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30日下午两点,尽管天气晴好,但寒风凛冽,资中船城历史文化交流群许平辉、许柠、付英、宋国英四名文史爱好者,仍冒着寒冷徒步前往县城东郊沱江对岸的唐明渡村考察东大路的唐明渡铺、苍颉塔,一路欣赏沱江两岸风景。</p> <p class="ql-block"> 唐明渡与资中古城相距约5公里。《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记载:“唐明渡在四川资中县东十里,相传唐明皇幸蜀憩此,故名。”《资中县续修资州志》载:“唐明渡在县东十里,相传唐明皇幸蜀憩此,旧系官渡……”。</p> <p class="ql-block"> 唐明皇因安史之乱入川,避祸蜀中,途经此地,看到岸边风景如画,便上岸小憩,并欣赏美景。</p><p class="ql-block"> 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在其早期思乡代表作《四川资中八胜图》(绘于1956年)的“古渡春波”画中跋语亦称:“俗称唐明渡,相传明皇入蜀尝过此也,在郡城东南十里,为成渝孔道。”张大千绘出的这组图,曾先后数次在巴黎、新加坡、台北展出。2014年3月起首回祖国大陆,在深圳、成都等地巡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张大千绘《古渡春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清代《资州直隶州志》里的“古渡春波”示意图</span></p> <p class="ql-block"> 唐明渡为成都与重庆之间的水上交通要道(“东大路”)中的一个重要渡口,是西上成都或东下重庆的必经之地。旧时古渡岩坡上有一小镇,镇上设旅栈、饭馆、茶园、酒肆、杂货店,使码头异常繁华,十分热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清代《资州直隶州志》里的唐明渡示意图</span></p> <p class="ql-block"> 去唐明渡的路上,碰到认识笔者的唐明渡村村主任廖祖国,他主动向大家介绍东大路唐明渡铺以前繁华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过去唐明渡铺每天停靠着几十艘船,来往船只如穿梭,岸山形成了集镇,旅店、茶馆、饭店、糖果店、杂货店什么都有,还有戏楼、古塔、两座寺庙、几个牌坊,十分繁华热闹。</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沱江航运被迅速发展的铁路、公路取代,唐明渡铺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华,寺庙和牌坊也因为新中国的“破四旧”和“文化大革命”被毁掉。如今只剩下清代唯一川籍状元骆成骧父亲骆文廷,为纪念其子高中状元出资修建的苍颉塔。</p> <p class="ql-block"> 廖主任还给大家介绍了他一直在使用的古床由来。</p> <p class="ql-block"> 并推荐了唐明渡空房坝风景视频,急于要带我们去欣赏,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我们只有留着下次去欣赏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廖主任带大家寻找成渝东大路唐明渡铺的古码头。</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按照廖主任说的路线,顺着便民道爬上山顶参观苍颉塔。</p> <p class="ql-block"> 因工人们正在维修塔身不能登塔,只有观察塔的外貌。</p> <p class="ql-block"> 塔的四周杂草丛生、荆棘密布,但视野非常的开阔,俯视沱江两岸风景,江山城市历历在目。不远处的县城高楼林立,成渝高铁奔驰而过,宫皇坝风光旖旎,沱江对岸的三元塔,山下的古资州八景之一、张大千笔下的“古渡春波”景观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大家欣赏四周风景后,便下山返城。</p> <p class="ql-block"> 下山路上碰到几位重庆慕名而来参观苍颉塔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 苍颉塔位于资中古城东郊唐明渡南岸,与斜对岸三元塔对应,因其表面呈白色,故又称“白塔”。</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系清代状元骆成骧之父骆文廷为纪念其子中状元出资修建。以传说中的“造字圣人”苍颉为塔名。塔身为圆形,珠宝顶,砖石结构,高20余米。共五层,每层有窗口可观四周景物。塔上有清末著名书法家、川南“字妖”、资州直隶州学正包汝谐题字。</p><p class="ql-block"> 苍颉塔和三元塔是资州先辈“倡文尚教”的“文风”之塔,是资中重要的历史人文古迹,资中历史文化名城深厚文化底蕴的实物见证。2007年6月双塔被四川省政府公布为省级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三元塔和苍颉塔,一方一圆,一黑一白,高耸入云,隔江对峙,紧锁江心,交相辉映,蔚为壮观,很早就有“双塔锁江”之称。</p> <p class="ql-block"> 每当春天来临,这一带春光融融,江水如练,江面波光粼粼,风帆点点。两岸青山绿树,彩霞浮云,山光塔影,风景如画,景色奇妙。若驾一叶轻舟在此野渡,如临蓬莱仙境,此乃自古以来闻名遐迩的《资州八景》之一“古渡春波”。</p> <p class="ql-block"> 明代蜀府教授苏秉彝诗曰:“渡头有客唤扁舟,白鹭忘机水上浮。极目春波光荡漾,一时佳景似瀛洲”。</p><p class="ql-block"> 明人夏宏写《唐明古渡》诗云:“遥望岷山玉垒东,渡头春涨日初融。晴穿杨柳丝丝绿,暖蹴桃花片片红。老我素非乘桴客,知君才是济川功。武陵仙子如相问,咫尺灵台有路通。”</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十五年(1810)任资州直隶州州牧的刘炯(顺天大兴县人)诗云:“东风吹春来,绿皱大江水。粼粼鸭万头,掀然势如此。两崖竟中断,一叶疾于矢。普渡往来人,卬须唤舟子。凫鹭避远滩,春锄立沙沚。到眼慈航存,彼岸近尺咫。岂学子产舆,济人向溙洧。实至名自孚,小惠殊可鄙。鸳鸯六十一,古堰今则圮。安得疏凿兴,坐令黔黎喜。浩荡从东流,挹注无时已。笑指碧波中,飘出桃花蕊。” </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十六年任资州训导的苟珣(新津人)诗云:“鸭头新水溶溶绿,奔放龙门不可触。龙门渡口孰去来,昔人揉橹轻鸥浴。此间利涉岂病民,桃花流水别是春。独有逆贼从斯锢,仓皇败走龙门渡。因知冯夷与炳灵,江壮风涛非无敌。于今承平永安澜,问渡何须更盘桓。风帆之外沙鸟上,一叶如矢飞惊湍。试与泛舟寻往事,烟光满目碧云寒”。</p> <p class="ql-block"> 今天,从这些先贤的颂诗中可以想象到昔日唐明古渡的景色是多么的美啊!同时也表明“古渡春波”自古以来就是资中著名的一大自然与人文景观和游览胜地。</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返回时一路欣赏自然风景,并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来回徒步10多公里,历时近四个小时,晒了太阳、欣赏了风景、呼吸了新鲜空气、了解了东大路唐明渡辅、参观了维修中的苍颉塔、聆听了村主任介绍古床的由来、拍了不少美照作纪念,收获满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