闻名,古镇内纵横的水巷,古桥横亘其上,枕水人家,舟楫往来。</p><p class="ql-block"> 岁月打磨锃亮的青石板路,笔直的通向鲁迅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  鲁迅的童年,是在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度过的,百草园给了他欢乐的童年。鲁迅的童年故居,乐趣无穷的百草园,激发了幼年鲁迅对自然的热爱,培养了他探索自然和后来文坛斗士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到了上学年纪,鲁迅进入三味书屋。书屋中,他拜寿镜吾先生为师,先生方正、质朴、博学,虽教学严格,却也给予他许多知识启迪。在三味书屋的学习,为鲁迅打下扎实的国学基础,也让他在传统教育中学会思考,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思想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p><p class="ql-block"> 有关鲁迅在三味书屋学习,以及鲁迅一生从事的新文化运动,拿起笔以文为刃,讽刺鞭怠封建制度,号召国民警醒,执着追求民主民生,拯救旧中国于水火,最终成为民族的脊梁,文坛巨匠,革命的先声等方面,我会在后续的美篇中再作阐述。(以下两幅图片拍摄于鲁迅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图一是鲁迅童年时的画像,第二幅图片拍摄于1904年,时年23岁,是在日本弘文学院求学时的毕业照,正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一就是鲁迅先生的雕塑像,拍摄于鲁迅纪念馆,第二幅是鲁迅纪念馆收藏的鲁迅先生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先生面庞坚毅、神色凝重,藏着时代沧桑,更有穿透黑暗的锐利。在风雨如晦的旧时代,他以笔为刃,向旧制度振臂高呼,每篇文章都振聋发聩。他是时代的呐喊者,是近代文学史上不可撼动的丰碑,用文字重塑民族精神,为无数后来者照亮前路。</p><p class="ql-block"> 站在先生的雕像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深情的瞻仰着他:他那深沉、犀利、洞察世事、救民于水火,胸怀家国天下的博大胸怀,让我肃然起敬。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新中国的建立呕心沥血的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先生的塑像太具磁力,站在雕像前,庄严肃立,双手合十,期待的与先生心灵之约之感油然而生,</span>久久的不愿离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的存在,彰显着对旧世界毫不留情的批判,以及对新生活炽热而深沉的渴望。站在雕像前,对先生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学生时代阅读的鲁迅文章,不由得一幕幕浮在脑海。</p><p class="ql-block"> 下图一是鲁迅先生的起居室。</p> <p class="ql-block">  鲁迅(周树人)生平事迹</p><p class="ql-block"> 鲁迅的少年时期:188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传统士大夫家庭,13岁时因祖父科场作弊案和父亲重病,家境由小康坠入困顿,一度寄居外婆家,结识很多农民朋友。</p> <p class="ql-block">  求学之路:1898年进入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赴日本东京,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因观看日俄战争影片,决心弃医从文。</p> <p class="ql-block">  回国任教:1909年回国,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1910年到绍兴府中学堂任生物学教员并兼任监学。辛亥革命爆发,组织声援和宣传活动。1912年应蔡元培之邀到南京教育部工作,不久随部迁至北京。</p><p class="ql-block"> 百草园是鲁迅童年的乐园,承载着他许多美好的回忆:“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构成了生机盎然的自然画卷。他常在这里听鸣蝉长吟、看黄蜂伏在菜花上,翻开断砖找蜈蚣、斑蝥,还会拔何首乌根,幻想能像传说中那样成仙。冬天雪后,他又和闰土父亲学捕鸟,支起竹筛、撒下秕谷,拉绳子等鸟雀来啄食…”</p><p class="ql-block"> 百草园在鲁迅故居后面,建于清代乾嘉年间。它原来是新台门周姓十来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有大小两园。我们看到的是一片翠绿的白菜园地。 </p> <p class="ql-block">  文坛先声: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五四期间,陆续发表《孔乙己》《药》等多篇小说。此后还参与《语丝》周刊的创办,组织和领导了莽原社和未名社。</p><p class="ql-block"> 这是鲁迅故居内的假山,其规模很大,游人上到假山之上,可环顾四周,鲁迅故宅的被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  民主战士:“三一八惨案”后受北洋政府通缉,1926年8月南下任厦门大学文科国文系教授。1927年1月抵达广州,就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四一二”政变后,愤然辞职。10月,鲁迅离开广州赴上海,与许广平定居。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左翼文学的领袖人物。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终年55周岁。</p> <p class="ql-block">  鲁迅短短55年的人生,却迸发出了震古烁今的能量。他的生命在时间维度上虽不算漫长,可在精神和思想领域,却拓出了一片无垠天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鲁迅幼年家道中落,让他早早尝尽世态炎凉,也促使他对社会与人性有了深刻洞察。求学经历里,从学医救国到弃医从文,每一步抉择都满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思索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他以笔为刃,孤身对抗旧制度、旧礼教,一篇篇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的佳作,像一道道闪电,撕开黑暗天幕,将社会的弊病、民众的麻木展露无遗。</p> <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从未停止过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即便面对反动势力的压迫、病痛的折磨,也未曾有过一丝退缩。虽然生命短暂,但他的思想和作品,却如同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持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激励着无数人在追求真理、变革社会的道路上奋勇前行。</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鲁迅笔下风情园,又称朱家台门、“老磐庐”,位于绍兴鲁迅纪念馆西北侧,是解读鲁迅作品的良好辅助场所。</p><p class="ql-block"> 历史渊源: 朱家台门原为越王望花宫故址,系明初名将胡大海官宅一部分,后成为朱阆仙住宅,2003年经整修后以“鲁迅笔下风情园”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园区布局与陈列: 绍俗祝福馆:展现绍兴独特的祝福习俗,如祝福仪式的场景布置、祭品陈列等,还原鲁迅笔下《祝福》中描述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越俗漫话馆:通过各种实物、图片、文字等,介绍绍兴的民间风俗、生活习惯等,像绍兴的方言俚语、传统服饰等。</p><p class="ql-block"> 迎神赛会馆:展示绍兴迎神赛会的热闹场景,有赛会中使用的道具、神像等,能让人感受到鲁迅在作品中描述的那种热闹氛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男婚女嫁馆:呈现绍兴传统的婚嫁习俗,陈列着花轿、婚服等物品,生动再现鲁迅笔下那个时代的婚俗文化。</p> <p class="ql-block">  一方水池:400平方米的水池,岁旱不干,池畔勒石“此地为越王望花宫故址,此池下通龙泉”。</p><p class="ql-block"> 水乡戏台:建有江南水乡特色戏台,常有专业演员表演绍兴地方戏,如越剧等,游客可在此欣赏精彩演出。</p> <p class="ql-block">  深宅故居角落一株盛开的腊梅,给这蛇年春节带来了生机盎然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鲁迅故里,是江南水乡风情与文豪生平的交融之地。粉墙黛瓦、石板河道,勾勒出诗意水乡景致;鲁迅故居、百草园、咸亨酒店,留存着鲁迅的生活印记,还原出旧时代的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历史不再抽象,而是具象为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让人真切触摸到那段岁月,感受着人文绍兴的原汁原味,以及文坛巨匠鲁迅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  绍兴市是黄酒的发源地,也是黄酒的故乡。杭州去往绍兴的地铁沿途,有一个“黄酒小镇”站点,那肯定是与绍兴黄酒有渊源了。但我的此行主要是探访鲁迅故里,而且又是春节初二,权且留待以后再去探寻这个黄酒小镇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黄酒在绍兴市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文化象征:绍兴黄酒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南北朝时就被列为贡品,是绍兴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见证了绍兴的历史变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经济支柱:绍兴是中国著名的黄酒产地,黄酒产业是绍兴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当地拥有古越龙山、会稽山等知名黄酒企业,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贡献显著。</p><p class="ql-block"> 城市名片:绍兴黄酒与绍兴的风土人情紧密相连,是绍兴对外交流的重要名片,提升了绍兴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很多人通过黄酒认识了绍兴。</p> <p class="ql-block">  鲁迅是他曾用的笔名,真实名字叫周树人。他们共有兄弟三人,他是老大哥,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下面是兄弟三人的生平情况。</p><p class="ql-block"> 周树人(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早年公费留学日本,后弃医从文。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还有《阿Q正传》《故乡》等诸多经典作品。他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民主战士,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民族魂”。1936年10月19日,因病离世,享年55岁。</p><p class="ql-block">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出生。1906年留学日本,1911年回国。曾是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其白话小品文开白话文学的一个支派。但在抗日时期出任汪精卫政权职务,沦为汉奸,抗战结束后以汉奸罪名被捕,后被特赦。1967年5月6日去世,享年82岁。</p><p class="ql-block"> 周建人:1888年11月12日出生。因家庭原因留在家中自学成才,1905年开始任教于绍兴多所学校。后应瞿秋白邀请,前往上海大学讲授进化论。他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著名的生物学家。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浙江省省长等职务,1984年7月29日在北京离世,享年96岁。</p> <p class="ql-block">  踏入鲁迅故居,瞬间被古朴厚重的氛围紧紧包围: 一尊周建人的雕塑像,稳稳地闯进了我的视线(周建人是鲁迅三兄弟中的老三)。他身着呢子大衣,衣领外翻,上唇浓浓的蓄须,眉宇间满是敦厚,目光炯炯,直直的望向远方,脸上岁月雕刻的皱纹、给人以厚重沧桑之感。</p><p class="ql-block"> 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里,有关周建人生平事迹展厅,对周建人做了详细的介绍。周建人最后的职务,是共和国人大副委员长,是国家副国级领导人。</p> <p class="ql-block">  周建人,1888年生于浙江绍兴,是鲁迅的三弟,在近代中国的文化、教育与政治舞台上留下了独特足迹。</p><p class="ql-block"> 青年时代,他受进化论思想影响,投身新文化运动,在浙江、上海等地任教,传递科学与新思想。1919年前往北京,参与《新青年》编辑,与兄长鲁迅并肩,以笔为刃,抨击旧礼教,传播新观念,在新文化传播浪潮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他专注于生物学研究,著有《生物进化浅说》,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科学知识,启蒙大众。</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周建人坚守民族气节,在上海沦陷后,坚决拒绝伪职,隐姓埋名,秘密撰写文章,宣传抗日救亡,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周建人迎来人生新的篇章,先后担任高教部副部长、浙江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制定,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建言献策。1984年逝世,享年96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