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六 送穷日 <p class="ql-block">“年年沥酒拜清晨,风俗新正竞逐贫。不用为文送穷鬼,直须图事祝钱神。”宋人张耒的这首诗名叫《送穷》,写的是现在已湮没于浩瀚历史中的一个正月里的节日,节号名叫“送穷”。一直以来,在正月初五这天,我国民间就有“接财神、送穷神”的习俗。正月初五被视为财神爷的诞辰,举国上下通过各种欢庆方式恭迎财神,期盼新年财运旺盛。紧跟其后,正月初六的独特习俗:“送穷”,寓意着告别贫困与困厄,迎接新一年的好运与富足。尽管各地风俗各异,但“送穷”背后的共同象征在于驱逐贫困,招揽吉祥。</p> <p class="ql-block">据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宫中号为穷子”。”颛顼为传说远古五帝之一,是黄帝之孙。依此说来,穷和送穷,都可算“来历”久远了。春秋时期,《春王正月》载:“正月为一月,人君即位,欲其常居道,故月称正也。”正月初六中国各地有送穷、开市、出行、抢财神等习俗。中国唐代民间便开始盛行送“穷鬼”,然而只称“鬼”而不称“神”。明清之后,“穷鬼”才被尊为“穷神”。</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六送穷鬼的习俗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在《荆楚岁时记》中就有相关记载,古人认为,在春节期间,一些穷困、不幸的鬼神会出来作祟,给家庭带来不幸和穷困。因此,大年初六,春节期间家中积聚的“穷气”需要在这一天送走,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仪式,将穷鬼送走,以期在新的一年里避开霉运,迎来好运和财富。</p> <p class="ql-block">送穷鬼的具体方式:一是清扫垃圾:将家中垃圾集中起来,装入旧衣,扎成人形,称为“穷鬼”,送到村外焚烧;或者将垃圾倒在三岔路口,寓意将贫穷送走。二是制作并送走穷鬼人偶:将家中垃圾收集起来,装到旧衣服中,扎成人形,称为“穷鬼”,然后送到村外焚烧。三是制作“穷船”漂流:用纸或秸秆扎成小船,装上垃圾,放入河中任其漂流,象征将贫穷送走。四是扔掉破衣服:将家中破旧衣服扔掉,寓意送走旧年的贫穷困苦。五是倒掉“穷土”:在太阳未出山时,打扫炕土,送到野外,并鸣炮、烧香、敬纸,称为“送穷”。各地送穷的办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以迎接新一年的富足与吉祥。</p> <p class="ql-block">“送穷节”汉代就已有之,有意思的是此类民间沿街呼叫的“送穷”,最后竟然演变成了固定格式意在消灾驱邪的道教祷文送穷文。文坛也因此兴起了撰写《送穷文》之风。精粹者自然非大文豪韩愈莫属。韩愈曾写过一篇《送穷文》,其中说:“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结柳作车,缚草为船,送穷鬼去故就新。”意思是说,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下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虽是戏墟之文,却也反映了当时的风俗。</p> <p class="ql-block">韩愈的《送穷文》列举了五种穷鬼,分别是: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穷其实指的是人间的五类小鬼,主要祸害人类五种至关重要的命运。“送五穷”也就是“赶五鬼”。新年时因为家家户户都贴着红色的福字,所以他们一般都不敢出来四处走动。等到初五“破五”后,年过完了,这群小鬼便又无所忌惮,开始四处乱窜。人们为了不让他们进来家门,于是便拿起扫把赶他们出去。除此之外,人们发现这群小鬼害怕红色和响声,因此在这一天还会燃放鞭炮,把他们吓跑。</p> <p class="ql-block">古代哲学讲究的是"阴"、"阳"调和,正月晦日送穷节后自然必有一个相对应的迎富日。农历二月二正是民俗迎富之日。唐韩鄂在《岁华纪丽·二月》“巢 人乞子以得富”中说:“昔巢氏时,二月二乞得人子归养之,家便大富。后以此日出野曰采蓬兹,向门前以祭之,云迎富。”意思是在有巢氏时代,有人在这天要了一个小孩回家养活,从而家富。后人便在这天到野外采蓬叶以代子,向门前祭之。并在这天携鼓到郊外游玩,朝出暮归,名为迎富,有诗云:“古人采莲携鼓游,今朝杂花插满头。相随郊外游一日,迎富即是忘忧愁。”</p> <p class="ql-block">唐诗人姚合曾在《晦日送穷》中写道:“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送穷鬼不仅是对物质贫穷的驱赶,更是对精神贫穷的摒弃。通过这一仪式,人们表达了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勤劳致富的期盼。送穷鬼的习俗,也反映了中国人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贫穷的恐惧。如果上一年财运不太顺利,那么今天可以扔掉一些旧东西,把所有一切不顺利与穷有关的东西全部送走,把穷气送出门,通过这种具有仪式感的方式,人们在心理上获得了一种慰藉,也为新的一年注入了积极的心理暗示,迎接新的一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