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一把文艺青年(24)考试进入松陵报

张春霖

<p class="ql-block">拍电影归来,和女朋友明确了关系,一块看了电影,去南湖饭店吃了饭。最关键,可以公开轧马路,面对群众雪亮的眼睛,等于变相官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剩下的就是安居乐业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天穿着帆布工作服,扛着管钳子铁架子四处游走,</span>在新厂房安装水暖锅炉。平时干活二半颤子,但必须坚守岗位,一个萝卜一个坑,事关指标考核徒工转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天,女朋友匆忙骑车赶到工地,说邻居孙叔电话,党委宣传部松陵报招聘,只剩最后一天。听后我心里直打鼓,知道基础薄弱,可既然有这等好事儿,就试试吧,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p> <p class="ql-block">周末填表报名,最后截止165号。第二天考试,因为匆忙报名,期望值不高,所以信马由缰,尽情发挥。自拟作文标题为“一片冰心在玉壶” ,考试结果出乎意料,以总分第二进入面试。经政审、内查、外调,正式调入党委宣传部松陵报。这是改革开放后,厂党委打破用人机制,首次公开考试招聘基层干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松陵报,相当大白楼机关最高学府,各办公室常因纠缠不清的文字官司,捉对厮杀来评理断案。于我而言,这里简直是图书馆、阅览室、知识的海洋。全国省级和直辖市报纸,无一例外囊括,除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还有文汇报、解放日报,甚至西藏、新疆、福建、广西无一例外,还有人民文学、新华文摘、小说月报等刊物,以及各种企业报、行业报、专业报,每天拆封订报至少半小时,几十个报夹常因不堪重负,冰山一样散架坍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浓郁的新闻写作氛围中,在郑祖根、孙维国等老师谆谆教诲下,我慢慢学会了消息、通讯、评论等新闻基础写作,并学会了照相、冲洗、扩印等暗房技术。在印刷厂还熟悉了画版、捡字、拼版、排版等专业技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经常一人挎两部相机,活跃在十里飞机城的生产区、家属区、文化区和商业服务后勤保障区,摄影和文字同步采访,并迅速见报。一次培训学习,采访了复旦大学新闻系舒宗侨教授,这是在上海沦陷区,办过良友杂志的老新闻,他告诉我,新闻人应有“三子”,笔杆子,相机子,车轮子,我的采访纪实刊登上了南方周末。</p> <p class="ql-block">作为松陵报头版责任编辑和首席记者,我的文章,通过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以及半月谈、新观察等报刊传遍四面八方。组织采访的重磅通讯,刊登在辽宁日报、沈阳日报。还组团跨省到深圳、海南采访,把企业改制“唐管二顾”,以及唐老板轶事,还有松陵在特区创业故事,通过新华社、人民日报、辽宁日报推向社会各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歼八二首次试飞停机坪现场,采访了首飞员曲学仁团长,次日,图文并茂与职工家属见面。赵紫阳总理到企业视察,现场仅允两名摄影记者,我和新华社记者跟随左右。第二天,松陵报以三个版面,刊登了“总理检阅飞机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松陵报第五个年头,我调离申请获得党委批准,正式调入辽宁人民广播电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