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炎帝陵,我们踏上了早已向往的井冈山之旅。<br> 车子在群山间穿行,车窗外的景色一晃而逝,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连绵不绝。100余公里的行程,一个多小时后便已抵达。<br> 过了高速收费站就是井冈山的标志性建筑,一座高大的红旗雕塑。猎猎飘扬的红旗中间是金色的党徽,“井冈山”三个大字高悬在红旗上方,石块砌成的基座上刻有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写的“天下第一山”,字体刚健清秀,气格高古。 车子在山道上盘旋,两边群山逶迤,茂密的森林郁郁葱葱。过一座大桥时,忽见远处山岗上矗立着一座巨大的古铜色红军群雕,五位凝视远方的红军塑像,再现了红军战士铮铮铁骨、勇于胜利的伟大气概。 随着海拔的升高,雾气渐渐浓重,车子沿着蜿蜒的山道在大雾中缓缓而行。转过几个弯后,我们从雾气中慢慢穿出,翻上一个山坡,路边一座手握军号的雕塑立于山坡顶上,霎时,仿佛胜利的号角正响彻山间云端。 抵达茨坪镇时已是正午。这是一座群山环绕的小镇,曾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中心,如今依然安静地躺在井冈山的怀抱之中。我们在小镇上一家“老兵饭店”简单地用过午餐后便前往井冈山当年五大哨口之一的黄洋界。<br> 黄洋界距离茨坪小镇约17公里,海拔1343米。车子在曲折的山路上行使,满山雾气缭绕,松涛阵阵,云海翻滚。 登上黄洋界,俯瞰四周,但见哨口居高临下,扼居山口,地势险要,当年的哨口工事与炮台依稀可见,红军哨口营房保存完好。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在此打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首个战绩,毛泽东欣喜之余挥毫写下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不朽诗篇。<br> 立于哨口之上,一时仿佛又听到了山间传来阵阵隆隆炮声。 如今,一座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高高矗立于黄洋界上,碑的正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背面是朱德同志题写的碑文。碑前立有一块民族风格的大理石屏风,上刻“黄洋界”三个金色大字。 离开黄洋界,我们接着前往坐落于茨坪镇红军南路上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br>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重建于2005年,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博物馆呈阶梯型依山而筑,正面下方为朱德所题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八个大字,上方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名为“胜利的起点”的巨型雕塑,雕塑的中心为毛泽东与朱德圆雕,刻画出井冈山会师的伟大一幕。整座雕塑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象征着和平与胜利。 走进博物馆,我们在大量的历史文物、图片与场景中静静地缓步而行,不时会驻足久久凝视,黄洋界保卫战、红军洞、挑粮上山、八角楼的灯光……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战火纷飞的历史画卷中。 翌日清晨,我们前往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br> 烈士陵园坐落于茨坪镇北面,由纪念堂、碑林、雕塑园与纪念碑四部分组成。<br> 进入陵园大门,沿着两组台阶顺山而上便是纪念堂。纪念堂正门上方是彭真题写的“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几个金色大字,纪念堂内庄严肃穆,大理石墙面上镌刻着井冈山斗争时期牺牲的15744名革命先烈英名录。<br> 走出纪念堂,沿着边上一条翠竹相映的小道拾阶而上至山顶,便是碑林、纪念碑与安放有二十尊革命先辈和革命烈士雕像的雕塑园。 从烈士陵园下来,我们继续前往距离不远的茨坪革命旧址群。<br> 茨坪革命旧址群位于风景如画的挹翠湖畔。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这里,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茨坪也成为了革命根据地党政军的最高指挥中心。<br> 站在毛泽东同志旧居前,望着桌上那盏小油灯,眼前遽然出现他在昏暗的灯光下奋笔疾书的身影,《井冈山的斗争》那光辉著作由此诞生。 当我们离开井冈山,回望再次经过的红军群雕,崇高的敬意油然而生。但愿由井冈山这片红色土地孕育出的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世代激励着中华民族,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