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年味】赴晋的年味体验

空谷幽兰(拒私聊)

<p class="ql-block">作者 : 空谷幽兰</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 367815307</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虽已经回到了河北,但在姑姐家度过的美好时光,山西之行,给我留下了亲戚深情厚谊的记忆。那与厨房相连的炕、热的凉粉、香甜的炸年糕,还有姑姐一家人温暖的笑容,都成为印在我脑海中“鲜、仙、美”的记忆。我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聚,期待着再次走进这片充满魅力的晋中土地,感受那份独特的温暖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  岁月的长河中,春节习俗不断传承与发展,成为了山西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温暖着每一个山西人的心,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人来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西的春节民俗,这幅绚丽多彩的民俗年文化,每一处色彩、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期许。</span></p> <p class="ql-block">  春节,本是阖家团圆、走亲访友的温馨时刻。因今年女儿带孩子陪她爱人回婆家过年。我家尽管贴窗花、对联、没孩子们在身边总觉得年味儿没那么浓,爱人提议到山西他四姐家拜年。</p> <p class="ql-block">  于是决定初二一早,我和爱人驱车四百多公里奔赴一山之隔的(太行山)晋地(山西)应县刘霍村四姐家串门儿拜年,路途中听爱人讲山西睡大炕,风俗生活习惯不一样,怀揣好奇满心的期待,想要体验一番别样的风土人情。</p><p class="ql-block"> 离开北平驶入太行山半山腰,处于河北邢台的杏峪村和山西昔阳县小东峪村之间,隧洞全长1250米。(穿越去山西的应县总山洞大约70公里)一洞跨两省,神奇的山洞,出河北后在看晋山上、路两旁积雪白茫茫的,年前的一场雪河北早就化成雾蒙蒙的水蒸气啦!不懂地理的我原以为山西不是平原,没想到一山之隔竟是大平原。途径六个多点到达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刚踏入姑姐所在的村口,浓郁的年味儿便扑面而来,红彤彤的灯笼高高挂起,随风摇曳,仿佛在热情地欢迎着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着崭新的春联,门神,每道门口贴着出门见喜、抬头见喜,刚到门口姐夫就给我们车前面贴上出门见喜、出入平安的对联。墨香与年味交织在一起,传递着对新一年的美好祈愿。</p> <p class="ql-block">  四姑姐这个地道的四川人却说一口山西话,山西话语调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也带着一种亲切的味道,让人听了不仅不觉得生硬,很温柔的地方话<span style="font-size:18px;">反而觉得有些可爱。姑姐她们一家老小早早地迎了出来,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亲切地拉着我的手,问寒问暖。</span>一家的热情,瞬间驱散了我旅途的疲惫。</p> <p class="ql-block">  一进姑姐家门,门口贴着抬头见喜,踏入卧室<span style="font-size:18px;">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我,</span>大家围坐在炕上,唠着家常,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屋子里,浓浓的亲情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与河北农村截然不同的是,姑姐家的炕和厨房紧紧相连,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活空间。在河北,厨房和炕是分开的,功能区域划分明确。而在这里,炕与厨房相连,不仅取暖更加便捷,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做饭、聊天,氛围也更加温馨热闹。这种独特的设计,让我感受到了山西农村生活的质朴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  到了饭点,姑姐把四川与山西的美味一一综合,丰盛的饭菜摆满了一桌子。餐桌上,炖鸡、烧鸭、炸鱼、热拌莜面,蒸扣肉,拌麻辣小菜还有……叫不上名的样样全,水饺包的像颗颗小白菜象征福袋,姐她说:“吃得越多财源越多,今年的钱包就装得多”有一道美食让我眼前一亮热的凉粉,在河北可是很少见这样的吃法,透明的凉粉在热汤中翻滚,搭配上各种调料,香气扑鼻。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爽滑的凉粉混合着浓郁的汤汁,口感丰富,味道酸辣鲜香,让人回味无穷。姑姐笑着说:“这热凉凉粉可是咱山西的特色,做法简单,味道却很不错。”我觉得是加了川味的缘故,除了热凉凉粉,还有那金黄酥脆的油炸年糕,年糕外酥里嫩,咬上一口,豆馅软糯香甜的黍米香气在口中散开,甜而不腻,让人欲罢不能。听姑姐说,黍米年糕在山西农村有着特殊的寓意,象征着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步步高升。</p> <p class="ql-block">  饭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彼此的生活近况。在这快节奏的时代,见过围炉煮茶,生平第一次见围灶煮饭坐炕抿酒吃饭在同处一室。她们的热情聊天做饭两不误,谈笑风生各自干各自的活,尽管平日里大家都忙得不可开交,但此刻,亲人们相聚一堂,只剩下满满的幸福感和浓浓的亲情。</p> <p class="ql-block">  听姑姐家人聊在山西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春节的脚步一近,整个大地便沉浸在浓郁热烈、温馨祥和的氛围之中,每一项传统习俗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饱含着三晋(山西)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p> <p class="ql-block">  新春之际,三晋大地处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家家户户都忙着为过年做准备,贴春联、挂灯笼是春节里的必备环节。山西的春联很有特色,前面总会张贴一列剪纸,这些剪纸都是用鲜红的红纸精心剪制而成,招财进宝、福星高照等字样,鲜艳红色在阳光的照耀下,鲜艳夺目,喜庆十足。剪纸的图案丰富多样,有娇艳盛开的花朵,花瓣细腻逼真,仿佛能闻到淡淡的花香;有活灵活现的飞鸟,振翅欲飞的姿态栩栩如生;还有象征吉祥的瑞兽,威风凛凛,仿佛拥有着守护家园的神奇力量。这些剪纸不仅为春联增添了一份别样的艺术美感,更蕴含着驱邪避灾、祈福纳祥的美好寓意,承载着先辈们对子孙后代的深深祝福。与此同时,门口张贴的“出门见喜”,寄托着人们出门就能邂逅好运的美好心愿;车辆上张贴的对联,护佑着每一次出行都平安顺遂。</p> <p class="ql-block">  从初二到初五,是迎财神、迎喜神的重要日子,这期间的活动充满了神秘色彩,成为了春节期间最具特色的仪式。在迎喜神这件事上,山西有着独特的讲究。每天迎喜神的方位都不一样,不是正南正北,而是依据古老的传统,分别朝着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不同方向进行。大年初二,人们早早起床,身着新衣,在道路边摆上丰盛的祭品,点上香烛,诚心祭拜。到了规定的吉时,便带着满心的虔诚,朝着既定的方向出发,烧纸钱与鞭炮齐鸣,希望用这热闹的声响,将喜神迎接到家中。初五这天,迎喜神的仪式同样隆重,人们再次按照既定的方位,举行庄重的仪式,祈愿喜神能降临家中,带来一年的欢乐与幸福。这看似奇特的习俗,实则是山西人对传统的坚守,是他们与祖先之间的精神纽带。</p> <p class="ql-block">  除了这些传统仪式,山西的春节还有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灯会。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灯会现场瞬间变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梦幻世界。各式各样的彩灯造型独特,让人目不暇接。有人物造型的彩灯,神态逼真,仿佛将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复活,在灯光下演绎着精彩的故事;有花卉造型的彩灯,娇艳欲滴,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让人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还有音乐器材造型的彩灯,精巧别致,仿佛能听到那悠扬的旋律在耳边回荡;更有大花瓶造型的彩灯,华丽大气,寓意着平安吉祥。红的、绿的、黄的灯光相互交织,把整个灯会照得如同白昼,美轮美奂。人们穿梭在灯的海洋中,欢声笑语,尽情享受着这热闹非凡的节日氛围。孩子们手中拿着棉花糖、糖葫芦,烤肠在人群中嬉笑玩耍;老人们则驻足欣赏,回忆着往昔的岁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  在应县的日子里,姑姐一家特意抽出时间,陪我们四处游玩。初三上午我们首先来到了闻名遐迩的应县木塔。该木塔作为世界知名的文化地标和国家四A级景区,这座千年木塔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古朴庄重。它巍峨耸立,塔身的木质结构精巧绝伦,榫卯结构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人的智慧与技艺。走进木塔,塔内的佛像庄严肃穆,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神圣的光芒,在回家的路上外甥耐心地为我们讲解着木塔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以及背后的文化故事,让我们对这座古老的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文后应县木塔简介)</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我们来到了大同怀仁人民公园与中心公园,这里正在举办盛大的灯会。还未走进公园,便看到道路两旁五彩斑斓的灯光照亮了夜空,仿佛一片璀璨的星空。走进公园,各种造型精美的花灯映入眼帘,有可爱俏皮的动物花灯,有气势恢宏的建筑花灯,还有充满科技感的现代花灯。四姑姐一家和我们一起漫步在灯海中,欣赏着这如梦如幻的美景。大家时不时停下脚步,拍照留念,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在这热闹的氛围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和生活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怀仁人民公园灯会</p> <p class="ql-block">  初四上午,我们又驱车前往了云冈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首批五A级旅游景区。踏入石窟的那一刻,我被眼前宏伟壮观的景象震撼得说不出话来。一尊尊巨大的佛像雕刻在山崖之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佛像面容慈祥,眼神中透露出慈悲与宽容;有的佛像庄严肃穆,令人心生敬畏。有的风化模糊四姑姐一家一边为我们介绍着每一尊佛像背后的故事,一边感叹着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文后有云岗石窟简介)</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p> <p class="ql-block">  下午回唐山,在姑姐家这些日子我不仅品尝到了地道的山西美食,体验到了别样的生活方式,更感受到了姑姐一家浓浓的亲情。他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让我这个远道而来的客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这次走访山西应县独特的风土人情,让我领略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对历史和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个充满年味的地方,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段美好的旅行经历,更是一份情感驿站的流淌,这段难忘的旅程,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也让我更加珍惜这份珍贵的亲情。</p> <p class="ql-block">农村门户</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木塔与石窟历史简介</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p> <p class="ql-block">  木塔简介</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作为世界知名的文化地标和国家四A级景区,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2007年被认定为国家四A级景区,2016年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目前世界上已知范围内的最高的木塔”认证。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座纯木结构楼阁式古塔,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采用双套筒结构、斗拱结构等,无钉无铆,全塔共用斗栱54种,有“斗栱博物馆”之称,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水平。 </p><p class="ql-block"> 由辽代皇后倡导修建,具有重要的宗教纪念意义,内有彩色塑像34尊,还有众多壁画,见证了辽代的辉煌与衰落,以及中国近千年的历史变迁,保存有明成祖、明武宗等题写的匾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辽代及后世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由辽兴宗在其出身应州的皇后萧氏倡导下同意修建,田和尚奉敕募建,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p><p class="ql-block"> 明清永乐二十一年,明成祖朱棣亲征回师驻跸应州,登览木塔并亲书“峻极神工”匾额;正德三年,明武宗朱厚照游幸至此,御笔亲书“天下奇观”匾额,并拨款修补。</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木塔历经多次战乱损坏。如民国十五年,冯玉祥与阎锡山发生械斗,木塔中弹二百余发;民国二十年,当地士绅修筑时错误拆除各层外槽环向斜撑,更换夹泥墙,导致塔身开始倾斜。</p><p class="ql-block"> 1961年,木塔被定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1981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实施了维修加固工作。</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历史简介</p><p class="ql-block">开凿背景</p><p class="ql-block"> - 佛教东传:印度佛教诞生后,以犍陀罗为中心产生了融合古印度与希腊、罗马古典艺术的犍陀罗佛教艺术,随后佛教东传势力增强。</p><p class="ql-block"> - 北魏发展:公元398年北魏建立,太武帝曾实行废佛灭法政策,文成帝在位后,命令昙曜大禅师在武州山开凿造像,云冈石窟作为北魏皇家石窟寺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 兴建历程</p><p class="ql-block"> - 开凿兴建阶段: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460年左右),高僧昙曜主持开凿了五个洞窟,即“昙曜五窟”,具有劲健、浑厚、质朴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 雕凿鼎盛阶段: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71-494年),开凿了约15个洞窟,造像题材多样化,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 迁都洛阳后阶段:北魏迁都洛阳后,中下层阶层在云冈开凿大量中小型洞窟,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造像题材多为释迦多宝或上为弥勒,下为释迦。</p><p class="ql-block"> 后世发展</p><p class="ql-block"> - 唐至金时期:唐代以后平城逐渐衰落,云冈石窟未进行大规模工程。辽兴宗和道宗时期,对武州山石窟寺进行了大规模修整。但金朝攻占大同后,寺院遭到焚烧和劫掠,云冈石窟几乎毁于一旦。</p><p class="ql-block"> - 明清时期:清顺治八年(1651年),云冈石窟得以重修,现存的第五窟和第六窟的木构窟檐和寺院即为此时重建。康熙皇帝于1696年御书匾额“庄严法相”,乾隆年间也进行了修葺。</p><p class="ql-block"> 近现代保护</p><p class="ql-block"> - 建国初期:1952年专门的保护机构成立,致力于保护石窟的文物,使云冈石窟得以妥善保护,并向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 - 保护升级:1961年3月云冈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成为国家首批五A级旅游景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