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固 山 <p class="ql-block">北固山:位于江苏镇江,因其北临长江,地势险要而得名。这座山高55.2米,长约200米,山壁陡峭,形势险峻。南朝梁武帝曾亲笔题写“天下第一江山”,以赞美其壮丽景色。</p> <p class="ql-block">北固山是“镇江三山”之一,因石壁嵯峨,山势险固而得名。一座北固山,半部三国史,这里不仅有鲁肃、太史慈墓还有三国演义里耳熟能详的故事。宋朝的文人也偏爱此山,辛弃疾、苏轼、陆游都曾到此望江,并留下名词,故有“宋词第一山”美誉。</p> 凤 凰 池 <p class="ql-block">凤凰池: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此召见本地儒生,并告诫要"守法、守业、守诚"。卢陵人王臣有诗云:"山云欲到龙初 池水空清凤未还。"</p> 凤 凰 亭 试 剑 石 <p class="ql-block">试剑石:在凤凰池右边,有一块平直一分为二的巨石,这就是试剑石,又名恨石石为两块,高的一块约1.5米,矮的一块减半,中间都有裂缝,平整如削,石上“试剑石”3字清晰可辨。</p> <p class="ql-block">传说三国时刘备与孙权游山,两人各自怀有取胜对方的心事,暗中祝祷,以佩剑并石为誓,结果两人皆剑落石裂,各自以为得计。</p> 东 吴 古 道 <p class="ql-block">东吴古道:之所以称为东吴古道,与这里曾经是东吴政权中心有关。城墙据考证距今已有450年的历史,为明朝守城将领们为抗击倭寇修筑。</p> <p class="ql-block">清晖亭:一座重檐攒尖顶四方亭,原来是甘露寺的山门,抗战时期亭内四大天王塑像被日军炸毁,只留下一座空殿,后将山门改作清晖亭。亭子四面贯通,向南可以去中峰,向北可以到达后峰。</p> 铁 塔 <p class="ql-block">铁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仅存的六座铁塔之一,也是江苏省境内唯一的一座铁塔。原为李卫公石塔,后毁。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改铸为铁塔,原为九级,现仅存莲座及一、二两级,三、四两级为明代之物。</p> <p class="ql-block">铁塔现存塔基及残塔四层,残高约8米,第一、第二层为宋代原构,第三、第四层为明代补铸。塔形为楼阁式,塔身八面四门,铸有佛及飞天。1960年5月整修时,在塔基下发现地宫,出土文物2576件,极其珍贵的有金棺、银椁以及佛祖舍利。古人诗云"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铁塔一枝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赞颂铁塔,气势壮阔,意境深远。</p> 阿倍仲麻吕诗碑 <p class="ql-block">阿倍仲麻吕诗碑:阿倍仲麻吕是日本遣唐留学生,汉文名晁衡,被誉为"日本的李白",诗碑于1990年底建成,碑额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日文部分由日本书道院院长田中冻云题写,中文部分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p> <p class="ql-block">碑上刻有阿倍仲麻吕写的《望月望乡》诗:“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p> “天下第一江山”石刻 <p class="ql-block">在“南徐净域”题额后的廊壁上,一块长方形条石上刻着雄浑有力的“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气魄非凡。相传在三国时,刘备来东吴招亲,孙权宴罢陪刘备观赏江景,刘备见北固山雄峙江滨,大江东去,一望无际,气势雄伟,不禁赞道:“北固山真乃天下第一江山!”</p> <p class="ql-block">后来南北朝时,梁武帝登北固山时,见北固山景色极为壮观,兴致勃勃地挥笔书写了—“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留在山上,可惜已无从寻找。到了南宋,润州(镇江)刺史、著名书法家吴据将这六个字重新书写出来。清康熙年间,由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勒石。从此,北固山就名正言顺地有了“天下第一江山”之称。</p> 甘 露 寺 <p class="ql-block">甘露寺:始建于东吴甘露年间(265—266年),故名“甘露寺”。寺额为张飞的亲笔。他为了纪念镇江曾作过东吴都城,使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三国鼎立的史实,故将三国时刘孙联盟的史迹、孙刘联姻的传说及遗物移上山来,从此,北固山便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胜境。</p> <p class="ql-block">古甘露寺规模宏大,宋代有僧侣500多人。明、清是全盛时期,寺宇、殿堂、僧屋计有200多间。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有行宫。甘露寺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古刹之一,其建筑特点与金山、焦山不同,采用了“以寺镇山”的手法,故有飞阁凌空之势,形成了“夺冠山”的特色。甘露寺还因《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招亲”故事而闻名遐迩。</p> 杨 公 祠 <p class="ql-block">杨公祠:纪念了清末名将、湘军水师统帅杨岳斌。他被誉为“湘军第一智将”,与彭玉麟共同执掌湘军水师。杨公祠现已变为甘露书场,有时会有扬州评话等表演。</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有两棵古树,一棵是树龄约160年的雪松,另一棵是树龄约180年的黄花风铃木,显得格外引人注目。</p> 彭 公 祠 <p class="ql-block">彭公祠:纪念的是清末水师统帅、湘军首领彭玉麟。彭玉麟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是湘军水师的创建者,也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奠基人。他的“三不要”准则——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彰显了他的高尚品质。如今,彭公祠已变成了一座江南园林风格的庭院,绿树成荫,曲径通幽,仿佛置身于禅房花木深之中。</p> 康熙御碑亭 <p class="ql-block">康熙御碑亭:位于杨公祠内,亭中御碑为清光绪皇帝亲笔题写的碑文,以表彰杨岳斌、彭玉麟二位名将的功绩。碑文内容由两江总督刘坤一于1894年临摹石刻于北固山上。</p> 北 固 楼 <p class="ql-block">北固楼:因辛弃疾两首词而名噪天下。始为东晋蔡谟所建,梁武帝登临时,欣然咏《登北固楼》诗一首,并亲题"天下第一江山"。北固楼素以登楼远眺而闻名,遂成为游览胜地。2010年复建此楼,为仿宋十字脊,明二暗三重檐阁楼。以柚、楠木为主材,榫卯结构不用一钉。楼顶覆盖琉璃筒瓦,巍峨而壮丽,典雅庄重,为江南地区屈指可数的天下名楼。</p> 祭 江 亭 <p class="ql-block">祭江亭: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古称北固亭,还有凌云亭、摩云亭、临江亭、江山第一亭、天下第一亭等名称。凌云亭和摩云亭是因为该亭位于北固山的最高点,上接蓝天而得名。由于此亭建造在北固山的面江石壁之巅,故又名“临江亭”。石柱上刻有槛联两副:“客心洗流水,荡胸生层云”;“此身不觉出飞鸟,垂手还堪钓巨鳌”。</p> <p class="ql-block">相传三国时孙刘联姻后,夫人孙氏随刘备去荆州,又被孙权骗归强行留住江东。孙刘联盟破裂,彝陵大战,刘备兵败,夫人孙氏听到讹传刘备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绝,便登上此亭,设奠望西遥祭后投江自尽,故此亭又名“祭江亭”。</p> <p class="ql-block">亭外有围墙、廊路,内设石桌、石凳。亭下石壁悬江,登亭放目,四周的水色山光尽收眼底,月夜景色更加迷人。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登北固亭,见万里长江滚滚东去,即兴抒怀,借古讽今,谴责南宋统治者的昏庸苟安,不图收复中原失地,写下了对国家前途寄予殷切希望的《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及《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等流传千古的佳作。</p> “南徐净域”题额 <p class="ql-block">“南徐净域”题额:距《望月望乡》碑西行不远,有一座圆拱门写有“南徐净域”题额。相传西晋末年,北方混乱,东晋偏安江南,建都于建业(今南京)。当时北方人士纷纷南下,东晋为此设置了徐州,州治即在京口(今镇江)。至刘宋时,正式定名为南徐州,以后“南徐”一直为镇江的别名。</p> <p class="ql-block">“宏开鹫岭”石刻:明代重修甘露寺,明万历进士、书画家米万钟书赠之。每石一字,每字1米见方有余,4字刚健浑厚,碑总长5米多颇为壮观,为明代书画家米万钟所书。米万钟是镇江家喻户晓的宋代书法家米芾的后裔。</p> 乾隆御碑亭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碑亭:彭公祠东墙有座半边亭,亭内竖立乾隆皇帝的御笔诗碑“甘露寺和苏轼韵”。</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仿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诗韵的御笔诗碑《游甘露寺》一通。</p> 多 景 楼 <p class="ql-block">多景楼:古名“北固楼”,又称“春秋楼”、“相婿楼”、“梳妆楼”。是古代“万里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武汉市的“黄鹤楼”齐名。把它叫作“相婿楼”和“梳妆楼”,与刘备东吴招亲这个传说有关。</p> <p class="ql-block">多景楼创建于唐代,楼名取自李德裕《临江亭》“多景悬窗精”的诗句。多景楼为两层建筑,回廊四通,面面皆景。</p> 是 岸 亭 <p class="ql-block">是岸亭:位于北固山西北侧,这座亭与众不同,不是直接在地面上,而是腾空的,与多景楼通过空中栈道连接在一起。走到此处,前面无路可走,被大江阻隔,唯有“回头是岸”!亭名很有寓意,煞是巧妙。</p> 数 帆 亭 <p class="ql-block">数帆亭:位于北固山后峰西侧平台上,古时坐在亭中可观江中过往的帆船,可惜现在数不到了。</p> 多景楼凭栏远眺 <p class="ql-block">登上多景楼凭栏远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飞翔之感。东面滔滔江流,一泻千里,青翠的焦山在万顷碧波之中缥缈;西边千峰万岭,山峦重叠,与碧空融为一体;近处的金山,由于背景鲜明,益发显得清丽;江对岸扬州的文峰塔隐约可见。当年陈毅元帅登临多景楼时曾感慨地说:“不要看画了,这里就是万里长江画卷!”</p> 后 记 <p class="ql-block">摄于2025.1.2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