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 阿图什天门、两山交汇&西极

葉知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穿越独库南段那天算起,今天已是进入南疆的第八天了。佟导拟定的行程就像开盲盒,不仅让我们每天都感受到新的惊喜,而且彻底颠覆了原来对南疆只有干旱、荒漠的刻板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按照佟导的计划,今天我们将从喀什出发,一路向西北方向开进,依次造访阿图什天门、两山交汇和西极三处景点(如下图所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餐后,我们先沿G3013阿乌高速行至托帕立交,再转G315国道,最后沿景区专线行驶15公里到达阿图什天门景区游客中心,全长约54公里,耗时1小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购票入园,先乘区间车,单程3公里,道路较为简陋,类似最普通的乡道。返程时,前面一辆工程车居然把路面水泥压跨,车轮陷进一个大坑,差点把我们乘坐的区间车堵在半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面是下了高速后车录的视频,最后一小段就是乘坐区间车进山的情景,下两图为航拍的区间车道及其终点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阿图什天门位于南疆克州阿图什市与乌恰县交界的上阿图什镇,海拔2998米,天门呈倒V型,宽100米,高457米,系世界第一高的天然石柱拱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7年,身为克什米尔领事的英国探险家艾瑞克.希普顿曾三次试图接近天门未果,终因山高地险,均以失败告终,但却留名于此,因为国际上至今仍习惯将阿图什天门称为“希普顿石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人说阿图什天门是美国记者夏合拉格欧发现的,1932年,他在当地维族向导乌斯曼.阿洪的陪同下,曾到此一游。是否登上天门,没有记载,目前国际上认可的发现者还是希普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疑惑是既然天门都能以希普顿命名,当年他至少应该能拿出一张天门的照片吧?问题是照片都拍了,可见距离也不会太远,人怎么就过不去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8年3月,中央电视台CCTV-10《地理.中国》栏目摄制组来到此地,历时半个月完成了《神天之门》纪录片的拍摄工作。影片盛赞阿图什天门为“群山之巅,伟岸天门,无法丈量的高度,梦寐以求的探险乐园”,并将这座背靠昆仑,面朝天山的石拱尊为“神天之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徒步前往天门的路却不甚好走,因为脚下的石块会逐渐由碎石、大卵石,变成几百公斤重的巨石。这个规律非常符合流水冲刷的原理~大的石抉先沉下来,小的石块被冲下去,而且越小冲得越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游沉下来的很多大石块纹理、颜色都极为漂亮(下图),只要能运出山,随便一块都可轻松卖出上万,甚至十几万块钱的高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国有一个由该国国家地理协会创刊于1888年的著名杂志《国家地理》,它还有一个同样出名的子刊《探险》(Adventure),该杂志将阿图什天门列为全球20条最新探险路线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您还别说,我还真拍到了老外前来探险的照片(上图)。这两位外国老先生一下子就让人联想起那位倒霉的艾瑞克,他不仅在咱们天门栽了三次,还在珠峰连栽了五次,一生几乎都在为他人登山铺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字已经铺垫了不少,照片、视频也上了一堆,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阿图什天门的名气就在这儿放着。然而,这么名扬海内外的一个景区,在新疆竟然只评了个国家级3A!倘若撂到内地,随随便便评个国4没一点问题,好好包装一下5A也不是不可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让我说不是生不逢时,而是投错了胎,要怪只能怪新疆旅游资源太过丰富,就像我在旅途中,常跟司导小王念叨的那样:“你不要整天七想八想,你这辈子吃定新疆旅游这碗饭就够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区间车下来还要沿着谷底的乱石滩,向上攀爬2.7公里的碎石路,方可到达天门观景台。区间车终点站又叫“衔天台”,从这里到“峡口”一路有8-9个取了名字的所谓景点,其实叫什么都没太大意义,名字取不好反而有“画虎不成反类犬”之嫌。游客看哪儿的景观好,愿意停下来多看两眼,拍张照更重要。从衔天台到峡口一路较为宽敞平坦,坡度也不大,能被水冲到这儿的卵石都很小,所以徒步上山相对比较轻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了峽口,前方还要再爬三道“台梯”,所谓台梯就是在原本无路可走的地方或太过狭窄之处,人为开凿或拓宽了一下,并装上了铁楼梯。这种被漆成鲜红颜色的楼梯非常醒目,有长有短,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英国领事艾瑞克. 希普顿就是因为没人修路,几经努力,最终只能“望门兴叹”。过了第三道台梯,若想登上天门观景台,还要再借助绳索,徒手攀上一个很陡的乱石坡,方能功徳圆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观景台位于天门左下方,“转运台”位于天门右侧,皆有木栈道相连。只是此处风奇大,足足有7-8级的样子,犹豫再三,感觉单凭无人机这小身板根本就稳不住,非吹走不可,最后只得退到乱石坡下勉强飞了一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天门石拱望过去,可见对面一座大山,以其说它是座山,倒不如说它更像一块光溜溜的巨石。仔细看,巨石褶皱中居然还修了直通山顶的栈道。山顶除了建有一座观景台,还在这群峰之巅别出心裁地修了一副秋千供人打卡(上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知从对面观景台看天门是否更加壮观?总之抱着极强的好奇心,回来专门在网上查了半天,虽然阿图什的景点列了一大堆,却唯独无人提及此山,甚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石拱门下方是深不见底的峡谷沟壑,四周崖壁如斧劈千仞,神施鬼设。转运台上方的绝壁上布满了像蜂巢一样的石穴,一看即知是海中隆起之物,乃攀岩发烧友之最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说,每年都有大批攀岩爱好者前来体验“天门降”的美妙乐趣,但我却持高度怀疑。我以为天门周围是绝对不可能允许搞攀岩活动的,要搞也只能到天门下方的山谷中去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沿途景色单调,徒步艰辛劳顿,往往很多游客直接在游客中心就打了退堂鼓,景区进都不进,更别说上山了。区间车只有一辆白色小中巴在跑,淡季还会停开,足见生意之惨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面两祯是我们从阿图什天门前往两山交汇车彔的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从阿图什天门游客中心退回G581国道,继续前往两山交汇景区。G581是连接新疆喀什与吉尔吉斯斯坦伊尔克什坦的一条重要通道,由于地处边境地区,除了需要提前办理边境通行证,交警部门还特别实施“路条”管理,令人大开眼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所谓路条即一种类似现金时代,老式工资条的纸质控速条,但更长更宽,上面从左到右,每个格子依次标有沿途一连串的地名,以及相对应的最少行车时间。例如,甲地到乙地规定15分钟,那么你通过甲地时,路边会有值勤辅警在路条相应格子中,写下当时几点几分。当你到达乙地后,等在路边的乙地辅警接过路条,首先查验你前一程是否超过15分钟。如果超过了,就记下当时时间,并给予放行,周而复始,全程人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三图依次为沿途拍到的取了俄语名字的公园、度假村,以及正在安装风力发电机的工地,《新闻联播》昨天刚刚宣布乌恰风力发电并网的好消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常路条管理要比简单限速60公里复杂得多,令人极其不适,我看小王有时只开到45公里/小时,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唯一的好处就是这段路上车录的视频比较平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这段路路况很好,而且车辆甚少,间或迎面会有从吉尔吉斯斯坦开过来的大货车,车头还是咱们陕汽出的重卡,不看车牌还以为是自己人。真心搞不懂为什么要搞路条控速的名堂,反正没有最慢,只有更慢。 另外,在到达西极之前,务必妥善保管好路条,万一开窗吸烟,路条被风吹走就会有大麻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沿途右手边竖立的高大蓝色交通指示牌,大多是俄文的,甚至连G581国道也被标成了亚洲通用编号AH65,让人一头雾水,恍惚到了国外。途中还经过了一处叫五彩山的景点,景点标志周围的石头被染成五颜六色充当广告,意在提醒过往游客多多关注四周山石色彩的变化,我知道两山交汇景区应该快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般来说,人们习惯用“三山夾两盆”五个字概括新疆地形地貌,其中“三山”指的是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两盆”指的是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与南疆有关的是从南北狹持了塔里木盆地的天山与昆仑山,其中天山总长2500公里,在我国境内有1700公里。之前我们说过天山是新疆天然的地理分界线,天山以北为北疆,天山以南为南疆。昆仑山夾在新疆与西藏之间,东西延绵2500公里,并且从西向东深入青海,是亚洲中部大山系,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之产物,号称“万祖之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山山脉平均海拔4000米,昆仑山脉平均海拔5500米,帕米尔高原将南天山的西端与昆仑山脉的西端,在新疆乌恰县的乌恰镇附近连接在了一起,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两山交汇世界自然奇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图中驼红色的山体为天山,铅灰色的山体为昆仑山,一个低矮柔美似仙女,一个高大威猛若武士。站在高高的观景台上或以更为开阔的无人机视角,只见两山交错,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气势磅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仿佛令人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亿万年前,目睹地壳运动之壮观,耳闻两山碰撞之震撼。惊诧之余,不免兴叹地老天荒,沧海桑田,人若蝼蚁,岁月蹉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辞别两山交汇景区,我们重新踏上G581国道,继续向西行驶51公里,来到今天最后一个景点~西极。顾名思义西极应该就是中国大陆最靠西的地方,浪漫一点的说法则是“每天送走祖国最后一缕阳光”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小王把车缓缓驶入景区停车场时,前方一座朱红色的中式门楼霍然在目。门楼与连绵雪山之间的一座小山坡上,用白色宽幅塑料布打底,以红色卵石勾边,铺出一幅大大的中国地图(上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地图西部位置用黄石拼出与国旗图案一致的五角星,地图下方一行“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的鲜红大字,令人不禁热泪盈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附近一个独立小山上修建了一座“八”字形的纪念塔,它就是中国西极的地标,塔高19.99米,“两柱夾一球”的造型亦有“一带一路”的象征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极地标浑然大气,顶部还刻有地标所在位置的经纬度,看似是对中国主权的一种宣示。我查了一下,中国真正的地理西极应该是北纬39 ° 22 '48 ",东经73 ° 30 '00 ",这个点就在不远处的中吉塔三国交界的雪山深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极地标海拔3300米,虽然修了栈道,但一路攀爬上去亦不轻松。当然,如果实在体力不支,还可以选择付费骑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顶朔风凛冽,旌旗猎猎,迎风一侧更是令人站立不稳。上图中的小女子,从服饰看,并非来自附近的吉塔,更像是较远的巴铁。这位身材微胖的黑发美眉,虽然还有点体重,但拍照时仍旧不得不紧紧抱住栏杆柱头,一刻都不敢松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妮子一身素色沙尔瓦. 卡米兹(指巴基斯坦妇女的传统长袍,人称“巴袍”)被风吹得紧紧裹在身上,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线条毕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说在阿图什天门,我还敢退入山谷放飞无人机,但在狂风肆虐的西极,我是连一点想法都没有了。难怪国家电网会相中这边地乌恰,投入巨资发展风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登顶后向西看,延绵雪峰之下,可见万山丛中一点绿色。这一小片绿州就是号称“中国西部边陲第一村”的乌恰县吉根乡斯木哈纳村,这个以放牧为生的柯尔克孜村落不大,目前只有30-40栋簇新的米黄色民居,整齐划一,原来的木头房子早已成为历史。村后一条小路通往大山深处,翻过雪山就是吉尔吉斯斯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克孜勒苏河从村前缓缓流过,河上新旧并列的两座大桥中,新桥就在G581国道通往口岸的最后一段上。斯木哈纳村北不远处那座巨大的,像飞机机库一样的银灰色建筑就是伊尔克什坦口岸的保税仓库,相比之下,旁边四层高的米黄色海关大楼显得有点微不足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面是离开西极车录的视频,途中经过了4个连续的冰河明洞,冰河听起来怪吓人的,实际这些明洞都是防泥石流用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西极地标向西北方向看,山体的颜色像块调色板,仿佛是将铅灰色的昆仑山与驼红色的天山放在一起,像面团一样揉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难想象曾经的地壳运动是何等的惊天地,泣鬼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朝东北方向望去,地势逐渐平缓,延绵不绝的丘陵土黄中透着淡紫,几乎寸草不生。大大小小的玛尼石散落其间,柯尔克孜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但新疆有些柯尔克孜人亦信仰藏传佛教,因此这里有这么多的玛尼堆也就不奇怪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令我再次泪目的是玛尼堆中用石块拼出的“中国”两个大字,衷心祝愿祖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面三祯是我们返回喀什车彔的视频,上下两图是我们途中遭遇暴雨洗礼的情景。 (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