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乡愁】点心

灵隐大师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灵隐大师</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7243574</p> <p class="ql-block">  都说花香浸人心脾,可我觉得家乡的点心更能唤起乡愁。</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记忆是从我记事起开始的。小时候,记忆最深的,莫过于过年能吃上甜甜的点心。那时候的点心比现在的鲍鱼辽参可要珍贵的多,因为那时候我们连吃饭都吃不饱。</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点心也确实有名,一句打油诗记录了他们的品质:“点心汽车压不烂,饼干赛似耐火砖。”</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话说是有一位教师,腊月赶年集买了我们当地付食厂产的一包饼干和一包点心,正兴高采烈的走在回家的砂石路上,突然,过来一辆嘎斯车,教师躲闪不急,手里的点心袋子掉到车轮底下,汽车过去以后,眼看着点心和饼干被压进了砂石路里。他赶紧扒拉扒拉起来,居然有几块点心没有压碎,还有半包饼干也还完好,能收拾起来的,吹吹泥土,还能吃,只有一块点心压进路面较深,怎么扣都扣不起来,他拿了一根路边的树枝撬了一下,树枝断了,点心纹丝未动。实在找不到能撬的东西,情急中,拿了一块饼干,居然撬了一下就把点心撬起来了,剥去外皮,还完好如初。教师就是教师,这句打油诗便在全县流传到了现在。</p><p class="ql-block"> 点心和饼干确实硬了点,没有那么邪乎,那是物质匮乏年代的硬伤,没有办法的事情。不过确实是甜的可口,甜的让人忘不了。</p><p class="ql-block"> 每每逢年过节,家里多少都会有几包点心或饼干留存下来,可能是我爸的辈分比较大的缘故。我们家兄弟姐妹也多,每个人吃不了几口。我小的时候,大姐、二姐都已经嫁人了,大哥也结了婚,到几百里的山里煤矿上班了。家里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小姐姐。二哥已经是村里的民兵排长了,每一次分点心的时候,他跟爸爸妈妈一样,说不爱吃。就我们三个小孩吃,一次只能吃一块,过两天再吃一块。我是家里最小的老末蛋,分点心的时候,我吃的是最大块的,到最后分完了,剩下的碎渣,就没有哥哥姐姐的份了,妈妈偷偷的给我吃。有时候我们上学走了,点心被攒的都长毛了,妈妈也舍不得吃,我礼拜天放学回家,妈妈把长毛的点心皮扣下来自己吃,让我吃里面没有毛的。</p><p class="ql-block"> 到我上高中的时候,家里分了地,爸爸也退休回家种地了,点心吃的多了一些,但每一次都会被妈妈偏心的多分一点。后来,我考上大学分配了工作,逢年过节,都会买当时最好的点心饼干回家孝敬父母。</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全国各地的高档点心月饼都能买到了,回家孝敬父母的点心也随着工资待遇的提高,有了高档点心,不过每一次都会被妈妈唠叨半天,嫌花钱多。不过妈妈再也不用把点心攒着出毛也舍不得吃了,我们回家就拆开分着吃个差不多,只留几块爸爸妈妈以后慢慢吃。</p><p class="ql-block"> 过年了,现在的孩子们都不喜欢吃点心月饼之类的东西了,摆到桌上,也没有人吃,到晚上,儿孙们都进卧室看手机了,我看着桌上摆的水果盘,想起妈妈的时候,不自觉的拿起一块酥软可口,香甜美味的点心,和着一眼窝的泪水,慢慢的把点心吃完。</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