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五崽仂滚草灯,摇头摆尾进山村。</p><p class="ql-block">走家窜户吉言唱,赚到赏钱打伙分。</p><p class="ql-block">再过几天,新年就要来临了。每到此时,儿时与小伙伴们走村串户滚草龙灯的景象便浮现在了脑海。虽然那时大家都很穷,东家能给我们的赏钱只有几分,但正月里若能滚个十来天的草龙灯,积少成多,每个人也能分到一到两块钱。此时心里就别提有多高兴。因为有了这些钱,可以买心仪了很久的一个文具盒,或者是买上一两本小人书来看。</p> <p class="ql-block">如今人们生活好了,按理过年的年味应该更浓更重才是。却很多人说,现在年味反而比以前淡了。可不是啊!拿吃的方面来说,如今天天鸡鸭鱼肉上桌,过年也就那么回事,再也吃不出以前不怎么好的年菜味来。当然,过年除了吃之外,也还是有一些精神方面的享受与追求。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过年期间主要还是看春节晚会和玩卜克、打麻将。不过,那些传承了千百年的年节风俗亦是少不了。各式各样的灯彩走村窜户表演,喜庆热闹,曾经是那样地让人们喜欢,尤其孩子们,特别地着迷。听说什么地方有灯彩看,晚饭都可以不吃,即使路再远,走着去也不会嫌累。</p> <p class="ql-block">铅山于新春佳节表演的各式灯彩,其种类少说也有十几个,非常地丰富。除了上面说到的草龙灯,还有龙灯、狮子灯、船灯、蚌壳灯、鼓灯、生肖灯、鲤鱼莲花灯等。这么跟你说吧,其它地方有的灯彩,我们这里都有;其它地方没有的灯彩,我们这里也有那么几种。</p> <p class="ql-block">有关情况,清同治县志曾记载道:“初六初七日后,城乡各处为庆贺元宵,有龙灯、马灯、双狮灯。错彩缕金、颇极华丽,观者如墙堵。至巨室大家,辄进去蟠绕片时,赠送与否,听从主便。紫溪一带又有桥灯,以板为底,其上劈竹为缕,扎成龙首、龙尾。剪彩牋为鳞,攒贴之中间,杂的亭台、人物、花乌等类。各家分制,争奇竟巧,联缀而成。全龙形似长桥,故名。河口镇更有采茶灯,以秀丽童男女扮成戏曲(人物),饰以艳服,唱采茶歌,亦足误耳、悦目。”</p> <p class="ql-block">说到铅山灯彩,首推当然是龙灯了。龙灯为众多灯彩里最具代表性,最能够营造节日喜庆氛围的一种灯彩。“龙灯归屋,打挂爆竹,爆竹一响,黄金万两……”从舞龙人的上述唱词中我们即可看出,它有多么地高大上,祥瑞降临人间,翻腾飞舞、威猛壮观,瞬间带动一股欢庆节日的热烈气氛,难怪人们要借此祈福、求财。</p> <p class="ql-block">过年滚龙灯,以前全县各个地方都有,而其中滚得最热闹和花样百出的当数河口镇了。其时河口八大姓再加上有关部门、机构和工商手工业众多帮会,应该有龙灯不下十几班。滚龙灯其实跟财力有很大关系,如滚龙灯要打火爆、给红包。据说只要火爆一直在打着,滚动着的龙灯就不能够停下来。想做到这一点的,只能是那些有钱的工商大户。自然,他们给的红包也就不会太少。</p> <p class="ql-block">说起滚龙灯,志书还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即清咸丰十一年(1861)的正月十二,一小股长毛,也就是太平军,从浙江方向窜来河镇。时值夜边华灯初上的时候,河口街正好有几伙人滚龙灯,见到长毛来了,扔下手中的龙灯就跑。长毛中也有好奇之人,捡起龙灯滚了起来。有人提议把这些龙灯给烧了,一个为头的太平军想了想,说烧了可惜,留着它们兴许路上有用。果不其然,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他们接到上峰命令前往福建,这些龙灯便被派上了用场。当夜,他们假扮滚龙灯人从河口出发。一路敲打着啰鼓架事往陈坊方向走去,甭说老百姓看不出来,就连设在陈坊锁子桥的清军哨所都被蒙混了过去。就这样,这伙太平军顺顺当当经由太源的火烧关入了闽。</p> <p class="ql-block">我们铅山还有一些灯彩为其它地方没有或者少见。譬如桥灯、马灯、花鼓灯和采茶灯等。桥灯又叫桥龙灯、板灯,以前好多乡村都有,像石溪、永平、八都等乡镇。办得最好,时至今日还保存着这种习俗的,要算是石塘镇了。每年的正月初六,石塘鎮的人们为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安居乐业,都会自发地滚桥灯。年前他们就成立起太平桥桥灯会,着手制作桥龙灯。当地老百姓对参加桥龙灯活动的积极性也很高,除了尽力做好本户所承担的一至两条板凳上的彩灯,还须筹钱购买爆竹、点心,准备迎接桥灯和财神灯的到来。有的人家还会邀请四乡八村的亲戚朋友来家做客,到时一同欣赏桥龙灯的精彩表演。是夜,石塘这片宽广的大地上,一条条灯光闪烁的桥龙灯,便象巨龙一般蜿蜒游弋在乡间大地上,为百姓人家送去吉祥,带来欢乐。</p> <p class="ql-block">石塘的桥龙灯工艺独特,制作精巧,包含了灯、戏、舞等传统民间艺术。它分为五组灯,除了桥龙灯,还有龙灯、狮子灯、生肖灯、花灯和财神灯等。其中要算桥灯的规模最大了,共有板灯一百九十八条,全长三百二十余米,参加表演者多达五、六百人。桥灯表演为整个灯彩表演的高潮,是夜,整个石塘街成了欢乐的海洋,桥龙灯所到之处,人声鼎沸、欢声如雷,鞭炮连天、火树银花。具有浓厚民俗色彩的桥龙灯,时至今日,还有了更深一层的意蕴,那便是它除了喜庆热闹外,亦是团结和谐的象征。在这里,人们不分姓氏,不论穷富,只要你愿意出一节板凳两盏彩灯,都可以参加。大家的板灯连接一片,你家连我家,我家接着他家,听到的都是祝福的话语,看到的亦为欢乐的笑脸,幸福安康。</p> <p class="ql-block">再说马灯,又称跑马灯。同桥龙灯一样,也是由许多其它灯彩,如生肖灯、蚌壳灯,鲤鱼莲花灯等灯组成。不同的是,它只是在紫溪乡这个地方有,尤其汪源村蒋家铺一带,从正月初六出灯后,就一直要闹腾到元宵日为止。它还有一个特色,即带了民间的串堂班子,每到一个村子,串堂班子结合跑马灯都要进行表演,很受村民们的欢迎。譬如来到一个地方,找一块比较宽阔一点的场地,将四把凉伞灯分阵站立后,领头的老者就带领数十骑童马,一蹦一跳开始表演,绕着凉伞灯“穿花篱笆”。紧接着串堂班的鼓乐笙箫和唢呐二胡一同响起,扮了相的戏剧角色开始唱《玉堂春》《穆桂英挂帅》等老戏文。最后,成人的癫马队伍上场了,他们的表演更为激烈,随着锣鼓一阵紧似一阵,癫马越跑越快,跑出族人万马奔腾的气势,跑出村子欣欣向荣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只有紫溪有如此特别的马灯呢?原来该马灯是由福建泉州海西传入的,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蒋家铺郑氏家谱记载,他们即是福建泉州海西的移民,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后代。郑成功抗清失败后,其后人连同福建沿海的许多民众一道,被清廷迁徙到了紧临福建的紫溪居住,开宗创业。在这里,他们仍然说着闽南话,保留着泉州海西的许多风俗习惯,其中就包括这种集工艺美术、服装道具、民歌音乐和表演艺术为一体的马灯。</p> <p class="ql-block">要说最具特色的灯彩,应该还是篁碧畲族乡的花鼓灯。花鼓灯也称花鼓戏,虽由福建流传过来,却风格又与福建迥异,其唱腔为地道的铅山腔,七字一句的唱词,格调基本等同于篁碧畲族山歌。花鼓灯不同于上面的桥灯、马灯,它没有杂七杂八的灯彩配合,显得比较单一。而且它的队伍也不大,只有十几个人,分别为锣鼓手,主唱花公花婆,和持彩灯串舞伴唱的山姑们。花婆可由女姓扮演,亦可由男姓反串。演出时,道具一般都比较简单,演员着一身古装戏服,手拿花鼓,边打边唱。场地更是十分随意,一块不是很大的晒谷禾基就行。表演的节目多为临场戏,花公花婆可以现场发挥,见到什么唱什么,通过诙谐搞笑的表演和生动幽默的语言,博取村民们的欢笑和掌声。虽然花鼓戏比较单一,然想演好花公花婆这样的角色,打不出来乱哇和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还真的不敢架事。</p> <p class="ql-block">这里除了花鼓灯,还有花鼓戏,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戏”字。花鼓灯没有戏,表演靠得是说唱功夫,且说唱内容还没有固定的词句。而花鼓戏呢,则有“戏”,唱戏文才是它的主题。戏曲多为流传在篁碧、天柱山,以及闽北光泽县一带的爱情故事。像《卖花线》、《十二交情》等。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花鼓戏比花鼓灯要高上一个档次。但从受老百姓欢迎的程度来看,却不一定。有道是罗卜白菜各有所爱,更多的人没有什么文化,喜欢的可能是比较热闹喜庆的花鼓灯,而不是依呀啊呀文静的花鼓戏。</p> <p class="ql-block">新年新气象,在新的一年,人们都希望能交好运、发大财,之前还有人提出新年要过好一个革命化的春节,这些我想应该都是可以的。问题是新年新气象,它不能没有了传统文化,譬如丰富人们生活的灯彩。关于传统文化要不要继承和弘扬,习主席早就指示过我们,他说“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条件,也必将有力地引领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据此,我希望上面说到的这些灯彩,在我们铅山县能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使之不致于消失、消亡,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千百年后还能够看得到。(作者:杨必源)</p><p class="ql-block">(图片选自网上)(视频为铅山县紫溪乡2025年新年初二晚上的灯彩景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