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冬风无痕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杨万里笔下的立春,满是热闹与新生的气息,唤醒了我们对春日的热切向往。在这乍暖还寒的时节,这句诗宛如一道曙光,照亮了冬日的黯淡,引领我们走进立春,拥抱那份独属于春天的希望与活力 。此刻,我仿佛已经触摸到了春天的脉搏。我知道,立春已至。这是一场盛大的季节交接仪式,是大自然在漫长寒冬后奏响的复苏乐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立春,这古老而又充满希望的节气,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有诸多美好的别称,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每一个名字都像是一段历史的注脚,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当太阳到达黄经315°,于每年公历2月3 - 5日交节,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间的齿轮悄然转动,新的轮回就此开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传统观念里,立春宛如祥瑞的使者,带来吉祥的预兆。它将万物闭藏的冬季轻轻送走,引领我们踏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此时,站在原野之上,虽仍能感受到丝丝寒意,春寒料峭,但大地已不再沉睡。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便能察觉到生命的律动。就像农谚说的“立春一日,百草回芽”,那是东风解冻的温柔,是蛰虫始振的苏醒,是鱼陟负冰的灵动。诗人杜甫曾在《立春》中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简单的语句,将立春时节的景象与对往昔的回忆相连,满是对春天的期盼。一盘春日的春盘,嫩绿的生菜,便是春天最初的馈赠,唤醒了诗人心底对温暖春日的眷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古人将立春分为三候为“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候东风解冻”,东风,这位春天的使者,带着温暖的气息,从遥远的地方赶来。它吹过山川,吹过河流,吹过每一寸土地。冰封的河流开始发出清脆的声响,那是冰块融化的声音,是生命挣脱束缚的欢呼。河水潺潺流淌,诉说着对春天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大地渐渐苏醒,泥土散发着清新的气息,那是春天的味道,是希望的味道。正如谚语“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所讲,东风的到来,真切地拉开了春天的序幕。而在诗人张轼的笔下,“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立春之时,冰霜渐少,草木仿佛率先感知到了春天的讯息,开始萌动。这东风,便是传递春讯的使者,吹绿了枝头,吹醒了大地,也吹进了人们的心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候蛰虫始振”,那些在寒冬中沉睡的蛰虫,在这温暖的气息中,也渐渐有了动静。它们在巢穴中缓缓蠕动,感受着春天的召唤。虽然还没有完全走出巢穴,但心中已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期待。老话说“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立春的种种迹象,是大自然对后续时节变化的微妙预告,而蛰虫的苏醒,正是这预告中的一环。此时,想起范成大“竹拥溪桥麦盖坡,土牛行处亦笙歌”的诗句,土牛出行,笙歌相伴,人们在立春的庆祝中,仿佛也看到了蛰虫即将活跃起来的热闹场景,满是对春天生机勃发的期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候鱼陟负冰”,河里的鱼儿欢快地游动着,它们仿佛在庆祝春天的到来。水面上还有未完全融化的碎冰片,鱼儿在其间穿梭,仿佛背负着冰块一般。这奇妙的景象,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鱼儿的游动,为这乍暖还寒的春天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白居易在《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中提到“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故人千万里,新岁百忧生。”虽有忧思,但在立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行走在柳阴堤上,想必也能看到这鱼陟负冰的春景,内心也会被春天的活力所感染,在忧愁中寻得一丝慰藉与希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立春,不仅是自然的节气,更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节点。在古代,立春是重要的祭祀节日。皇帝会亲自下地耕田,这一仪式,不仅仅是简单的劳作,更是一种对天地的敬畏,对苍生的关怀。皇帝以这样的方式,替百姓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那挥动的锄头,翻起的泥土,都承载着厚重的希望。百姓们也纷纷参与到迎春的活动中,演春、迎春、打春、咬春……每一项习俗都饱含着人们对春天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勤春来早”,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农民们遵循着“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的古训,开始整理农具,准备种子,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而诗人辛弃疾在《汉宫春·立春日》中“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描绘出立春时女子头戴春幡的欢快场景,展现出人们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与迎接春天的仪式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立春日及其前后时段,各种重大的庆典活动纷纷举行。拜神祭祖,人们怀着虔诚的心,向祖先表达敬意,祈求祖先的庇佑。纳福祈年,在这新的开始,人们许下美好的心愿,希望新的一年平安顺遂,幸福安康。驱邪攘灾,人们用各种方式,赶走过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新的生机。除旧布新,打扫房屋,更换新衣,让生活焕然一新。迎春,人们走出家门,迎接春天的到来,感受春天的气息。这些节庆活动,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它们的民俗功能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当我漫步在田野间,看着那渐渐泛绿的植株,心中充满了感慨。春天,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它让万物复苏,让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在这个季节里,花儿含苞待放,鸟儿欢快歌唱,一切都充满了活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然而,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南一带,早已能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那里的花朵早已绽放,绿草如茵,仿佛春天已经在这里扎根许久。而在部分地区,立春只是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完全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冬天。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春天的期待,无论身处何方,春天的脚步总会到来。哪怕是“立春寒,一春暖;立春暖,一春寒”,也无法阻挡人们对春的向往。诗人韦应物在《立春日郊行》中“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描绘出不同地区立春时的农事景象,尽管气候有别,但春天带来的希望与忙碌是共通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气象学上将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立春到来时,中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大约只有67万平方千米是春天。大风、降温仍然是全国大部分地区天气的主角,并常伴有小雪飘落。但这又何妨呢?春天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即使在寒冷的天气中,生命也在悄然孕育。就像诗人陆游在艰难的岁月里依然在立春时写下“从今身健齿牙牢,老去时时得纵游。”表达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即便立春时寒意仍浓,可心中的春天早已蓬勃生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这个立春的日子里,我想起了小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咬春”的情景。北方的我们,吃着春饼、萝卜,感受着春天的味道。春饼的薄脆,萝卜的清甜,都成为了记忆中最美好的味道。如今,虽然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每到立春,我依然会想起那些美好的时光,依然会用“咬春”的方式,迎接春天的到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看着窗外的世界,我知道,春天已经在来的路上。它带着温暖,带着希望,带着生机,向我们走来。在这个新的轮回里,让我们像大自然中的万物一样,勇敢地迎接新的开始,努力生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让我们在立春的怀抱中,许下美好的心愿,用汗水和努力,去浇灌希望的种子,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收获满满的幸福与成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立春,是一个节气,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告诉我们,无论冬天多么漫长,春天总会到来,正所谓“春启新程,万象更新”。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少困难,希望永远在前方。让我们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踏上新的征程,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