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与书

佳音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昵称/佳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19552083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背景音乐/个人翻唱《老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爸爸与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佳音</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转眼之间,爸爸离开我们已经26年了。这么多年,只为他写过一篇名为《深情忆父亲》的文章,去年年底在华中某省地方杂志发表。虽然不是大社刊,也是纸质的版本。即便如此,对于爸爸,我仍然心怀歉疚,作为女儿,不仅在他的有生之年对他的照顾,体贴不周,在他身后对他的表述,从深度和广度上都不够。今天提笔,是试图做一些弥补,放下心头的牵挂,了却挥之不去的遗憾。尽管我明白再精美的文字,在他的面前也会苍白无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爸早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毕生致力于书画,尤以书法见长。他生前是湖北省书法协会会员。作为一个文化人,爱书是爸的天性。爸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似乎只有提到书才感觉我们不曾阴阳永隔,也只有书才可以作为中间介质传递这份感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关于他与书之间的情结,如果说到爸,而没有提到书,那么故事还没有开场。书对于他来说,早已融入到血脉之中,是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很多人第一次与爸接触,对他的印象一定有书来做衬托。比如已经退休多年的大姐夫现在还常常提起,他第一次到我们家的时候,看到的场景就是爸在门口看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印象中关于爸与书的关系,可以追溯至我的幼年时期。从我记事起,就知道家里的阁楼上有很多书,那时我还没有上学,书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只是看到哥哥姐姐从长长的木梯上下阁楼的声响和愉悦的表情里感觉到,他们是在体验一件美好的事情。后来爸不太支持他们上阁楼,好长时间都没有听到木梯子发出的吱吱呀呀的声音了。直到有一天,爸带回来一捆新书,那是托人给准备参加高考的大姐买的学习资料。爸当时在县城的电影公司做美术宣传,他毕竟是从事书画专业的,对装裱之类的自是得心应手,书的封面封底用过期的电影宣传海报反面包得周周正正的。这些书究竟派上过多大的用场我不知道,我只是听说爸当时买这些书花了他一个月的工资。姐姐上大学以后我翻看过,都是新的。后来听姐说那些书她基本没有用过。但是爸笃定对姐来说是有好处的,哪怕用完一个月的工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九十年代初,爸爸受聘担任深圳一家工艺品公司的设计师,妈妈和他一同前往,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当年年底大姐去深圳接他们回家过年。在广州火车站,姐姐和妈妈去买东西,让爸爸看着两个行李箱,两人回来的时候见爸爸满面笑容,捧着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身边的行李箱只剩下一个还浑然不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十年前,我参加工作到了荆州。荆州距我在江汉平原的老家约一百多公里。每次休假回家,都是舟车劳顿。那时候交通不发达,先是几个小时的车程到达汉江南岸,再转过江轮渡至北岸,步行一公里才到家。隔山容易隔水难,有时候等轮渡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而爸总是在汉江北岸等着我,伟岸的身影在江边的一棵垂杨柳下,手里无一例外地拿着一本书,用看书来打发等待的过程,一直是他的习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爱看书就要买书,爸对物质生活要求极低,他最大的消费就是购书。有几次我返程回荆州的时候,临上车前,他面带羞愧地掏出一张小纸条塞到我的口袋里,那是让我给他买书的书名。我总是笑着对他说,放心,没事,只要有我一定买回来。于是那些年,荆州的几家书店常常有我光顾的身影。究其实,爸买的很多书不一定真的派上了用场,但是我愿意为他买书,我一直揣摩爸购书成瘾的想法如同我爱买衣服一样,不是说女人的衣柜里永远差一件衣服吗?套用这句话那就是爸的书柜里永远差一本书。因为能够理解所以积极行动 ,爸的有生之年,我一直都行进在为他买一本书的路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爸在家里请人做了几个书柜,他花了好几天时间把自己的藏书全部归置在一起。我看着整齐摆放的书,突然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书中自有黄金屋,腹有诗书气自华,刹那间,我更加理解了这些句子的含义。而爸更是喜欢一个人在书柜前微笑着细细品味,如同看到他疼爱的女儿找到满意的归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爸去世的时候我二十七岁,那几天家里来的客人很多,除了自己家的亲朋好友,还有不少的陌生人。以至于安排的酒席远远不够,小镇上所有花圈铺的花圈一扫而空,大家自我介绍是爸的学生,书友,画友,大部分都是闻讯从外地过来的。千里奔丧的含义得到了完美的注解。让我们感动不已,并再次体会到了爸的人格魅力。一直忙到出殡的前一天晚上,我才有时间陪在爸的身边,而我只是静静地流泪,没有说一句话,如同他也没有说话一样。整整坐了两小时,我坚信爸和我一样也在流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爸爸去世后,他的所有藏书成为我们心中的隐痛,一来是那些书籍太专业,周围没有需要的人,深感爸生前可以与他交流,身后可以理解他的人都不多,想必他的内心深处是孤独落寞的。二来作为他的儿女,我们为没人能继承他的衣钵而深感遗憾。并非是我们不愿意,而是他坚持自己的原则:书画作为一种爱好可以,但是想成名成家这是一条非常艰辛的路,如果涉足在此,很可能穷其一生而一无所成。这条路普通人家的孩子耗不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爸的一生是清贫的,但是因为有书的陪伴富足而雅致。当初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是为父亲节准备的。而我特别不喜欢有备而来的仪式感。早春二月,万物复苏,静静地看着这些文字,如同与爸进行一场灵魂对话。对于我来说,父亲节是提醒自己没有父亲的日子。我早就成人了,但是不一定长大了。我的余生已不再有爸参与,而我一直沉浸在他带给我的浓浓的父爱,还有满满的翰墨书香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