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q的美篇

wcq

<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5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六),今日22时10分立春。</p> <p class="ql-block">★200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出版业及各级谋体已在促进“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提升文化自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数量多,形式多样。据国家版本‘数据中心官网显示,2017——2022年,主题词包含“二十四节气”的图书CⅠP数据,共有695条。2018年与2019年最多,各145条。二是与传统文学艺术相结合,彰显历史文化底蕴。用厚重的历史积淀知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凸显品味和情趣。</p> <p class="ql-block">一般认为,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四季分明、农业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不过,一经进入官方历法,便随着历法的颁布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甚至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馬来西亚等诸多周边国家。中国地域广阔,文化多样,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因地制宜,创造出了符合本地特点,发挥本地优势的节气文化,值得推崇。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被收录于小学语文课本的《二十四节气歌》,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详。也有专家“较真”的认为:“二十四节气之始是冬至,而不是立春”。这是因为第一节气的核心,是太阳和月亮的"朔旦冬至″,在这个时刻,太阳和月亮的黄经正好相等。其他二十三个节气,都不具备‘朔旦′的条件,第一的位子上毫无争议地应当让冬至来承担′′。 ★气象科学蓬勃发展,我国农业方兴未艾,在急速奔涌的新时代,我们与二十四节气似乎已经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脱钩”。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漫漫历史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形成了诸多民俗、并带有各自地域色彩。在工业革命以后,气候明显发生了变化,“二十四节气″的适用性也发生了变化,这应值得重视和研完。二十四节气的思想与精神,是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的命脉所在。 保护二十四节气,就是保护民族精神。非遗也是在与历史知现实的互动中不断再创造的智慧结晶,也应与时俱进、丰富发展。 ★我国俱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惟一一个从未隔断的文明古国,多研究,多宣传,多依赖,多发掘,让沉寂的古代文明活跃起来,结合、发揚、革新知识技术,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重新成为世界最强国,定会为期不远。 ★上述拙文,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教。特致谢礼!</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