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怕吵,每年的春晚都不咋看。听王菲的《世界赠予我的》,还是儿子极力推荐的。</p><p class="ql-block"> “世界赠予我虫鸣,也赠予我雷霆……”</p><p class="ql-block"> 2025年的春晚,王菲干净纯粹的嗓音如同天籁,缓缓掠过人的心底。《世界赠予我的》没有复杂的结构,没有刻意的渲染,舞台上也没有声光电黑科技的加持,却以质朴而深邃的笔触,成功地与各个年龄段的观众共情。歌词很简单,像是平静地诉说,又像是某种低声的安慰,预设了人世间的种种瞬间:喜悦与悲伤,拥有与失去,生老病死,荣辱尊卑……有云卷云舒,也有惊涛骇浪,但更多的则是日升月落,一如平常。听完这首歌,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感受和心情:“成长的尽头是悲悯。”</p><p class="ql-block"> 悲悯是非常重要的情感,它往往建立在上帝视角上,它让你意识到自己的卑微与弱小,也让你深刻地理解他人的痛苦与脆弱,迅速抵达谅解与宽容。本质上,众生皆然,上帝不曾塑造完美。宗教和哲学最积极的一面,那是它们让你建立了悲悯的逻辑,你理解世界的角度……</p><p class="ql-block"> 悲悯是对世界的理解,对人的理解。它不是同情,也不是怜悯,而是一种平静的注视,一种深知世事无常后的温柔。真正的成长,总会在最后回归悲悯。为什么是悲悯?因为人是孤独的。很多时候,我们身处其中,却无法真正理解另一个人的痛苦。人与人之间仿佛隔着一层薄雾,我们可以看到彼此的轮廓,但触摸不到彼此的心。成长是这层雾中的光,它让我们看到本该看不见的东西,听见本该听不见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王菲的歌里唱:“赠我一场病,又慢慢痊愈摇风铃。”这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句子,却让我潸然。因为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前方的光亮本来就弱,突然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一个人流泪到天亮,把所有的痛苦都自己扛;考试失败,不敢回家;爱的人走了,路上的风都变得凄厉;三年疫情,经济下行……世界把一切赠予我们,好的,坏的,温柔的,残酷的,但最终,我们还是要带着这一切继续往前走。那些时刻,你不需要大道理,也不仅仅寄希望“时间会治愈一切”。每个人都被世界赠予了某些东西,有人得到了掌声,有人得到了孤独;有人在夜晚燃放烟花,有人只能追着晚风;世界赠予我虫鸣,也赠予我雷霆。但无论如何,所有这些经历,所有这些喜怒哀乐,在王菲的歌声里最终都化作了和解与悲悯。</p><p class="ql-block"> 假如山有雾,迎风便是去路!</p><p class="ql-block"> 成长便是如此,它不会告诉你“事情会好起来”,也不会给你虚假的希望,但它让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人和你一样痛过,一样迷茫过,一样不知所措过。它不会给你解药,但它会陪你坐在长夜里,一起哭一起等天亮。</p><p class="ql-block"> 我说的悲悯,就是悲喜自渡,就如窗台上,那株孤独的花带着一抹泛黄的记忆,在弥散着孤寂的雨天,静静地放映着我支离破碎的过去,以及一个人的孤芳自赏。</p><p class="ql-block"> 梵高,用疯狂的笔触描绘夜空、麦田、向日葵,也描绘贫苦农民、劳作者的身影。他们身上无一例外闪耀着孤独而炽热的光辉。《吃土豆的人》中的每一个皱纹和粗糙的手指都透露着辛劳和困顿,而梵高的目光却是温柔的,他不曾以俯视的态度去描绘他们,而是以平等的悲悯去注视这个世界。他用粗粝的笔触描绘他们,因为他知道,他们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他的画里有一种疼惜,像是夜里有人轻轻拍了拍你的肩。正如他在信中所写:“我想用画笔描绘那些没人注意到的平凡生活。”这种悲悯,使他的画作至今仍能触动每一个观者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村上春树说:“当暴风雨过去后,你不会记得自己是如何度过的,你甚至不确定暴风雨是否真的结束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你穿过那场暴风雨时,你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我一直以来,我坚定的认为” 音乐、文学、绘画,就是那场暴风雨中的光。</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悲悯,不是悲天悯人,而是一种深刻的、克制的温柔。它看见了世界的荒凉,却依然愿意相信人心的温暖。赠我一场病,又慢慢痊愈摇风铃。赠我一场空,又渐渐填满真感情。</p><p class="ql-block"> 我们所处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快,工作变得越来越卷;人们行色匆匆,日子一地鸡毛;信息真假难辨,情感无处安放。尝试过忘记,尝试过突围,但还是难以释怀。于是在某个深夜,被一首老歌唱哭;在电影院里,为一个的角色流泪;在博物馆里,为一幅画沉默……仿佛看见了另一个世界。我们依然会被悲悯打动。因为无论世界如何变,人心不会变。痛苦不会消失,遗憾不会消失,失去不会消失,但如果有人能用艺术将这些碎片收集起来,轻轻地放进一个故事、一首歌、一幅画里,那些原本无法言说的情绪,就会有了出口。就像王菲的温柔与悲悯,停一停,等一等,别匆匆。</p><p class="ql-block">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成长的尽头是悲悯。因为艺术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最深刻的共鸣。当我们走过寂寞,跨过热闹,越过技巧和修饰,经历过喧嚣与繁华,最后能留在心里的,总是一点克制的温柔,一点安静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王菲的歌让我泪奔,就是这样。王菲的歌声,从来都不仅仅是为了唱歌。她的每一次演唱,都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传递一种情感。有人要回望,有人要憧憬。远去者去了远方,愿他都安心。每一句都像是在和自己的内心对话,也像是在和每一个听众分享她的人生。情感在悲悯中相连,在理解中共鸣,在世界的喧嚣中,给人留下一个安静的角落,让我们得以面对自己,面对世界。</p><p class="ql-block"> 世界赠予我们风霜雨雪,也赠予我们光。借一朵白云,拍一张合影,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这才是悲悯的应有之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