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乡愁】味蕾深处,乡愁萦绕

江东难回

<p class="ql-block">美篇名:江东难回</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1187985</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谢谢老师!</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家三代同堂,家庭结构颇为特别。八岁那年祖父去世后,我便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木工手艺精湛,常年在外奔波。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我自小便学会了独立照顾自己。父亲不仅木工手的好手艺,厨艺也同样较为出色。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他总能变着法子满足我的味蕾。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或是在异乡偶遇与父亲所做相似的美食,那些熟悉的味道便如潮水般涌来,让我重温那段温馨的旧时光。</p>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厨房虽然简陋,却充满了温馨。东屋角一隅,是用泥土和石灰堆砌的柴火灶台,砖砌的烟囱穿瓦而出,仿佛接天连地。灶台表面,因年深日久、烟熏火燎,裂痕交错,这样的景象,对现代孩童来说,或许只能留存于想象之中。</p><p class="ql-block"> 紧邻灶台的墙上悬挂着古朴的木制碗橱(小小的我,总要站在凳子上才能够着那些碗碟),其下是一个木制架子,错落有致地摆放着铁罐与铁锅,在它的旁边有一口大水缸。灶台前方,一张简陋的小桌配以低矮的长凳,这便是我与父亲共度温馨时光的简陋的“厨房”,一个深深刻印着味蕾记忆与深情回忆的温馨角落。</p> <p class="ql-block">  在我十一二岁那些年,我读小学。冬春时节,父亲忙于木工活,中午多在雇主家用餐。清晨,他早早煮好早餐,或是粥,或是红薯茶。中午放学,我便自己动手煮饭。饭熟后,我学着大人的样子,在锅中熬制蜡油砣(将猪板油切块腌制放入陶罐中储存,相当于现在炒菜用的油)把油熬出,加入父亲早上泡好的干菜——干豆角或萝卜盐菜亦或干萝卜丝加些许干辣椒(这些都是头年夏天晒制,以备冬春食用的,体现了农村人的智慧),加水煮沸,撒点盐,简单的一餐便完成了。那蜡油的香味、干辣椒煮豆角的滋味,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晚上放学归来,秋冬季里,我先把锣罐置于灶台火孔中,再把洗净的红薯放入,点着柴火将其烀熟。因为要喂猪,煮的红薯量多且重,我力气小搬不动,只能等待父亲归来。有时父亲晚归,我便在抱怨中睡去,梦中回味着祖母家生活两年的幸福时光。直到父亲轻轻唤醒我,递上一碗卧着荷包蛋(那年代有鸡蛋吃已是相当的不错)的面条,委屈瞬间消散,味蕾得到极大的满足,心中涌起一股暖流。</p> <p class="ql-block">  我曾在美篇发表《带红薯味的大米饭》,回忆往昔物资匮乏岁月。大米稀缺,红薯、小麦、玉米成日常主食。因食红薯不适,父亲特地在煮红薯的锣罐中为我蒸米饭,他自己吃红薯,却满心欢喜的看我美美地吃着米饭。那碗略带红薯味的大米饭,如今让我满心感激。</p><p class="ql-block"> 至于肉,在节庆时才有,分量也少,显得尤为珍贵。父亲做的红烧肉堪称一绝,皮红肉嫩,搭配糯软的马铃薯、洁白的大蒜、翠绿的香葱,色香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牛肉更是难得。在往昔,牛是家中重要的财产与劳力,岂会轻易宰杀。即便有我和父亲两口人分得的量也少得可怜。但父亲总能弄来一些牛骨头,用牛骨加上桔皮、野黑桃、猴楂、桂皮、芫荽籽等精心熬汤,提味除膻。冷却后,他用牛油炒菜,汤则用来煮面、炖萝卜,每一口都是无尽的美味。捕鱼做鱼,父亲也有独到之处,尤其是他烧的红烧甲鱼,更是让人难以忘怀。过年时的米花糖、动物造型的年粑……如今,梦中的父亲已老,面部的皱纹里似乎藏着我少年时的美味记忆。那些与父亲共度的美好时光,成为了我心中永恒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记忆中的美食愈发珍贵。异乡偶遇相似味道,总能勾起对父亲与旧时光的回忆。柴火灶台、砖砌烟囱、木制碗橱,皆成心底难以磨灭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夜深人静时,记忆中的味道带来家的温暖。美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情感的寄托。干菜、蜡油砣、带红薯味的大米饭,记录着成长的点滴与亲情的温馨;父亲的红烧肉、牛肉汤、甲鱼佳肴,成为永恒的记忆,慰藉着漂泊的心灵。岁月如梭,乡愁依旧,明月啊,何时能照亮我归家的路?</p><p class="ql-block"> 父爱如山,亦如慈母般温暖。异乡的美食唤醒深藏的情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怀念与父亲共度的美好时光。乡愁啊,永远是我招寻初心与情感归宿的灯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