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

大圣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儿时过大年,快乐于在村子里看社戏,那时更多的节目剧情是不理解的,似乎二人台《走西口》的演出懵懵懂懂的能听出那么点意思,记忆犹新的还有几句歌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哥哥你走西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小妹妹我实难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拉着哥哥的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送哥哥到大门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那么今天的话题就从《走西口》说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包头市东河区的北侧,有大片的居民居住区,因为地形高出东河主城区,故称“北梁”,北梁的建筑以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平房为主,也有不少是干打垒的土窑洞。这一片建筑既不象城市中的棚户区,棚户区最初也是统建的临时生活区。也不象农村牧区,它紧临城区,规模很大,人口密集。它是二百多年来山西走西口人的落脚地。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具备什么身份?属市民还是农民?他们生话来源来至何方?大圣不太清楚,但确定的是它是这座城市中的贫民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13年2月3日李克强总理来包视察,走进了北梁,他力主北梁搬迁改造,经过几年的努力,这里的人们都己住进了高楼大厦,北梁也就不复存在了。可对这里的人们而说包头“根在东河,魂在北梁”,他们把最具代表性的院落与街道保存了下来,进行了修善,打造成了《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2025年的春节正式开街,大圣也来到这里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圣走马观花式的转了一圈,更多的内容并没细看,只是沿街对当年走西口的情景描述引起了我的兴趣。</span></p><p class="ql-block"> 头一天住古城,走了七十里整,路程不算远,跨了三个省。</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住纳林,碰见个当地人,唠了唠家常事,甚也听不懂。</p> <p class="ql-block">  第三天翻埧梁,两眼泪汪汪,想起了小妹妹,痛痛哭了一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四天沙蒿塔,检了个烂瓜钵,拿起来啃了两口,打凉又解乏。</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五天三湖湾,遇见个老板板,说了两句此地话,给了碗酸酪蛋。</p> <p class="ql-block">  第六天乌拉素,要了一块烂泼布,坐在屋檐下,补了补乱单裤。</p> <p class="ql-block">  第七天长牙店,住店没有钱,叫一声长牙嫂,可怜一可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八天描述的情节大圣没找到,或许包头已到。通过这些描述,足见当年走西口的艰辛,它充满了汗水、泪水甚至血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但为了宣传的需要,整个街区回避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山西人走西口有钱人赚了钱,财富又回流到了山西,山西的姑娘是不外嫁的,“哥哥走口外,妹妹挖苦菜”吗,而真正留下来的都是穷人,他们出于无奈只能娶个西口外的女人就在这里过日子了。这才是“北梁”存在的根本原因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参观到这里大圣感同身受:你不就是这样的经历吗?娶了个西口外的女人就过日子了,不同的是你没住进北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