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品“善”,岳庙观“楼”—甲辰暮秋行13

金国钧

<b> 10月5日下午从万荣后土祠出发,向东40公里35分钟,途经:菏宝高速、呼北高速目标李家大院。</b><br> <b>闫景出口。李家大院是清至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坐落在万荣县闫景村,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b><br> <b>大院整体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山西四合院,同时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因李子用曾留学英国,使李家大院溶入了众多西方建筑文化元素,中式的木雕、砖雕、门楼、匾额与西方"哥特式"风格相融合。 </b> <b>  惟善为宝 修德为善。李家大院比乔、王大院大数倍,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欣赏更多的精华?首先,了解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先品善。</b> <b>  大院中有一面“百善壁”,用不同字体书写着365个“善”字,意在要求自己及后代人天天行善,日日行善,永远行善。 </b><br> <b>宅院中宽阔的“善道”。说是光绪三年河东大旱,麻雀都饿得从树上掉下来。李家决定倾囊解救周围13个县的灾民。大批银元和粮食调往各地;那时起,李家院落屋檐下的灯笼就标上了大大的善字。</b> <b>还有过道墙壁上的一则格言,分外引人注目:“善无大小,善无多少,善无止境,善不等待,善不图报。”短短20字,层层递进,道出了善的真谛。</b> <b>  更多的事迹见善行展。李子用建造自己的房子的时候,在方圆百里找了一些贫穷的木匠。他不仅出高工钱,还延长工期。让这些木匠长时间的他这里做工,他还管吃管住,让这些木匠吃住有理由,挣钱有尊严。大家都称他为李善人。</b> <b>据介绍,李家大院原有院落20组,房屋280间,现有院落7组,房屋146间,李家大院每个院落的南房、北房、腰厅及东西房山墙都是用砖砌筑的马头墙。不仅能防火,而且能起到防盗的作用。</b> <b>李家大院的西康门。下面为门,上面为楼,楼上的人居高临下,便于观察大院内外的情况。门前是一条距今已有二百年历史的古巷道。巷道两侧为高墙耸立的四合大院,外部高度统一,内部又各自相对独立。</b> <b>  同顺堂创建于民国二十年,位于巷道南边西头,大门朝北,以属于三进四合院。它的主人是李家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王和君。王和君精通医术,她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是心灵手巧、记忆过人,还能双手打算盘。她年仅二十六岁就与李家主人一起经营南院的生意。</b> <b>  同顺堂宅院的东山墙、南山墙,均为夹层墙,里边的墙从外皮到窗户边有一米多厚,从二层阁楼可以通到夹层墙里面,是用来存放金银财宝和贵重物品的,还可以藏人躲难,相当于现代的“保险柜”。</b> <b>  李氏宗祠。李家现存院落群中年代最久的一座宅院。它位于老院建筑群东南,与四合院建筑相互呼应,浑然一体。为二进院落式布局,该祠堂用材肥硕、结构严谨。</b> <b> 李氏宗祠是李家大院建筑群中的典型代表。其布局特点是院落四周建有房屋,外廊木构柱网,抬梁屋架,千茬瓦屋面,花脊吻兽,外看似两个院。 附属有精美之木、石、砖雕,用于每年祭祀先祖并接待外地同族人前来拜祀。</b> <b> 1907年清政府派李道行留学英国,李娶英籍妻麦氏并于1914年回国并修建该院。院内宽敞的平台下砖砌一排插廊窑洞,北侧一排二层阁楼。</b> <b> 楼上藏书,楼下住人,故称藏书楼。因受西方文化影响,内院门楼的造型吸取了西方哥特式建筑的风格,整个院落中西合璧,独具特色。 </b><br> <b>大院民居院落中凸现农耕生活的马厩、农具院、作坊院,以及恢复或再现的寿礼、婚庆、生育等原生态风俗场景。曾在此拍摄电视剧。</b> <b> 十二面影壁。这是经过修复后,保存比较完整的、全国独一无二的影壁。四个方向十二个面,每个方向三个面。都是砖雕吉祥图案。寓意为一年12个月,四季平安、八方来财、富贵吉祥、延年益寿。</b> <b>  十二面影壁朝北方向的三个面。影壁雕刻精细,刀法娴熟,立体浮雕影壁,堪称民间民居砖雕艺术的浓缩版。</b> <b> 十二面影壁朝西方向的三个面。这是目前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是中国吉祥文化的集大成者。</b> <b>  其实这边每个门楼都有非常精美的砖雕。看,右边福字是鹤头福,有两个鶴嘴,左边偏旁鹤头朝上的,而右边鹤嘴朝下的,福字偏旁是示字旁,合起来特别像衣字旁,福字中间还有个田字,象征的是丰衣足食。左边寿字是蛇头寿, 竖的一笔上有一条蛇好多个弯一气呵成很长一笔尾巴挑上去的,鹤头福蛇头寿这是表达主人福寿双全美好的愿望。</b> <b> 李家大院还真是大!游了三个小时,只能说“走马观花”,不过还真有趣味,每一处都都有它的故事,着实感受到李家人的智慧和善心。因为时间关系,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b> <b> 驶上呼北高速行30分钟28公里来到万荣县华康商务酒店。在县城的河东味道酒家晚餐结束一天的旅程。</b><br> <b> 10月6日上午,在万荣县城游览东岳庙。似曾相识,原来就在2023年11月底到此一游,不知道是它的低调还是我的孤陋寡闻,那天只绕着他走了一圈,并未留意它的厚重而擦肩而过。</b> <b>今天再次走进万荣东岳庙,探访一座楼与一座庙的前世今生。</b> <b>郑重地走进楼阁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当然还是那座半截插在云里头的飞云楼。</b> <b> 楼高40米,平面呈方型,三层四檐,十字歇山顶,总高23.2米。二、三两层下部设平座两围,平座外沿设置短促的屋檐沟滴,致楼身外观呈现出六檐出厦,富丽堂皇,雄伟壮观。</b> <b> 飞云楼之云非天上之云,而是楼体本身的。因为楼体四周有32个檐角,正是翘角飞檐,如鸟翅般微微上翘,颇具动感,让整幢楼有了飞的姿态与气势。</b> <b> 而楼体上的345组木斗拱更与众不同,有的如龙头状,有的如象鼻状,有的如云朵,有的如花团,气韵生动,富于变化,望去就如一朵朵云缠绕在各楼之间。据说,这才是飞云楼名字的由来。</b><br> <b>  每个翘角顶端,都站着一位顶盔戴甲的武士,或凌空欲飞,或放眼远眺,个个神态生动,威武雄壮。清风徐来,悬挂在檐角的风铎叮铃作响,清脆悦耳,再看翼角武士,就有了一种古典之美。</b> <b>有人说: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鹳雀楼,因有名人诗文加持而家喻户晓,但这四大名楼原物早已不存,如今看到的都是仿古钢筋水泥建筑,唯一古的只剩名字。但在万荣县内,有一座原汁原味、富丽精巧的纯木结构楼阁,建于明代1506—1521年。</b> <b> 由于独特的井筒式整体构架,牵一发而动全身,虽在建成历经多次修缮,但总体结构基本没有变动。这就是人称“中华第一木楼”的飞云楼,与晋北的应县木塔并称为三晋大地上的“南楼北塔”。我想另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万荣相对干燥的气候环境吧。</b> <b> 穿过楼底台基,底层平面为正方形,每面五开间,两侧面依柱砌墙,南北向穿通。楼内木柱林立,有4根粗大的木柱直通楼顶。站在楼内一角仰望,楼顶部有光亮透进来,恰可看到立柱自下而上贯通楼体,确实是一根整木。这木柱被人称作通天柱。</b> <b>  飞云楼之后,是午门、献殿、享亭、东岳大帝殿等,这些才是东岳庙的主体建筑,虽在这座无双楼阁的阴影下,庙中殿宇光彩有些黯淡,但细细欣赏,仍然颇多精彩之处。</b> <b>飞云楼之后为午门,东岳庙里有午门不多见,但其实就是承担一个过殿的功能。午门属元建明修建筑,南北直通,面阔七间,至为宽广通透。进深六椽。</b> <b>  午门之后为献殿,是祭祀东岳大帝的地方也是元建重修,面阔七间,单檐悬山顶,内部梁架也是六椽屋分心用三柱。</b> <b> 献殿最特别的是其前后檐及中柱上均施檐额,典型的元代风格。每组檐额下均有四段绰幕枋支撑。当心间两立柱略向两侧位移,但也使得两柱心未在梁栿中心线上,以达到宽阔门面的作用。</b> <b>  献殿之后是香亭。亦称“享亭”,是专为东岳大帝祭祀贡品、烧香行礼的地方。香亭元代重建,明正德年间重修,平面呈方形,十字歇山顶,琉璃脊兽齐备。三面勾栏,望柱上雕石狮,神态各异。四根石雕盘龙柱,龙柱上刻有龙纹。</b><br> <b>  香亭之后为正殿。元代重建,明清重修。牌匾上书“岱岳殿”,为清康熙御笔。正殿石柱与香亭石柱及石壁均为明正德年间的遗物。</b><br> <b>  岱岳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椽,重檐歇山顶,副阶周匝,砖砌台基,石条压沿。前檐六根石雕盘龙柱,后檐及东西两侧檐下均为木柱,殿顶琉璃脊兽。</b><br> <b>正殿与香亭檐角交错,正殿前檐上的雨水先落在香亭檐上,再落到地面上。据说,这样可以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同时也可以节省不少地方,是古人智慧的一种见证。</b> <b>  综观万荣东岳庙,开门见山是秀立挺拔、玲珑剔透的飞云楼,其后主体建筑元代意味十足,明清又加精心整饬修饰,成为一组完整的建筑群,洵为道家祠庙建筑中的精品。通过简笔画大致了解飞云楼内部构架,严谨而富于变化;既保证了主体构造柱的完整,也提高了楼之稳定性和耐久性;少见,佩服! 不虚“再度光临</b>”<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