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除夕这天上午去了广州最大的西湖花市,下午本来想去越秀公园看花灯展,可走出地铁口就改变主意了。刚刚在西湖花市人头涌涌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若再去灯会,不知精神体力能否支撑,还是去有绿岛之称的兰圃吧。</p> <p class="ql-block">踏入兰圃大门,现于眼前的第一景便是十余米的棕竹夹道,棕竹为屏,绿荫为冠,月洞门为引——乃是心之所向。月洞门(又称“芭蕉门”)之后,松石迎客,望不着来路,寻不尽去途。站在夹道望向月洞门:两旁的棕竹、平实的小道、圆月状的拱门,形成由近及远的层次,在三维的立体空间上构造出一个绮美的万花筒。每个往返于月洞门的游人,都似从画中走来,或似从画中消散。</p> <p class="ql-block">说来也巧,去年(2024)的除夕,我也曾来兰圃游览,并作了一个美篇。或许是想避一避喧闹的人群,或许想找一处幽静赏心的地方歇歇,虽然我是老广州,却依旧对兰圃情有独钟,百看不厌。</p> <p class="ql-block">在绿意充盈的兰圃,也是满满的节日气氛,在红彤彤的“喜来”打个卡,一位靓女很乐意地为我们拍了张标准双人照。真好看,两个老人变得神采奕奕,笑逐颜开,融入在这喜庆的墨宝里。</p> <p class="ql-block">兰圃地处闹市区呈狭长方形,全园面积只有39000平方米,但却栽有200多个品种、近万盆兰花。兰圃的前身是植物标本园,始建于1951年,1957年改为专业培育兰花。1962年,时任广东省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铸将园子命名为兰圃。园内建筑仿苏州园林风格,拱门、堆山、砌石、长廊、水榭等景观错落有致,营造出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兰圃内著名的景点包括芳华园、惜荫轩、春光亭和明镜阁等。芳华园是中国参加慕尼黑国际园艺展的中国庭园缩景,荣获两项金质奖。此外,兰圃还曾接待过朱德、叶剑英、董必武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p> <p class="ql-block">兰圃的工作人员为园区的美景独具匠心,居然借助喷水与阳光的光合作用,制作成一道美丽的小彩虹,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眼球,为新年的气氛增色不少。</p> <p class="ql-block">兰花因它品种多,一年四季都有花期,又因它颜色丰富,姿态各异,芳香优雅,深得世人喜爱。世人爱兰花,养兰花,赏兰花,画兰花,写兰花,以兰命名。并常以“兰章”喻诗文之美,以“兰交”喻友谊之真,也借兰花来表达纯洁无瑕的爱情。</p> <p class="ql-block">每年春节期间,兰圃都会举办兰花展会,今年展会的主题是以“新春赏兰花 年味最兰圃”为主题,展示了超过5000盆兰花,包括新优品种、原种和珍稀品种。展览规模和范围创兰圃历届之最,设有多个兰花艺术装置和展示区,如“空谷幽兰”“醉美兰蕨”等。此外,兰圃还联合多家机构和专家,展示了多种珍稀兰花品种,如广东兜兰、中科皇后兜兰、香水石斛兰等。</p> <p class="ql-block">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曾说:“若干景致,若干亭树,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董必武手书的一副对联:“竹自具五好,兰有其四清”。竹具五好,即:虚心、实节、直而有理、秀而不骄、材而多用;兰有四清,即: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兰与竹,古往今来多为文人墨客所赞咏,与梅、菊合称“四君子”。兰,空谷幽放,孤芳自赏,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竹,筛风弄月,亮节洒脱,清雅澹泊,是为谦谦君子。正所谓“虚怀若竹,清气若兰”,董老所撰二联,便正有此中意境。</p> <p class="ql-block">中国栽培兰花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已在浙江绍兴的诸山种兰。魏晋以后,兰花已用于点缀庭院。古代人们起初是以采集野生兰花为主,至于人工栽培兰花,则从宫廷开始。魏晋以后,兰花从宫廷栽培扩大到士大夫阶层的私家园林,并用来点缀庭园,美化环境,直至唐代,兰蕙的栽培才发展到一般庭园和花农培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白色兰花象征着纯洁和高雅,粉色兰花则寓意着温馨和浪漫,黄色兰花则象征着友谊和祝福。此外,兰花还被视为隐士精神的象征,象征着淡泊名利、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p> <p class="ql-block">兰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典雅和君子之风。兰花与梅、竹、菊并称为“四君子”,代表着正直、温和的君子风骨。兰花以其淡然的幽香和清新的姿态,象征着高洁、典雅的品格,是“宁静致远”的精神象征。在古代,兰花常被用来比喻人的品行高尚、不逐流俗,体现了中国人对高尚情操和坚贞不渝品质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古人的墨宝中也有许多咏兰的诗句,例如《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有一句“兰亭临帖”就是出自其中。这本集序被后世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足见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而此句诗中的“兰”便是指兰花的美丽和高雅之气。</p> <p class="ql-block">曹植的《洛神赋》中提到了“兰叶春葳蕤”,描述了兰花的娇艳和清新。这句诗用兰花来比喻洛水的美丽,充分展现了兰花的高贵和美丽之处。</p> <p class="ql-block">走出兰花展馆,往南就是粉墙绿瓦的惜荫轩,这里小桥流水,绿树婆娑,窗门古色古香,是一座典雅的建筑,是静坐品茗、享受宁静时光的理想之地。</p> <p class="ql-block">朱德一生都爱兰花,1960年首次来到兰圃,就被这里的幽雅环境所吸引,其后几乎每年都要重游此地,关注兰花的生长情况,甚至还把自己培植的兰花赠送给兰圃,并在此题词留念。这块巨石的诗是朱德在1961年3月3日游越秀公园和兰圃时有感而发:“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p> <p class="ql-block">从小学课文"朱德的扁担”开始,我就对无产阶级革命家,身经百战的朱德总司令充滿敬仰,今天来到他老人家的塑像前,不忘合照一张。</p> <p class="ql-block">同馨厅位于兰圃第一兰棚之后,于一泓清池上,凌波而起,其得名亦颇有一段来历。据说,我国古代文人习惯把兰花分为兰与蕙两大类。“其一干一花香有余者为兰,一干多花而香不足者为蕙”,认为兰能从一花内发出幽香,而蕙的花虽开得多,但香意犹显不足。其实,蕙花幽香飘溢,沁人肺腑,并不下于春兰之香。正是由于这一点,当年朱德元帅来此,特意题辞“兰蕙同馨”,此厅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同馨厅过去是专门接待外宾的茶厅,厅中有大小厅和水榭,既可品茶休憩,又能观鱼赏景。厅内壁上悬有三幅水墨丹青:一为我国著名书画家胡根天的《兰圃风光》;二为画坛伉俪俞致贞、刘力上亲力合作的《兰蕙同心》;三乃清代画家张敬修挥毫所绘的《空谷幽兰》。</p> <p class="ql-block">《兰圃风光》画作中,胡根天以园内兰蘅、怪石为题材着墨。画上奇石嶙峋,曲径通幽,在熹微的晨光之中,大片的兰花葳蕤披拂,一只彩羽斑斓的小鸟立于顽石之上引吭高歌,其景物清新淡雅,笔墨精细繁密,意境超旷空灵。</p> <p class="ql-block">《兰蕙同心》一画中,俞、刘夫妇以假山为介,以兰蕙为媒,写意春光:叠石作小山,山石上娇兰蕙芷交相对望,清风摇翠,凉露滴玉,幽芬千斛,芳草茸茸,让人不禁感叹兰圃春色满庭的美哉亦妙哉。</p> <p class="ql-block">清代画家张敬修以水墨简笔绘幽涧兰蕙一簇,大笔取势,酣畅淋漓,寥寥数笔,足见兰之偃、仰、欹、正、含、放,风姿绰约,生机盎然,饶有韵致。画两旁还嵌有一副著名书法家李卓祺先生所书的对联:“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p> <p class="ql-block">窗外的景色如诗如画,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芳华园是中国参加慕尼黑国际园艺展的中国庭园缩景,以占地少而景点多闻名于世。被评为“最佳庭园”,荣获两项金质奖。红蕖榭主有(兰圃芳华苑)遗作:“静境何须远地求,一九兰圃足勾留。画师技巧缩龙寸,名匠心灵布局周。酒绿灯红棉市闹,花香鸟语水亭幽。芳华九畹殊堪对,扳得同心结友俦”。</p> <p class="ql-block">曲径回廊,鱼池花榭,错落其间,依据地势起伏,设以石道小桥、溪地瀑布,景物交错,别有洞天,给人步移景异、如置身仙境之感。</p> <p class="ql-block">两旁高耸的竹林在阳光中若隐若现,青翠欲滴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竹篱茅舍,朴实无华。</p> <p class="ql-block">园中园是兰圃的又一特色。这门上的横批"借雲莊”三个字,还有大门对联:几杵钟声敲绿梦,四厢花影助清吟。都是南粤著名诗人张采庵所题,为兰圃更增添古朴典雅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兰圃,这方静谧的园林仙境,宛若一幅精致细腻的水墨画卷,悄然铺展在喧嚣都市的一隅。这里,兰花竞艳,幽香袭人,石径蜿蜒,穿林而过,仿佛是一个远离尘嚣的秘密花园。古木参天,与兰为伴,它们的枝叶间漏下的阳光,斑驳陆离,为这片绿地平添了几分幽静与神秘。兰圃,不仅是一处园林,更是一首流动的诗,一幅活着的画,让人在漫步中忘却尘世烦恼,沉醉于这份超凡脱俗的美丽与宁静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