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 年 说 蛇

行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我36年前写的一篇文章,曾被《萍矿工人报》、《萍乡报》刊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当时电脑不够普及、没有智能手机的情况下,全凭平时的知识积累以及临时查找资料,能够搜集到这么多知识点和信息,实属不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仍有可读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蛇 年 说 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熊繁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年伊始,文友们都要为该年生肖写些文章,说些典故,可是,今年蛇年话蛇的文章至今却不多见,中国集邮总公司副总经理刘殿杰说蛇年生肖邮票设计在十二生肖当中难度是最大的,这也非怪,蛇的面目太可憎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么,是不是蛇年要被人们冷落了呢?我不以为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国历史上关于蛇的传说、典故倒不少,相传人类的始祖女娲、羲皇、水神共工就是“人首蛇身”。蛇在古代是神的化身,是人们崇拜的图腾之一,不是有“牛鬼蛇神”之说么?今年邮局印制的极限明信片上,艺术家们选择的也是蛇身人面图案。古代民间文学的四大传说之一——《白蛇传》可谓家喻户晓。还有农夫与蛇的寓言、赤帝斩蛇、杯弓蛇影、画蛇添足等也为大家所熟识,可见,人们对蛇的认识和记载由来已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对蛇的利用也不少,广东人把蛇肉,蛇羹当作上乘好菜,广州各餐馆酒家都喜欢和善于经营蛇食。早已名扬海内外的广州名菜“龙虎斗”,就离不开蛇。蛇浑身是宝,蛇骨浸酒能祛湿通经,蛇皮能蒙鼓做琴,蛇胆能明目止咳,有几家药厂为“蛇胆川贝液”的专利权还打过官司呢!有人还把蛇拍成电影写成书,例如《蛇岛》、《神秘的王蛇》等。有的地方以蛇来命名,例如深圳的“蛇口”,武昌的“蛇山”,湖南永州被誉为“蛇城”,与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密切相关。还有意大利的哥酋洛被称“蛇城”等。自然界生态平衡也离不开蛇,据说某地连年捕蛇,结果鼠灾横行,庄稼歉收,粮食减产,因为蛇是鼠的天敌,小小生灵也是人类生存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今年的生肖邮票,图案是一条盘蛇,蛇身饰四季花卉,口含灵芝,其题材取自我国民间盘蛇保护万物的传说,象征四季平安,美好吉祥之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蛇虽然面目可憎,但并不像老鼠那样,窃吃偷喝,传染疾病,祸害人类。老鼠虽然声名狼藉,但那一年“鼠年”不同样过得红火,因此,我相信,善于过年的中国人,也绝不会冷落蛇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刊于1989年2月6日《萍乡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