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修止与修观》</p><p class="ql-block">●周霄山</p><p class="ql-block"> 修止与修观就是专注与洞察的修行之道。修止,也就是让我们的心念专注在某一个境界里不要动。当我们专注于这个境界时,任何的外境来,我们都不要理会,始终专注在同一个境界里,这就是修止。修止的精髓在于,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我们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修观,也就是在面对一个境界时,用我们所修的观法去观察它。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念要清晰,不被外界迷惑,而是要看清这个境界的真相。也就是一个境界来的时候,我们的心念随着所在境界以所修的观法去观察,但心中要非常明了,不被它迷惑,而且要看清它的真相,这就是修观。修观不仅仅是观察,更是洞察和智慧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修止与修观是修行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辅相成,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世界。通过不断地修行,我们能够在修止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在修观中洞察世界的真相。修止时,要避开动乱的境界;修观时,要不怕任何境界。这就是修止与修观的差别。如果从修止转到修观必须从修止所假想的对象离开,变成观察五蕴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修止与修观,性质是不同的。止,是不扰动;观,是洞析真相。在一个“想象”的定境中,是不存在真相的,除非是观息,透过它可以照见身心。修观的业处就是如实存在的法,如实地体验、分析、了悟。修观时,即使在某一对象的内部,该对象的组成也不断地变化。比如,我们静坐时,气息、身心所处的状态、感受、认知等等都是在变化的,要去逐一地“观”。修止,是让意识集中在同一对象,让心逐渐趋向于安乐、一境。修观的方法是观察、分析、抉择对象。</p><p class="ql-block"> 修止的目的是成就定,让善心聚于一境;修观目的是为了成就慧,超越三界的善不善。原则上,修止与修观有先后的必然次第。当我们静坐时,藉由眼、耳、鼻、舌、身、意,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开放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透过色、声、香、味、触、法,都可以入定、并且可以“观”,产生“真知灼见”。</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看到美丽的东西、听到悦耳的声音、吃到好吃的食物等等时,很容易生起贪心,想要追求这些东西。当心接触到不喜欢的对象时,心会排斥、抗拒,很容易生起嗔心。不了解事物的本质,叫做痴。贪嗔痴都是不善心,亦即是烦恼。所以,培育定力的方法叫“修止”;培育智慧的方法叫“修观”。即如实观照名色法、观照世间无常、苦、无我的意思。因此,培育定力和智慧的方法合称为“止观”。</p><p class="ql-block"> 名色法无外乎是由眼、耳、鼻、舌、身、意所构成。眼、耳、鼻、舌、身称为五根,即五种感官,它们构成了这个色身(肉体之身)。意有六种,即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六识分别认知六种对象: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和各种现象(法所缘)。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就是自己的身心和这六种对象的互动。</p><p class="ql-block"> 有果必有因,生命作为一种结果,也必定有其因。为什么会有生命?因为有烦恼,有贪爱、有追求,想要这东西、想要那东西,于是会采取行动,造作善业或不善业。当这些善业或不善业遇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则产生相应的果报。生命以及生命中的不同境遇,就是这些行为的结果。一旦拥有了生命,就执着生命;身心接触到不同的外境,又会产生新的烦恼。于是,烦恼、业与果报三者互为因果,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如果不致力于斩断这条锁链,中止这种循环,轮回之苦将了无尽期。</p><p class="ql-block"> 了知名色与名色之因后,还必须观照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包括身心在内的世间所有现象都不是永恒的,一切都在刹那刹那地生灭变易着,这称为“无常”。万物都在遭受生灭的逼迫,所以是“苦”。因为无常、苦,其中根本不可能有一个所谓的“自我”、“灵魂”、“实体”、“本体”存在,这称为“无我”。</p><p class="ql-block"> 智者大师说有三种止:第一是系缘守境止,第二是制心止,第三是体真止。事前修止是系缘守境止,行中修止是制心止(妄念止息),行中修观就是体真止。修禅定的关键:止观双修,证悟宇宙真理。禅定,就是让心专注于一个目标,不散乱。这种状态也叫“心一境性”。所谓“境”,就是我们心专注的对象。当我们心持续专注于某个禅修对象,与它合一,心不跑开,远离昏沉和掉举,保持平等的心,这就是禅定。禅定有很多好处,最明显的就是能让我们远离各种贪欲和烦恼。出定后,心会变得特别强有力,能产生明亮的智慧之光。这种智慧之光能让我们如实洞知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法。当我们心入于三昧的状态时,我们会了了分明,如如不动,智慧开启,从而证悟宇宙真理实相。</p><p class="ql-block"> 修行的方法很多,但最关键的是“止”与“观”这两法。《童蒙止观》说:“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 也就是,修达涅槃的方法有很多,但都不外乎止观。“止”就是精神专注于某一目标。“观”就是观照、观察、观想。止与观是不可分离的,止在一个目标上,观照它不跑开,就叫止观。所有的修法都不离戒、定、慧。特戒才能心地清净,清净了才能有定,有定才能开智慧。修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在修行的路上走得更远,证悟更高的真理。修行者通过体悟真正的止观,能够超越生灭的轮回,进入寂空涅槃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修行是无止境的,修观也是一样。庄子将观察事物分为“以俗观之”、“以物观之”和“以道观之”三个层次。以俗观之是指从常人的主观角度去认知,其结果只能形成常识性的意见;以物观之是指从事物的客观角度去认知,结果能以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以道观之则是从宇宙本原的高度来透视,从事物的内在本质来剖析,其能力是为智慧力,其结果便谓之智慧。也就是,感官只能形成感性认识,心官只能形成理性认识,而只有用聚集了道的气,也就是用大智慧去认识世界,才能得到最高的悟性认识。“以道观之”也就是悟道后“观”的“悟知”。我们通过修观,从“以俗观之”、“以物观之”直至修到“以道观之”,“以道观之”就是顶级智慧的“观”。</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