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年

凭栏听雨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年/凭栏听雨</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总盼着过年,因为有好吃的,还有新衣服穿。</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年味浓,腊月二十前后就开始准备,足足过到正月十五才结束。期间要忙的事情很多,要磨面、要蒸馍、要支油锅吃年夜饭、要拜年、要走亲戚,还要打灯笼等,热闹非凡,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 过年最重要的事情当属吃,吃中最重要的是蒸年馍,蒸年馍就必须先磨面,所以年前的淘麦应该可以看作过年的开端。</p><p class="ql-block"> 大人们会选择一个晴朗的日子,在存粮中挑出相对颗粒饱满点的麦子进行淘洗凉晒。这种活儿妈妈是主角儿,她自己个儿负责淘麦,而孩子们则分头干抬水、铺席、擦麦、搅拌等辅助工作。</p><p class="ql-block"> 冬天天气很冷,经常会冻住家里的压管井(一种农村用的手压式抽水装置),我们会倒些热水为其解冻,不过令人神奇的是压出来的水却不冷,甚至于还会冒热气儿。大家抬一口铁锅到院子里,找几块砖支稳了,先将水倒入锅中,再将适量麦子倒入。妈妈左手扶住锅沿儿,右手持皂雨(一种竹靡子做的类似漏勺的器具)左三圈右三圈来回搅动,让泥土和砂子沉淀入锅底,而麦皮儿等物浮上水面。先将麦皮儿和瘪麦捞了,再将干净的麦子倒入筛子中控水。</p><p class="ql-block"> 如此反复淘洗,一遍完后换水再淘。麦子淘洗干净并控水后倒至席子之上,孩子们就用毛巾吸水进一步擦干,之后用耙子耙开进行晾晒。</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是磨面。磨面的麦子是有点小讲究的,不能太潮也不能太干。太潮会导致麦子不易破碎成粉,太干了麦皮和麦肉不易分离,出粉的质量不高出粉偏黑,所以干湿的火候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村子里有个磨房,磨房顶吊着个白乎乎的灯泡。里面放一台旧式的磨面机,机子上面是一倒斗形的麦仓,那是麦子的入口。中间是辊轴碾磨,下面是一箱状筛分装置,用箩将麸皮和面粉分开,最底下用斗接面。</p><p class="ql-block"> 每次磨面的时候,那机器隆隆作响,堆起的麦子慢慢下降,我们便七手八脚地忙活起来。一会儿的工夫,碾磨的麦屑不断地筛分出来流入后边的接斗中,接满后马上换斗,随后又倒入上面的麦仓进行第二遍碾磨,如此反复数遍。过年的时候妈妈面收的低(即出粉率低),出来的面会较平时白一些,放到平时她可不舍得。磨完的时候,妈妈的头上脸上眉毛及身上全是薄薄的一层面粉,活脱脱一个雪人儿,可爱极了。</p><p class="ql-block"> 蒸年馍是一项大工程。记得那时往往是和我两位叔叔三家人同一天蒸馍,每家大约会蒸四锅,每锅四篦子,每篦子约三十多个馍。有油花卷、肉包子、菜包子、豆花包子、夹心油馍,还有花馍等,种类繁多。</p><p class="ql-block"> 蒸馍前有大量的准备工作。那时发酵粉还没有大量应用,农村人一般都用酵头,每次蒸馍都会留下一块给下次蒸馍作为引即酵头。大人们提前和面并和酵头揉在一起进行发面,发的时候会加入适量的碱,这样出来的馍又软又松,非常可口。再就是提前要煮好红豆或柴姜豆,煮熟煮烂后控干碾成豆泥,拌以白糖或糖精,这样豆馅也就准备好了。肉包子的馅以肥肉居多,拌以粉条、韭菜、花白等菜。</p><p class="ql-block"> 大人主要干揉面包包子等技术活儿,孩子们一般会做轮换生火烧水和简单活儿。为保证水不被烧干,人们聪明地在锅底放置一个瓦坨(瓷碗底下手托的圆形部分),蒸馍的时候只要能听见吧嗒吧嗒的声响,就说明锅底有水,是安全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