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提起“草船借箭”,人们自然就会想到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其实,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不过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搞的“张冠李代”,真正上演“草船借箭”活剧的是孙权。</p><p class="ql-block">建安十八年(213),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而出濡须,号称步骑四十万,临江饮马。孙权以甘宁领兵三千为前部督,自率七万主力进驻濡须。这便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魏吴濡须之战。</p><p class="ql-block">曹操出击濡须,派遣水军作油船,夜渡洲上。孙权派遣水军将领前往围取曹操水军,曹操水军三千余人被吴军俘获,溺亡者亦有数千人之多。此战,孙权水军大胜,于是曹操水军坚守不出。</p><p class="ql-block">一日,孙权借着晨雾,乘大船前往观察曹营。孙权舟行接近曹营时,命军士擂鼓奏乐,曹操见吴军整肃威武,随后下令弓弩齐发,不让吴船靠近。不一会儿,孙权的大船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孙权令调转船头,使另一面受箭,船慢慢平衡过来,因而也得以安全返航。这便是著名的“草船借箭”的历史原型。</p><p class="ql-block">孙权在这次“草船借箭”中,把《孙子兵法》的智慧运用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虚实篇》曰:“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就是说,通过挑动敌人,来了解其活动的规律;通过有意制造假象,来了解敌人部署的强弱虚实;通过试探性的较量,来了解敌人兵力的优势与不足。面对曹军的坚守不出,孙权亲自乘船驶向曹营,进行抵近观察,并在接近曹营时擂鼓奏乐,诱使曹军做出反应,这分明是典型的“作之”“形之”与“角之”。</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虚实篇》又曰:“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权乘船抵近曹营,曹军“弓弩乱发”,船一侧中箭,“船偏重将覆”。面对这种危急情况,孙权果断命令调转船头,让船身的另一面受箭,不仅让大船恢复了平衡,而且也“借”得大量箭矢,这无疑是灵活应变的智慧之举。</p><p class="ql-block">综观孙权这次亲自抵近曹营行动,有勇有谋,尽显英雄本色,难怪曹操因此而生出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