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芷江:在历史与烟火中漫步

杰子

<p class="ql-block">2014年的春天,我有幸踏入了英雄们的胜利之城——芷江。彼时,芷江正被春天的色彩晕染,花朵肆意绽放,青草疯长,处处洋溢着生机,仿佛一幅刚完成的水彩画。</p><p class="ql-block">抵达芷江,我的第一站便是闻名遐迩的龙津风雨桥。作为世界第一大风雨桥,它不仅是芷江的地标,更是侗族文化的象征。这座横跨舞水河的建筑瑰宝,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名僧宽云带头捐建,此后历经多次修复,每一次的修缮都像是续写它的传奇。它就像一位沉默的长者,见证着芷江的岁月变迁,承载着侗族人民的智慧与情感。</p> <p class="ql-block">龙津风雨桥采用木石结构,桥墩由坚硬的青石砌成,稳稳地扎根于河中,支撑着整座桥梁。桥面铺设着整齐的木板,走在上面,能感受到木材的温润质感。桥面上,长廊与亭台错落有致,既为行人提供了遮风挡雨的庇护所,又增添了几分艺术美感。桥顶覆盖着深蓝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微光,檐角飞翘,金黄色的双龙抢宝和兽头装饰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腾空而起,浓郁的侗族建筑风格扑面而来。桥身全长246.7米,宽12.2米,中间过道宽5.8米,高15米(最高处17.99米),宏大的规模让人不禁为之赞叹。</p><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是龙津风雨桥最迷人的时刻。桥上的灯光依次亮起,五彩斑斓的光线交织在一起,与河面的倒影相互映衬,宛如一幅流动的光影画卷。游人漫步桥上,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一个梦幻的世界。桥顶的红灯笼随风轻轻摇曳,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为这座古老的桥梁增添了几分活泼与摩登。</p><p class="ql-block">沿着青石板小巷前行,我来到了索子街。街道两旁,古朴的吊脚楼错落有致,仿佛带我穿越回了古代。吊脚楼是侗族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依山傍水而建,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理环境优势。这些吊脚楼一般用杉树做木柱支撑,通常有三层楼高。最底层是猪圈、牛栏和堆放杂物柴火的地方;二楼是主人的生活空间,设有侗家的火塘和灶屋,火塘里的火苗跳跃,温暖着一家人的生活;三楼或四楼则用作客房或存放粮食。房顶覆盖着小青瓦,屋檐上绘制着精美的龙和花卉图案,花格窗子镶嵌其中,为吊脚楼增添了几分婉约之美。</p> <p class="ql-block">芷江的吊脚楼不仅外观独特,实用性也极高。它们高悬地面,通风干燥,能有效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以存放杂物。而且,吊脚楼的建造过程十分讲究,从备齐木料、加工大梁和柱料,到排扇、立屋竖柱、钉椽角、盖瓦、装板壁,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富裕人家还会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使其更具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在索子街吊脚楼附近,飘散着各种美食的香气。我走进一家芷江鸭餐馆,品尝了当地的特色美食,芷江鸭、酸辣鱼、螺蛳炒鸡、鹅肉粉、乱七八糟等。每一道菜都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味,一口下去,味蕾被瞬间点燃,让人回味无穷。这些美食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芷江文化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午餐后,怀着崇敬与庄重的心情,我来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踏入纪念馆的那一刻,仿佛时间凝固,空气中弥漫着历史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受降旧址始建于1946年,建成于1947年,由受降会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何应钦办公室三栋鱼鳞板双层木结构平房组成。步入受降会场,屋内的陈设依旧保持着当年受降时的模样。一张长桌置于会场中央,上面整齐摆放着当年受降仪式使用的文件、笔墨,仿佛能看到当年受降代表们正襟危坐、神情严肃的场景。墙壁上,悬挂着记录受降时刻的老照片,照片中,中国代表们脸上洋溢着胜利的自豪与骄傲,而日本投降代表则满脸沮丧,画面定格了那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21日至9月8日,何应钦在这里举行了震惊中外的日本投降典礼,这里见证了历史的转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尊严与荣耀。馆内陈列的桌、椅、沙发等均为原物,它们静静摆放着,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1995年,一座新的纪念馆建成。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馆内设“八年抗战”“中国受降”“毋忘历史”三展厅。在“八年抗战”展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依次排列,展示了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无条件投降期间,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场景。从淞沪会战中战士们的英勇冲锋,到百团大战中八路军对日军交通线的顽强破袭,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着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还有那些锈迹斑斑的武器,步枪、大刀、手榴弹等,它们虽历经岁月,但仿佛依旧散发着硝烟的味道,见证了中国军民为了民族独立和尊严与敌人殊死搏斗的艰辛历程 。</p><p class="ql-block">“中国受降”展厅里,陈列着受降相关的重要文件,上面的每一个字都仿佛在宣告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其中,受降仪式的签字文本被精心保存,上面的签名和印章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一旁,展示的还有当年受降仪式的影像资料,当播放到日本代表签署投降书的那一刻,整个展厅都安静下来,人们沉浸在对那段历史的缅怀之中。</p> <p class="ql-block">“毋忘历史”展厅则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让参观者更直观地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来之不易。模拟的战争场景投影在大屏幕上,枪炮声、喊杀声交织,让人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展厅中,还有幸存者的口述视频,他们用颤抖的声音回忆着战争年代的苦难,提醒着人们永远不要忘记那段历史。</p><p class="ql-block">最后,我来到了芷江天后宫。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的古庙,占地3700平方米,经过清同治八年的重修,如今依然屹立在舞水路岸边。它是怀化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妈祖文化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芷江天后宫的门坊高达10.6米,宽6.3米,采用重檐歇山顶式设计,气势恢宏。门坊上的青石浮雕共计95幅,每一幅都精妙绝伦,主题丰富多样,有二龙争珠、八王巡天、琴棋书画等,充分展示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沅州石雕”的精湛技艺。其中一幅乾隆年间的洛阳桥浮雕,桥上旗书“泉州府”三字,让人仿佛穿越到了闽南。宫内供奉着妈祖、五通神、各种将军元帅等众多神祇,体现了丰富的信仰文化。</p> <p class="ql-block">与门坊相连的戏台,屋顶为歇山顶,檐角高翘,简约而不失雅致,是传统戏曲表演的理想舞台。正殿内供奉着妈祖神像,庄严肃穆,殿内结构精巧,装饰华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芷江天后宫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当地民众的精神寄托,充满了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这次芷江之行,让我深深爱上了这个充满魅力的县城。它既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芷江,就像一颗被岁月珍藏的明珠,等待着更多的人来发现它的美丽与独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