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海淀同庆街文化市集

欣然

<b>同庆市集非遗展<br>天街不夜彩灯辉</b><br> 大年初四一早,前去西苑同庆街观赏花灯,天上微微飘着细小的雪丝,暗想要能赶上一个正月雪打灯,该有多么的惬意。<br> 同庆街东起西苑丁字路口,西至颐和园东门牌楼,是连接圆明园与颐和园之间的纽带,全长有一站地,约500多米距离。<div> 今年春节期间,同庆街举办首届“三山五园”新春文化市集,路两侧的树上密密麻麻地挂满了红色、黄色的宫灯,还有各式各样鱼形的彩灯,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br> 值此我国的春节成功申遗,同庆市集充满着宣传和保护非遗的理念。引入了十大古风文化业态。还有书法、宫灯、纸鸢、皮影、京剧等传统元素。并且还安排有京剧、杂技等表演活动,可谓丰富多彩。<br> 我的直观感受,特别是晚间又来此拍摄夜景,尤其赞美市集的花灯场景,其规模之宏大,布置之密集,种类之多样,花色之绚丽,都是堪称一流。</div><div> 据主办方说,总共悬挂了6666盏彩灯,大大的吉利数字。并且,花灯中鱼的造型,不在少数,正应了老百姓年年有余,吉庆有余的期盼。<br> 街道两边排列众多的“匠心坊”,有的还叫做“御膳房”,不仅是北京小吃,可以说是集萃了全国各地的小吃名吃。这使得游客不仅获得视觉精神上的艺术享受,还可以尝试舌尖上的美味。<br> 市集受到老百姓的赞扬和追捧。据统计,初一初二两天就吸引了8万多游人打卡同庆春节。<br> 这次市集的举办,载明是首届,可以预期明年春节还会再次亮相,更希望延续开来,越办越好。<br> 这次所作两首七绝诗:<br> 同庆街市集<br>2025年2月1日<br>乙巳正月初四<br>欣然<br>其一<br>同庆天街辟市集,<br>蛇年首届贺非遗。<br>匠心坊小香飘满,<br>人海如潮总不息。<br>其二<br>光转彩灯灿夜空,<br>一条大道两边红。<br>银花火树何其亮,<br>同庆犹辉幻境中。<br></div> <p class="ql-block"><b>2025同庆街新春文化市集</b></p> <b>宫廷皮影</b><br> 清代,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宫廷戏班的艺人技艺精湛,他们在继承传统皮影技艺的基础上,融入了皇家文化元素,制作工艺更精美、舞台布置更华丽,表演程式也更严格。<br> <b>纸鸢漫游</b><br> 清代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曹雪芹创作《南鹞北鸢考工志》,介绍了43种风筝的扎制方法、骨架图、口诀以及放飞技巧。放风筝成为皇室贵族常见的娱乐活动。宫廷风筝制作十分讲究,形成了骨架精巧、彩绘严谨、雍容华贵,观赏价值较高的艺术风格。<br> <b>乾隆秘使</b><br> 乾隆皇帝是在民间传闻最多、被文艺作品演绎最多的皇帝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诗作保留下来的最多的诗人,收入诗集约43000余首,一生至少创作了1400多幅画,人物、花鸟、走兽、山水、楼阁等各类题材均有涉及。<br> <b>德和缩影</b><br> 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德和园大戏楼<br>位于颐和园内,是晚清宫廷戏剧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戏楼。据记载,从光绪二十一年大戏楼建成到光绪三十四年,德和园大戏楼共上演过200余出不同剧目。 <b>灯摇珠影</b><br> 宫灯在传统文化中象征团圆、吉祥、富贵。不同图案的宫灯有着不同的寓意,如龙凤图案象征皇家权威和吉祥,花鸟图案寓意美好、幸福,山水图案则体现文人雅士的情趣和对自然的向往。 <b>琴音瑟瑟</b><br> 清代宫廷音乐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融合了满族等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体系。清宫音乐发展到康雍乾时期,达到顶峰。皇家园林颐和园,成为演奏宫廷音乐的主场地。 <b>非遗守护者</b><br> 海淀区拥有丰富且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曹氏风筝工艺、京剧盔头制作技艺、彩灯工艺、京西皮影戏、毛猴制作技艺等等。非遗守护人,让非遗"活起来、亮起来、传下去",为海淀文化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b>狮舞华韵</b><br> 狮舞至清代成为非常流行的艺术表演形式。嘉庆四年规定,狮子舞应该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至二月初八日之间举行,每个县进行表演,并且选派代表参加京城的狮子舞比赛,推动了狮舞文化在民间的传承和发展。<br> <b>国风幻术</b><br> 清代对传统幻术俗称"戏法",此时西方魔术也传入我国。据记载,"西伶之来华演戏也,道光朝(1821-1850)已有之,当时呼为'洋戏'。"魔术的传入,推动传统幻术向现代化演变,其方法及节目构成更为精练,表演更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