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亲亲

沈建太:火山宝地守护者

<p class="ql-block">  走亲戚是春节期间仅次于家人团圆且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走亲戚的顺序安排由近及远:初二回娘家,初三看舅舅,初四拜姑姨是一般的顺序。</p><p class="ql-block"> 在我晋城老家的方言里,亲戚被称为“亲亲”,走亲戚也不用“走亲亲”,而是shuā亲亲”。在晋城方言里,“说”念作“shuā”。老家人把走亲戚说成“说亲亲”,原因是农村的联姻关系都是在知根知底的乡里人之间形成,亲戚关系盘根错节,抬头不见低头见,难免产生矛盾纠葛,甚至会发展到见面不说话、碰上扭头走的地步。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是化解矛盾的机会,此时再不来往就等于“断亲”。俗话说“不打上门客”,怨恨再深,趁着节日把事情说开,一笑泯恩仇。</p><p class="ql-block"> 在晋城老家,也有人把走亲戚说成“xuā亲亲”。普通话里并无xua的发音。普通话里的“穴、学、雪、噱”,在晋城方言里都念“xuā”,所以,有人认为晋城方言里的“xua亲亲”应该是“踅(xué)亲戚”。踅在北方方言里意为“盘旋、来回走动”,还有“中途折返”的意思,并不契合走亲戚的原意。晋城方言里也把“叙”念成“xuā”,我小时候就常听到老人们这样说。所以,我认为晋城人说“xuā亲亲”的时候,原意还是“说亲亲”,只是“叙亲亲”比“说亲亲”更雅些。</p> <p class="ql-block">  逢年过节说亲亲,总不能两手空空,“人情”是少不了的。</p><p class="ql-block"> 依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人情”一词有“人之常情”、“情面”、“情谊”、“礼节应酬”、“礼物”等5层含义。说亲亲时所带的“人情”,指的就是其第5层含义—“礼物”。我小时候,老家人逢年过节送人情,全部是手工制作。老家“二八蒸、二九煮”的习俗,说的就是家庭主妇要在腊月28和29那两天,从早到晚为招待客人和说亲亲蒸、炸各式面点和油食。</p> <p class="ql-block">  依照我们老家的传统习俗,虽然逢年过节的人情大都是用发酵面粉蒸制的,但其式样和数量会因节日和对象的不同而不同。</p> <p class="ql-block">  就春节而言,同辈人之间或晚辈给长辈送的人情是“点心”。</p> <p class="ql-block">  相传,东晋时期一大将军为慰劳血战沙场的将士,烘制美味糕饼送往前线,以表“点点心意”,“点心”之名由此而来。从文献记载看,唐宋时期已有“点心”一词。南宋笔记文作家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提到,唐代时已有把早餐小食称为点心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在当下,提及点心,人们首先会想到烤箱烤制的口感松软的糕饼。我们老家人把馒头叫做“蒸馍”。用蒸馍当作人情时,在顶上点个红心,它就摇身一变,成了“点心”。在这种意义上,老家人用作人情的“点心”,更契合古人想用它来表达“点点心意”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  点心不是春节的专属“人情”,而是适用于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所有场合。送多送少视亲疏关系而分为30、20、10等3个等级。顺便说,参加丧礼时要拿的人情是n-1个,即29、19、9等3个等级。巧合的是,在我们老家对逝者的祭拜活动,除了1周年和3周年外,还有9、19和29周年。我认为,参加丧礼时少拿一个点心,是因为自己从此少了一位亲人,而不等到整十年,提前上坟祭拜逝者,是不想让逝者在天堂盼得太久。</p> <p class="ql-block">  人情不是照单全收,而是要把大部分还回去,留和还的比例一般是4/6。</p> <p class="ql-block">  逢年过节,长辈给晚辈们备的人情要复杂的多。就春节而言,娘家要给出嫁女儿备“口利馍”。口利馍和点心的区别一是个头、二是式样。一个点心用2-3两干面粉,而一个口利馍要用到2-3斤。口利馍的式样是在上蒸锅之前在点心上勒一个十字,出锅后就成了开十字花的点心。</p><p class="ql-block"> 口利馍是娘家人一年一度为女儿女婿制作的护身符。父母在世时,口利馍由父母备;父母去世后,口利馍由兄弟们备。女儿女婿在世时,口利馍要备一对;只有一方在时就备一个。正月初二,女儿带着女婿回娘家,最重要的使命就是领口利馍。</p><p class="ql-block"> 老家十里不同俗的现象也体现在口利馍上。据我所知,在我们泽州县柳树口镇那一带也兴蒸口利馍,但不同的是口利馍要由女儿给父母蒸并在正月初二回娘家时献给父母。</p><p class="ql-block"> 当然,在过年时,口利馍不仅仅是娘家为女儿女婿制作的护身符。每个家庭在过年时都要按照家庭人口数量制作和点心一般大小的口利馍,并在其中的1个里面放上一枚硬币,在正月初七“人日”的早晨,人手一个作为主食吃掉。谁吃到藏有硬币的口利馍,谁就是家里当年的幸运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除了口利馍,长辈在春节为晚辈做的人情还有枣花,一种在蒸馍上装饰了枣花的面点,是专门送给孙辈们的。制作枣花的蒸馍大小不一,大的可能用到1斤面粉甚或更大些,装饰的枣花也可能是两、三层,主要是送给新婚直系孙辈们的。小枣花用的蒸馍可能用不到一两面粉,装饰的枣花也是单层的。 枣树适应性强,产量高,挂满枝头的红枣象征着生活富足红火。“枣”与“早”谐音,寓意新人早日生育,添丁增口。给孙辈们送枣花,饱含着老一辈对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家族延续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也正是因为枣馍是专门为孙辈们制作的人情,所以在我们老家有“乞丐不吃枣花”的说法,意思是在遇到乞丐上门时也不能用枣花来打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然,过年说亲亲,对于孩子们来说最为期待的还是压岁钱。在我的童年时代,农村孩子得到的压岁钱少的可怜,5毛、1块已是大钱了,得到5分钱也是满心欢喜。小时候,最让我和兄妹们期待的是我舅舅的压岁钱,流通的币值有多大,舅舅送我们的压岁钱就有多少。10块钱大团结发行的那年,舅舅给我们发的压岁钱,加起来超过了他一个月的工资,让我们没齿难忘。</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