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之红河记 27—不一样的州府

走•在云南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蒙自市,在云南16市州的首府中略显尴尬。从经济上看,比较能代表综合实力的GDP,蒙自在全州13市县中排名第2,而且距第1的弥勒市差距还不小。这种首府当不上老大的情形,在云南还有一家,就是怒江州府泸水市比不上兰坪县,但二者相差无几。而云南其他14个市州,首府的GDP绝对遥遥领先。</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历史上看,蒙自设县超过2000年。西汉时称为贲古县,现在从蒙自火车站前往市中心有条大路,就叫贲古路。但在公元320年以后,特别是爨氏专权的400多年,乃至隋唐,这里没有了固定的建置归属和名字。南诏时开始有了“目则”的称呼,直到1276年的元代,才设置蒙自县。所以蒙自这个名字,就是从目则讹出。而从元代至民国,蒙自均隶属临安,临安的治所一直为现在的建水。</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中国成立之后,曾设立蒙自专区,1957年与红河哈尼族自治州合并,在新红河州设立之时,还曾经费了些周折。按照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惯常做法,人口多的民族要排在前面,而红河州人口第一的是彝族。因已确定建立楚雄彝族州,所以政府出面做工作,深明大义的彝族同胞也不再纠结,最终定名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那时候蒙自只是下辖县之一,且一度被并入首府个旧市,直到2003年才成为州府,2010年成为县级市。</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蒙自成为州府,经历了很长的波折。这其中最重的砝码,是它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自明代开始,这里就是中原王朝的军事要地,一直屯有重兵,所以有“兵城”的称谓。一个县级市,有两个火车站,这在全国也并不多见,单从这一点看,就足够意味深长了,永远不要低估我们国家的治理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春节的大年初二,一家从蒙自站下了火车,住进南湖西南角的一家宾馆。略作休息,到南湖公园散步。下午的公园正热闹,人头攒动,但还不至于比肩继踵、行走困难。次日早晨,我和老周趁着人少,又走了一趟。两次共三个多小时的漫游,充分领略了蒙自南湖的美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与很多城市内湖不同,蒙自南湖自西南向东北,有一条连贯的水上通道,利用石桥把小岛串联起来,所以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就可以深入湖中,去领略这个颇具江南味道的滇南名湖之美。亭台楼阁,桥廊步道,老树名花,尽可细细观看品味。</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瀛洲亭是南湖最漂亮的建筑。是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亭为六角三层重檐构造,檐角和亭顶铺设琉璃瓦,檐上挂有风铃,风吹之际叮当悦耳,整座建筑雕梁画栋,工巧精美。亭前水廊前面,有一立式书页,右侧留了方孔,移步蹲身、调好角度,就可以将瀛洲亭拍进书页,这个设计匠心独运,很是有趣。</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湖最有神韵的场所,是西南联大先锋书店。一座色调清雅的钟楼,在清晨的阳光下矗立着,仿佛在诉说关于时光的故事。书店分为两层,以转角楼梯上下。全玻璃橱窗,里面陈列着当年联大先生们的著作。手扶栏杆,背倚钟楼,这样的拍照构图,充满了书卷气和年代感,成为气质女生很网红的取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这里北望,当年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黄色校舍映入眼帘。1938年4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迁入昆明。由于安置能力有限,文学院和法学商学院临时设在蒙自,至7月迁至昆明。短短一个学期,却留下了很多故事,在《南渡北归》这部著作里,有很翔实的记录。</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犹明灭,楼上歌声杂醉醒。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黄河难塞黄金尽,日暮关山几万程。</b><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首诗是陈寅恪当时在南湖上所作,陈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刚刚经历战火硝烟和千里奔波,在蒙自找到难得的歇脚和喘息,联大师生的心情很复杂,而南湖无疑给了他们或多或少的慰藉。</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曾很用心地写过西南联大,篇幅虽短,但极为用情</span><a href="https://www.meipian.cn/406dsm9g"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20px;">(昆明记14—西南联大)</a><span style="font-size:20px;">。即便学识不高,对这个国家也没有什么太大贡献,但对于文化,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始终抱有自豪,因此而信仰,学习,领悟,传播。在蒙自分校旧址旁边,就是设施一流的蒙自一中,湖的南岸是蒙自二中,有当年联大师生作为楷模,中华文脉的流转,便有了充足的保障。</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来蒙自必须尝尝米线。传说中过桥米线源自蒙自。一位秀才每日在南湖岛上苦读,妻子要过桥送饭,但饭菜常因路远而变凉。后来妻子偶然发现鸡汤里的油能保温,于是就将米线和其他食材放入热汤中,不但能快速将食材烫熟,还能保温,且味道更为鲜美。因为送饭时要经过长长的湖桥,所以这碗米线就被称为“过桥米线”。</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云南,米线的种类和吃法太过多样,很可以用眼花缭乱来形容。蒙自的菊花米线独具一格,在省内还是大有影响力的。我记得在昆明、开远都曾吃过,比起杂酱、肥肠那些,更为清淡特别。在离开蒙自之前,我们专门找了一家“火烧房子”米线店,排队半个多小时,好不容易满足了口腹之瘾。能把一个简单的吃食,搞得这么精细复杂,恐怕这也是蒙自特色吧。</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天之后,我们从屏边回到蒙自,要在红河车站换乘高铁回昆明。有近三个小时的间隔,选择尼苏小镇去吃下午饭。小镇在大屯海边上,临湖边摆满摊床,贩卖的东西五花八门。大量市民聚集到这里来,带孩子的居多,所以热闹而嘈杂。找了一家人多的店,一大盆干锅鸡吃得心满意足。</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出来沿湖边散步。大屯海是断陷湖,由断陷盆地内的地表水向洼处汇集而成。水面浩大,湖西属个旧市管辖。时值二月,蒙自进入干季,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开始呈现出来。天热而干燥,风较大,吹过湖面,掀起阵阵波涛。逐渐西斜的太阳,白亮亮照在湖面上,看上去有些目眩。</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距离尼苏小镇十多公里,有蒙自最出色的景区—碧色寨。五年多前,我们曾经到碧色寨游玩。当年滇越铁路最繁忙的中转站,电影《芳华》的取景地,赋予碧色寨独特的景致和地位,它的存在,为蒙自最终成为红河州府,投下了重要一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