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堪培拉是澳大利亚的首都,这大家都知道。但澳大利亚为何定都堪培拉呢?</p><p class="ql-block"> 记得以前学英语,每当问起这问题,老师们都会给我们说一个故事:</p><p class="ql-block"> 1901年,澳大利亚宣布独立时,还没有首都。当时,悉尼工业最发达,有天然深水良港,又最早建城。而墨尔本则人才济济,并已行使代首都功能,两市的国会议员都争着要当首都,大打口水战。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联邦高层经过长期、激烈的争论,反复衡量各方利益,最后认为,两市都不适宜做首都。1908年,联邦政府决定,在两市之间另择地建都。</p><p class="ql-block"> 至于怎么选?简单!在两市之间拉一条直线,然后由两市各选一位骑手,骑一位快马,同时出发,首都就定在两马迎头相遇之处。</p><p class="ql-block"> 隨后,本着体育精神,墨尔本市选了一位优秀骑手,骑一匹快马参赛。而悉尼市则相反,派了一匹老马参赛,于是,比赛结果大家都猜到了。</p><p class="ql-block"> 诸位,堪培拉距离悉尼280公里,距墨尔本660公里。俗话说得好,“近官得力,近厨得食。”当年,悉尼市赛的可是政治智慧,澳大利亚版的“田忌赛马”啊。</p><p class="ql-block"> 故事是老师们讲的,我们是反复地听,就当成一段历史,熟记于心了。</p><p class="ql-block"> 直至最近,急然有个念头,想写一写堪培拉,于是去图书馆查资料,却找不到“两市赛马定首都”的出处。</p><p class="ql-block"> 最后,与一位移居澳洲达40年的老友记聊起此事,他淡然一笑说,那些历史背景是真实的,至于赛马定都,估计老师在“吹水”吧(粤语,意为“讲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定都堪培拉后,关于首都的规划设计,就在全世界公开征稿竞选。</p><p class="ql-block"> 1911年,美国著名设计师,36岁的沃尔特.伯里.格里芬和玛丽恩.马奥尼.格里芬的设计方案,在137个方案中脱颖而出。</p><p class="ql-block"> 格里芬夫妇的方案,以其独特的几何图形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吸引了评判机构的眼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首都以国家议会大厦为中心,当地地型地貌为主轴,整合其河流山丘,并配以很多圆型,三角形,六边形的图案。整个城市布局与设计,让人啧啧称奇。</p><p class="ql-block"> 而那张以公园和花园城市为主要构思的设计图,是画在一块棉布上的。它成了澳大利亚的宝贝,被国家档案馆收藏。</p><p class="ql-block"> 记得十多年前,我去堪培拉议会大厦参观时,恰好有一个展览,那设计图也静静地躺在橱窗里,让人参观。</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我很有眼福。后来的那几次进议会大厦,我再也没见到那块棉布。</p> <p class="ql-block"> 这座白色的建筑物,是旧国会大厦,于1928年建成并正式启用,堪培拉正式作为首都行使其功能。</p><p class="ql-block"> 而在这之前,墨尔本作为澳大利亚的临时首都行使其功能。</p> <p class="ql-block"> 堪培拉新国会大厦于1988年5月9日启用。</p> <p class="ql-block"> 站在新国会大厦会议厅旁,我想起了这座城市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堪培拉”(Canberra)源于当地土著语,意为“众人聚会议事之处”。</p><p class="ql-block"> 作为澳大利亚的首都,那当然是众人议事的地方。而真正的“堪培拉”,不就是此处吗?</p> <p class="ql-block"> 新国会大厦豪华的楼梯</p> <p class="ql-block"> 新国会大厦首层大厅。</p> <p class="ql-block"> 堪培拉距悉尼不远,我去过几次。</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去堪培拉,是在12年前。由小妹带着去看花展,然后去参观新、旧国会大厦,还在餐厅里吃了个简单的午餐。</p><p class="ql-block"> 我去过好些国家,但在国会大厦吃午餐,我是第一次。当时心情有些激动,于是在新浪微博上写了一句话:“一杯啤酒、一个热狗,在堪培拉国会大厦的午餐”。</p> <p class="ql-block"> 伯利.格里芬夫妇</p> <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堪培拉的设计者伯利.格里芬夫妇,联拜政府将位于新、旧国会大厦旁边的人工湖命名为格里芬湖。</p><p class="ql-block"> 该湖是堪培拉市整体设计的一部分,于1963年向公众开放。国立图书馆,国立美术馆,国立科技馆也在湖边。</p> <p class="ql-block"> 冬季,静静的格里芬湖。</p> <p class="ql-block"> 堪培拉国立图书馆,建成于1960年。该馆收藏了一千万件各类书藉、手稿等物品。</p> <p class="ql-block"> 图书馆内的阅读室。</p> <p class="ql-block"> 被国立图书馆收藏的中国书籍很多,如《中国名人志》、《國书总目录》、《中国艺术百科全书》等。</p> <p class="ql-block"> 《国书总目录》</p> <p class="ql-block"> 澳大利亚国家科技中心,1980年,由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迈克尔.戈尔创建,并于1988年正式对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 其馆名questacon由“探索”(quest)和“发现”(con)组成。又叫互动科学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馆里有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八个展厅,其中的地震馆,人们可以去体验地震的过程。这是小朋友的至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迈克尔.戈尔一生主张并致力于通过动手过程,教育和激发公众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迈克尔的名言是:我们不能教给人们任何东西,我们只能帮助他们从自身内部去发现自己的认知能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科技馆的外面,有几个雕像,很有意思。</p><p class="ql-block"> 阶梯下往上走的人还长有尾巴,手上拿着火种,应该是人类早期的探索者吧。阶梯上的塑像用了法国雕塑家罗丹的思想者的坐姿,手中的绿苹果是暗示牛顿的万有引力吧。而远处的两人正使用显微镜等在做实验。</p><p class="ql-block"> 这组塑像似手在告诉人们,人类科学技术探索的过程,是观察,是思想,是摸索,是实验,是前行。</p> <p class="ql-block"> 从科技馆的门外,见到一位天文学家观天的塑像。忽然想起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p class="ql-block"> 在探索科学与真理的道路上,没有人种与先后之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3日星期一</p><p class="ql-block"> 洲哥于圭峰山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