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当太阳行至黄经315度,天地间便悄然萌动起春的序曲。《月令七十二候解》载:"立,建始也",此时东风解冻,蛰虫始振,万物从冬藏转为春生。在这阴阳交替的时节,一张薄如蝉翼的春饼,裹着青翠与鲜香,成为中国人舌尖上的迎春仪式。<div> 春饼之俗可溯至魏晋,唐代《四时宝镜》已有"立春日食芦菔、春饼、生菜,号春盘"的记载。宋人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描绘:"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饼,并以酒赐近臣"。至明清,咬春之俗已蔚然成风,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赞其"能备五辛而不见辛,有调和鼎鼐之妙"。北方以烫面薄饼卷合菜,讲究"春到人间一卷之"的豪迈;南方则以米浆烙制润饼皮,包裹山海之珍后油炸成春卷,恰似江南烟雨般婉约。这种地理差异,恰如春色铺陈大地的笔法,北方的浓墨重彩与南方的工笔细描,共同绘就中华饮食文化的斑斓长卷。<br></div> 咬春之趣,在于其承载的东方哲学。青韭喻新生,豆芽兆勃发,萝卜丝藏土德,肉丝蕴阳气,裹成圆柱形恰似天地混沌初开。苏轼曾写"青蒿黄韭试春盘",五辛食材暗合五行,将春日的生发之气化作可咀嚼的诗行。这卷起的何止是时蔬,更是中国人对"三阳开泰"的祈愿,对"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的生命韧性的礼赞。 而今立于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春饼正演绎着新的故事。老字号将薄饼制成樱花色,用分子料理重塑五辛滋味;年轻人在春饼里卷入牛油果与烟熏三文鱼,佐以西式酱汁;非遗传承人开发春饼预制菜包,让千年食俗登上航天餐桌。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恰如春饼本身——麦面本为西域传来,土豆丝是明清舶来,每一次蜕变都是文明交融的见证。 当我们咬开春饼的刹那,齿间流动的是三千年的春信。年轻人用短视频记录春饼制作,将节气文化编码成数字时代的文化基因;食品工程师用冻干技术封存春天,让航天员在太空舱里触摸故土的温度。未来的文化传承,当如春饼的面皮,既要有延展传统的柔韧,也要有包裹创新的胸怀。让每张春饼都成为流动的博物馆,让每次咬春都成为文明的播种。 立春之日,且备春盘。愿我们既能循着祖先的智慧咀嚼春意,又能以开放的襟怀烹调未来。当麦香与代码共舞,当时令与科技交响,这卷千年春信,终将在新一代手中,书写出更动人的东方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