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潮阳区举办2025年春节英歌嘉年华活动,超千名舞者同台“斗舞”。“哈、嘿,哈、嘿……”2月2日(正月初五)上午,汕头市潮阳区文光塔广场和城区部分主干道上,伴随着极具韵律的锣鼓节奏和强劲的呐喊声,一场“年味”十足的英歌嘉年华活动在此上演,涵盖慢板、中板、快板等各种流派的十八支英歌队超千名舞者同台“斗舞”,以中华英歌舞动潮阳。<br> 潮阳英歌是汉族民间广场情绪舞蹈,是傩文化的遗存,是潮阳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且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民间艺术,其集武术、戏剧、舞蹈于一身,并在实践中流传、变异、转化,产生了不同的英歌流派,有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种,其舞姿雄壮豪迈,风格多样,刚柔并济,热情奔放,激荡人心。1996年11月,潮阳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英歌艺术)”;2006年5月,潮阳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阳英歌队先后受邀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今年春节期间,潮阳英歌队还到法国、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参加“欢乐春节”等活动,向世界展现潮阳文化的独特魅力。火爆出圈的潮阳英歌吸引了世界各地海外社团到潮阳体验和学习英歌舞。目前,潮阳英歌队通过传授教学共助推6个海外潮属社团成立英歌队,推动潮汕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br> 最近,” 广东英歌舞燃爆了 “这一话题在网络上热度飙升,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和热议。相关视频在各大平台的播放量数以亿计,点赞数、评论数和转发数更是不计其数,让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瞬间成为焦点。英歌舞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能够在网络上掀起如此热潮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广东英歌舞的精彩世界。 英歌舞的起源,犹如一团迷雾,笼罩着诸多神秘色彩,学界对此也是众说纷纭。其中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它与古老的傩文化紧密相连。傩文化源于原始社会,人们通过祭祀仪式,祈求神灵庇佑、驱邪避灾 。英歌舞中舞者们脸上绘制的夸张脸谱、刚劲有力的舞蹈动作,以及神秘的仪式感,都能让人隐隐看到傩文化的影子。这种从远古走来的文化基因,为英歌舞注入了深厚的底蕴。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英歌舞的形成受到了戏曲的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戏曲艺术蓬勃发展,其丰富的故事内容、独特的表演形式,深深吸引着广大民众。英歌舞借鉴了戏曲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编排,甚至是一些表演技巧,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梁山好汉的故事,就常常出现在英歌舞的表演中,舞者们通过舞蹈动作,生动地展现出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 从发展历程来看,英歌舞早在明朝时期就已崭露头角。最初,它可能只是在一些民间祭祀、庆典活动中出现的简单舞蹈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吸收融合各种艺术元素,逐渐发展壮大。到了清朝,英歌舞在潮汕地区广泛流传,成为当地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逢重要节日或庆典,人们都会跳起英歌舞,热闹非凡。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英歌舞在表演形式、内容、技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和提升,逐渐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艺术形式。 英歌舞不仅仅是一种舞蹈表演,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潮汕地区,人们认为英歌舞具有驱邪辟害的寓意。舞者们通过激昂的舞蹈动作、响亮的锣鼓声,仿佛能够驱散一切邪恶力量,为人们带来平安和好运。这种寓意,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传承。 英歌舞与《水浒传》文化紧密相连。舞者们通常会模仿《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形象,手持木棒,身着特色服饰,脸上绘制着独特的脸谱。通过舞蹈动作,展现出梁山好汉们的英勇无畏、义薄云天。这不仅是对《水浒传》中英雄人物的崇敬和赞美,更是一种对正义、勇敢等价值观的弘扬。人们在欣赏英歌舞的过程中,仿佛能够感受到梁山好汉们的精神力量,激励着自己在生活中勇往直前、坚守正义。 英歌舞的表演者们,仿佛是从历史画卷中走来的英雄豪杰。他们脸上绘制着色彩斑斓、极具特色的脸谱,这些脸谱以白色为底色,用红、绿、黑、银等色彩精心点缀 。每一种颜色、每一道线条都蕴含着独特的意义,生动地展现出《水浒传》中不同梁山好汉的性格特点。比如,红脸往往代表着忠义、勇敢,像关羽的形象深入人心,英歌舞中扮演忠义角色的脸谱也多以红色为主;黑色则象征着刚正不阿、勇猛无畏,李逵的脸谱便是以黑色为主色调,突出其豪爽、鲁莽的性格。 舞者们的服饰同样别具一格,他们身着模仿古代英雄豪杰的服装,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袖口和裤脚通常采用宽松的设计,既方便舞蹈动作的施展,又增添了几分潇洒飘逸的气质。为了更好地展现角色形象,表演者们还会佩戴各种配饰,有的头戴英雄帽,有的系着彩色腰带,还有的手持宝剑、盾牌等道具,每一个细节都力求还原梁山好汉的风采。在表演中,这些独特的装扮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梁山好汉们的英勇身姿,极大地增强了表演的观赏性和代入感。<br> 英歌舞的棒法丰富多样,令人眼花缭乱。表演者们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通过巧妙的运用手腕、手臂的力量,展现出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后敲等多种精彩绝伦的棒法。这些棒法相互交织、变化多端,时而如疾风骤雨般快速有力,时而又似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在表演过程中,舞者们的木棒相互碰撞,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仿佛是战场上的兵器交击之声,充满了力量感和节奏感。 除了多样的棒法,英歌舞的阵法也变化万千。当舞者们列成长蛇挺进的阵法时,队伍如一条蜿蜒前行的巨龙,气势磅礴,仿佛能够冲破一切阻碍;而双龙出海的阵法,则如同两条矫健的巨龙从大海中腾空而起,相互呼应、盘旋飞舞,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和灵动的身姿;四虎并驱的阵法,宛如四只勇猛的老虎并肩前行,威风凛凛,让人感受到一种勇往直前、不可阻挡的气势 。此外,还有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充满美感和创意的阵法,每一种阵法的变化都伴随着舞者们整齐划一的动作和激昂的呼喊声,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英歌舞的节奏激昂热烈,是其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表演现场,锣鼓喧天,螺号声声,这些乐器相互配合,营造出一种强烈而富有感染力的节奏。大鼓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是大地的心跳,为整个表演奠定了坚实的节奏基础;小鼓则以明快的节奏与之呼应,如同跳动的火焰,增添了表演的活力和激情;铜锣的声音清脆响亮,穿透力极强,在空气中回荡,进一步增强了节奏的层次感和震撼力;而螺号的声音悠扬而高亢,仿佛是来自远方的呼唤,引领着舞者们的动作,使整个表演更加富有气势。 舞者们伴随着激昂的节奏,迈着刚劲有力的步伐,上下跳跃、左右翻转,动作整齐划一、刚健雄浑。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与节奏紧密配合,恰到好处,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韵律感。观众们也很容易被这种激昂的节奏所感染,情不自禁地沉浸在表演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热血与激情的英雄时代。无论是在热闹的节日庆典上,还是在宽敞的广场上,英歌舞的激昂节奏都能够迅速点燃现场气氛,让人们感受到这一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英歌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它将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巧妙融合,是多种艺术形式的集大成者。从英歌舞的起源传说中,我们能看到它与古代祭祀仪式、戏曲文化的紧密联系,这些古老的文化元素经过岁月的沉淀,赋予了英歌舞独特的魅力。 英歌舞所蕴含的驱邪辟害、祈福平安的寓意,以及对梁山好汉忠义精神的弘扬,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日益提高,英歌舞作为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自然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 。它让人们在欣赏精彩表演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英歌舞能够在现代社会中 “燃爆”,离不开它在传承过程中的创新与发展。在服饰方面,表演者们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对材质、色彩和图案进行了精心设计,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一些英歌队的服饰采用了具有光泽感的面料,不仅在舞台上或阳光下更加耀眼夺目,而且在材质的选择上也更加注重舒适性和透气性,方便舞者们施展动作。 脸谱的设计也融入了现代元素,通过对色彩的巧妙搭配和图案的精细绘制,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比如,在传统脸谱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细腻的线条和独特的装饰,使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更加突出,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记住。<br>在队形变化上,英歌舞也不断推陈出新,除了保留经典的长蛇挺进、双龙出海等阵法,还结合现代舞蹈编排理念,创造出了更加新颖、富有创意的队形,如螺旋式前进、矩阵变换等,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br> 此外,英歌舞在传播方式上也紧跟时代步伐。借助新媒体平台,英歌舞的精彩表演得以广泛传播,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到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短视频平台上,英歌舞的视频常常获得数百万的点赞和转发,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一些英歌队还通过直播的方式,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英歌舞的文化内涵和表演技巧,进一步扩大了英歌舞的影响力。 英歌舞所展现出的阳刚之气、英雄气概,能够深深触动观众的内心,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舞者们有力的动作、激昂的呐喊,仿佛将观众带回到那个充满热血与激情的英雄时代。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英歌舞中所传递的勇往直前、团结协作的精神,正是人们所需要的。当观众看到表演者们充满力量的舞蹈时,内心会涌起一股豪情壮志,激发起自己面对生活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英歌舞常常在节日庆典等欢乐的场合表演,它所营造出的热烈氛围,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气息和生活的美好。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能在英歌舞中找到快乐和归属感。 在春节期间,英歌舞的表演更是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祥和的氛围,让人们在欢乐中迎接新的一年。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使得英歌舞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人们情感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英歌舞的传承历程中,民间艺人与团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他们是英歌舞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凭借着对这门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将英歌舞的火种代代相传。普宁南山英歌队,便是众多民间英歌队中的杰出代表。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与英歌舞结缘已长达 50 年。从 18 岁加入少年英歌队起,他便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都奉献给了这门艺术 。 如今,身为南山英歌队队长兼教练的他,不仅肩负着带领队伍演出的重任,还积极投身于英歌舞的传承工作。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表演技巧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英歌人才。 像陈来发这样的民间艺人还有很多,他们分布在潮汕地区的各个角落。尽管面临着资金短缺、场地有限等诸多困难,但他们始终坚守着对英歌舞的热爱,坚持开展训练和表演活动。他们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英歌舞的独特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 一些民间艺人还自发组织成立了英歌团体,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共同探讨英歌舞的传承与发展之路。他们的努力,让英歌舞在民间得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英歌舞的关注与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政府部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英歌舞的保护和扶持力度。普宁市建成了南山英歌传承基地,总占地面积约 1100 平方米,内设多个展览厅及功能室,为英歌文化的展示、传承和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政府还组织开展各类英歌舞比赛、展演活动,为英歌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和传承动力。 学校也成为英歌舞传承的重要阵地。潮州市金石镇大寨中学将英歌舞引入校园,作为地方特色教材融入日常体育课程,并组建了英歌舞社团。学生们通过学习英歌舞,不仅锻炼了身体,还深入了解了家乡的传统文化,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潮阳区也大力开展 “潮阳英歌舞进校园” 活动,多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积极参与,让英歌舞在青少年群体中得到了广泛传播。 媒体的宣传报道也为英歌舞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英歌舞的精彩表演被更多人所熟知,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喜爱。在短视频平台上,英歌舞相关视频的广泛传播,让这一传统艺术迅速 “出圈”,收获了大量粉丝和点赞。主流媒体的深度报道,更是让英歌舞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得到了更深入的挖掘和传播,进一步提升了其社会影响力 。<br>英歌舞的未来展望<br> 展望未来,英歌舞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热情日益高涨,英歌舞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我们应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英歌舞的传承与创新中来,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加强英歌舞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拓展其发展空间,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领略到广东英歌舞的独特魅力,使其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 潮汕英歌舞,又称“因歌”“秋歌”“莺歌”“唱英歌”或“扣英歌”,相传起源于明朝时期,已有约四百余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普宁等地区,是潮汕地区一种传统的民俗舞蹈。 潮汕英歌舞的主题具有浓厚的水浒色彩,多以模仿梁山泊水浒一百零八好汉为主,融合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是傩[nuó]文化遗存的沿革与演变,后来吸收了北方大鼓子秧歌,逐渐演化形成了如今的英歌舞形式。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力与美的震撼。 完整的英歌舞表演由前棚、中棚、后棚三部分组成,有慢板、中板、快板三种节奏板式,通常舞者彩绘脸谱,双手各持一根木槌[a],上下左右对击,以锣、鼓、号角伴奏,吆喝起舞,动作雄健有力,节奏感强烈。经过不断流传和潮汕民间艺人的创造,形成了神泉英歌、普宁英歌、潮阳英歌等具有独特风格的英歌流派,它经常在宗教祭祀、广场表演、群体锻炼,以及春节、元宵节,五一、国庆等节日吉庆时举行表演,是人们欢度节庆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人们休闲健身的重要手段。 2006年,广东省揭阳市、汕头市的普宁英歌、潮阳英歌相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广东汕头市潮阳区于1996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英歌舞与秧歌有着密切的联系,秧歌的“秧”在潮汕方言中与“英”字相近,因此可能是在民间流传中,久而久之便变化为“英歌”。关于英歌舞的起源,学界说法众多,各执一词。有学者认为是潮汕地区历史上举行大型祭孔仪式演化而来的;有学者认为,英歌舞的击打动作、人物造型、服饰装扮都与戏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受到戏曲的影响而产生的;有学者认为,清朝的统治者对汉族采取了高压手段,人民便借口扮演梁山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舞着英歌以表示反抗官府欺压而形成的; 有学者认为,英歌舞的表演程式、道具、锣鼓配套等方面,与山东的鼓子秧歌、湖南的花鼓、安徽的凤阳花鼓有某种联系,所以认为英歌舞是外省传入的;也有学者认为英歌舞是在农村传统节日各项民俗活动中应运而生的;汕头大学隗芾教授等学者认为它是由古代傩祭中的仪式舞蹈发展而来的,这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说法,后来吸收了北方大鼓子秧歌而逐渐演化形成了如今的英歌舞形式。 从出土的新石器、铜盂孤山晋墓文物中可以看出,潮汕地区的越族与中原的傩文化与祭祀为英歌舞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古时潮汕地区因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恶劣,人们无法与大自然对抗,便产生了重视祭祀仪式的拜物教,现在的英歌舞仍参加游神驱邪,说明英歌舞的形成与祭祀驱邪有关;宋元开始,闽地文化逐渐传播至潮汕地区,闽地也是种族大迁移的中转站,仕宦与移民也将闽地文化带到潮汕地区,现在英歌舞队使用的小鼓、碎步表演,都来源于莆田的花鼓舞,可见闽地文化西渐是潮汕英歌形成的重要因素。 明朝时,潮阳地区有戏剧,是英歌的前身,后来为配合游神赛会的仪式,需要适合行进的表演形式,于是形成了英歌这样的情绪舞蹈,可以说戏剧、民间舞蹈是英歌舞形成的条件之一;清朝时,又将戏曲和武术套路融入其中, 最终形成如今样式的英歌舞。 现代的英歌舞需要列队、装扮人物造型来表演,而后棚的潮剧片段如《桃花过渡》《双摇槽》《仙公仙母》、民间舞蹈《打鸟记》、武术表演等可谓熔舞蹈、戏剧、武术于一炉。 英歌舞表演一般分为前棚、中棚和后棚三部分。前棚为男子群体舞蹈,中棚由小演唱、小戏、戏曲片段表演等组成,后棚为武术表演。因为中后棚的演出程式相对繁杂,现在的英歌舞为了方便演出大多去掉了演小戏、比武艺的中后棚,只保留了最能体现英歌舞特色的前棚部分。 前棚被称为“唱英歌”,是舞棒和小鼓舞蹈表演,也是英歌队的主体部分。 表演人数各队不一,除去玩蛇者之外,其余表演者多为偶数,小规模以 24或36人组成,中大规模有72或108人组成。表演道具为短棒和小鼓,执棒和持小鼓人数占一半,也有全部使用短棒的。全体成员分为左右两个纵队,充当队伍前导的玩蛇人为“时迁”,领头的队员俗称“头植”,为黑脸挂黑须的李逵或秦明,“二植”为红脸挂红须的关胜或杨志,再往后是鲁智深、武松,男扮女装的孙二娘、扈三娘。 锣鼓队中的司鼓装扮为宋江,其余队员也画脸谱,作古代武士装扮,但并不明确是何人物,也有英歌队员会佩戴写有水浒人物名字的腰牌,背挂装饰性的各式兵器。表演时,英歌队成二路纵队前进,在开阔的场地变换出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 孔雀开屏等多种队形。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后敲等,伴随着英歌锣鼓的节奏,紧凑整齐,舞姿优美,演出各式各样的舞蹈动作和表现出攻城战阵的舞蹈阵型。 中棚部分多由小戏、杂耍、武术等传统曲艺节目组成,具有较强的戏剧性、娱乐性,且气氛浓郁。内容多是民间趣闻轶事,有《佛公佛母》《洗佛》《牵猪哥》《徐大江拖车》《钓鱼》《双摇鼓》《桃花过渡》等13个内容丰富的传统曲目,英歌队会选择性地表演其中的一部分。 后棚为武术表演,表演人数各队不一,通常由16人、24人或36人组成。这部分代表梁山泊起义军与民众汇合在一起,组成强大的后备力量。表演者每人手执各类刀、枪、剑、戟组成声势浩大的武术队伍,他们轮番上场,表演各式套路的武术,以展示该英歌队伍的武功实力,有拳术单打、双打、混合打,也有各种器械的对打。最后以“打布马”为收场节目,以一人扮成朝廷官员,他头戴红婆帽,脸挂鼻须,手执双铜,半腰束挂布制的马匹,作骑马状。这官员两手持双锏, 与手握木棍的徒步和尚进行对打,最后以朝廷命官被打败狼狈而逃作为英歌结束的活动标志。 英歌舞通常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表演,若遇有盛大庆典或其他喜庆节日也会举行表演,它呈现出浓厚的水浒色彩,多以模仿梁山泊水浒一百零八好汉为主,其表现内容有两种,一是梁山泊英雄好汉化装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故事;二是梁山泊英雄好汉化装劫法场救宋江的故事。舞蹈规模较大,多用来渲染战斗情景和热烈气氛。 英歌队表演者大部分都绘脸谱,既有对戏曲脸谱的借鉴,又有自己的特色,多以黑、白、红为主色,配以青、蓝、黄等颜色,色彩鲜艳,对比鲜明,如时迁、李逵、杨志、鲁智深、林冲的脸谱。持铃鼓者为戏剧中武生脸,如武松等;锣鼓队员的服饰除司鼓演奏员按宋江装扮外,其余着武士服饰。<br> 服饰是英歌舞的灵魂,决定了英歌队的精气神,表演道具为鼓槌,服饰均由布、绸等为底,运用镶绣、少绣、素绣等特殊的潮绣技法绣制而成,服饰包括了盔头、帽子、头巾、衣、裤、裙、鞋、袜、披肩、靠、带、手包、脚包等。 英歌舞的表演形式是由动作、套路、队形图案、移动调度的组合变化构成的。舞槌者的基本动作有握槌、夹槌、旋槌、舞槌、击槌、削槌、伏槌、掺槌、上下击槌等;舞蹈的基本步法有马步、弓步、单腿站立、蹲跪步、前蹉步、横蹉步、提颠步、前提腿蹉跳步、后抬腿蹉跳步、碎步等;舞小铃冬鼓者的基本动作为左手拿鼓柄,右手持鼓槌做上下击鼓。 将这些基本动作按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律进行组合,经过表演实践就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传统套路,并不断传承。英歌队按一定的规律移动调度来实现队形图案的形成以及变化,多采用直线、斜线、弧线运动,并且是对称的,即两对或相向,或交替,或反向,或并排运动,每个队形图案会呈现不同的情绪氛围和情感指向,同时又具有不同的美感。 打击乐演奏是英歌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采用1个大鼓、4个行锣、1个钦、2个钹[bó]等打击乐器伴奏,表演时只敲奏出“咚咚咚,隆咚咚”这一种锣鼓点,保持匀速,反复循环敲击,直至表演完毕再收点。伴奏乐队根据表演者的动作、队形和表演中的情绪、气氛,可中间短暂地加快节奏,或增强、减弱伴奏音量。舞蹈者每变换一个动作前,有一个八拍的咳喝声,前四拍由头随和二随领喊,后四拍由舞蹈者一齐喊。不同的英歌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择打击乐器,它的音乐结构多为方整性的,音乐气势刚强有力,与舞蹈律动的刚健、威武风格相统一。音乐风格与舞蹈风格、音乐节奏与舞蹈节奏完全融为一体。 潮汕英歌舞的表演形式多姿多彩,作为潮汕地区广场舞的典型代表,它具有形态美、情态美和意态美三大特点。英歌舞的形态美体现在内容结构、动作表现和技艺灵动三个方面;情态美体现在潮汕地区的各种习俗和时节上, 有组织的表演或竞赛形成一条连接海内外潮汕人的情感纽带,人们在观赏这些活动的同时会被它的情态美所感动,并激活了个体潜意识,世代相传,从而形成了潮汕人独特的文化形态。 由于潮汕地区倚山面海的自然环境,以及渔农混杂的生活方式,让潮汕人民具有刚柔兼具,动静相济的性格特征,它与英歌舞表演相结合,使文艺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的意境、 意韵和意味,这便是英歌舞的意态美。同时,英歌舞在长期的发展中,体现了传统与革新的统一、社会功能上实用与艺术的统一、艺术结构上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表现风格上阳刚与阴柔的统一、队形布局上均衡与变化的统一,具有丰富的美学含量。 英歌舞的存在形式以“舞”英歌为主,扶正祛邪是英歌舞长存民间的最终目的,它拥有独特的动律,场面恢宏,气势磅礴,表演风格威猛雄浑、粗犷豪迈,体现了中华民族果敢、坚强、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可贵品格和精神风貌;在广东农村地区,英歌往往被看做是英雄的化身、吉祥的象征,入选英歌队的表演者往往都是年轻力壮、英俊潇洒的年轻人,入选者意味着整年都会事事顺利、如意,也有未婚的姑娘们会从英歌队的舞者中挑选自己的意中人,尤其是头槌和二槌,很容易中“好彩头”。 英歌舞表演歌颂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与生活情感,歌颂梁山好汉的同时,培育了舞者的英雄气概,宣扬正义,歌颂团结的精神是一种群体性的精神洗礼;它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具有较强的健身性,是一种民俗体育活动;英歌舞的狂欢,是人们释放压力,实现自我的一种有效尝试;它具有明显的群体性,在全民配合中,将潮汕地区特有的粗犷与豪放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按舞蹈节奏板式可将英歌舞分为三种。慢板英歌节奏较慢,锣鼓点中间有停顿和拉长,基本舞法是击植3~4下构成一组动作,所用舞棒相比其他流派长,主要特点是动作刚劲雄浑、粗犷奔放、威武豪迈,慢中见势,势中显气,场面恢宏壮观。此外,还有“醉植”英歌,舞时舞者形似醉汉,别具神韵。 中板英歌的节奏较慢板英歌略快,锣鼓点是连续敲点,基本舞法是击植5、7下构成一组动作,也有击植8、10、11、13下构成一组动作的,主要特点是稳健中见洒,古朴中见圆活。主要流行于广东潮阳文光、棉北、城南一带。 快板英歌一般分为打套式、南山文派和南山武派三种类型,相对前两种英歌,它的节奏更快,鼓点更紧密,队形变化丰富,动作的幅度增大增强。 传统英歌舞的参与者都是男子,以表现英歌舞的勇猛威武、雄壮有力的气势;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女子英歌队,其妆容简朴而略具古色,头发梳成髪[fà]鬓,插上红花,身穿红、黄、绿各种鲜艳颜色的束袖斜襟绸衫,腰扎绸带,脚穿绣鞋,显得端庄大方,洋溢着喜气。舞法汲取了男子英歌舞的基本步法和动作,在此基础上融合了一些戏剧舞蹈的舞步造型,动作不受固定形式限制。舞槌的运动幅度较小,一般不高于头部,节奏近似中板英歌。女子英歌动作矫健优美,柔中带刚,形成了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神泉英歌是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传承的一支,有威猛雄浑、粗犷豪迈的风格特点。它的基本步法有提颠步、横磋步、碎步等,舞槌者的基本动作有击槌、旋槌、甩槌、对槌、背槌、抱槌等,常用的动作套式有洗街、杀四门、勾脚、雄鹰展翅等。图形队列变化也较为丰富,时为一纵队,时为两纵队、四小队,时而穿梭,时而绕圈,变化聚合,有双龙出海、猛虎下山、麦穗花、田螺圈等较具代表性的样式。 “活槌走指”“指上飞槌”是神泉英歌独特的表演技巧。舞者以五指旋转敲活槌,手举双槌,空中旋舞,技艺独特,表演方式难度大、技巧性强,具有较强的观赏性。神泉英歌表演文武兼备,在粗犷雄浑、豪迈奔放的表演后,还添加了“后棚”演,由潮剧人物进行滑稽表演,有桃花过渡、挑盐买卖、花公子闹元宵、周不错算八字、撒手网捕鱼、卖猪仔养肥猪等内容,具有浓郁的潮汕韵味。 普宁英歌在总体风格大致相近的前提下,又有一些动态风格上的差异,它独特的风格表现为三个类型,一是持棒与肩平,扣棒在胸前,平臂,马步,多用侧踏步前进,代表地区为流沙周围的南山、新坛村等;二是扣棒在胸上,高提臂,高提腿,单跳步,丁字马,运棒灵活,声势浩大,代表地区为涂坑、咸寮、占陇的下村等;三是扣捧在下,从下而上,右提臂,单踢腿,动作矫健、轻灵且富有舞蹈感,代表地区为燎原的泥沟、大坝的白坑村等。 此外,旱塘英歌也别具特色,基本动作分为“舞”和“打”两大类,特点是“打四门”,属“打”的动作,其动作缓慢,每个舞步需按照拳术的步法来做,一定要有马步势。较具代表性的是流沙的南山、燎原镇的泥沟、下架山镇的涂坑与成寮[liáo]、占陇镇的旱塘、南径镇的陇华、梅林镇的中央村、云落镇的云落等地区的英歌队,动律独特,场面恢宏,气势磅礴。随着不断发展还出现了不少“女子英歌队”“少年英歌队”,各具特色。 潮阳英歌是汉族民间广场舞蹈和傩文化形态的延续,而且融合了北方大鼓子秧歌舞的特点,它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较具阳刚之气。主要流行于广东潮阳地区,一般为36人组成,大型的由108人组成。其舞蹈内容一个是梁山泊好汉化装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另一个是梁山泊英雄化妆劫法场救宋江。按照节奏可将英歌舞分为慢板、中板、快板三类。它气势豪壮,气氛浓烈。有强烈的节奏,叱咤风云的气势,配以刚劲、雄浑的舞步,表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场面,感染力较强。 英歌舞场面恢宏,气势磅礴,风格威猛雄浑、粗犷豪迈,在四百多年的流传发展中,经过各地民间艺人不同的创造,形成了神泉英歌、普宁英歌、潮阳英歌等众多具有地域特色、风格多样的英歌舞流派。潮汕人民经常在宗教祭祀、广场表演、群体锻炼,以及春节、元宵节,五一、国庆节等节日吉庆时举行表演活动,是人们欢度节庆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人们休闲健身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潮汕地区的民间艺人对英歌舞进行改良和创新,发展出女英歌、少年英歌、老年英歌、学生英歌等多种表演类型的英歌舞,并在城乡群众中和学校体育中推广,作为潮汕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潮汕人民紧跟时代步伐,兼容并蓄,吸收其它外来艺术,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其具有生命力,通过打造品牌,扩大了其受众面。 英歌舞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传承与发展,传统英歌舞的参与者都是男子,以表现英歌舞的勇猛威武、雄壮有力的气势。新中国成立后,潮阳英歌曾到北京、四川、浙江、广州、香港、澳门等地参赛和演出,在海内外潮人特别是海外华侨中产生强烈反响,引起国内舞蹈界专家学者的关注;1954年,陈汉隆首先组织了半支女子英歌队,从此拉开了女子英歌队的序幕;1962年,陈汉隆又设计了适合女子特点的全新动作,组建成全部女子的英歌舞队伍;1972年,泸岗镇溪尾乡也出现了一支16人的女子英歌队伍。 女子英歌动作矫健优美,柔中带刚,形成了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被誉为潮阳的“红色娘子军”;1996年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1997年,潮阳英歌被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并推出首届英歌艺术节;1999年,后溪英歌队赴省参加“广东欢乐节”“中国旅游节”“广州国际美食节”;广东汕头市赴澳门参加“迎澳门回归”文艺大巡游活动,扩大了影响力,使英歌舞这一民间艺术奇葩更鲜艳、更具艺术魅力。 进入21世纪后,因为短视频、自媒体等现代传播方式越来越普及,英歌舞火爆“出圈”,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获得了较高关注和人气,许多喜爱这一舞蹈的年轻人相继加入;歌手腾格尔在春晚领衔表演的原创歌曲《一身正气》,与潮汕方言、摇滚乐、英歌舞时尚“混搭”,由于独特的风格受到了较多关注;同时也由于国潮的兴起,政府也给予了较多支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和宣传英歌舞,许多来自各地的游客为了现场一睹英歌舞的风采,不远千里驱车前去观摩。 2019年4月27日,由内地100余人组成的顶尖英歌舞表演团队,参与香港的“2019元朗十八乡天后宝诞会景巡游”活动,约万人观看巡游,场面较为热闹;2019年12月6日,泰国华人华侨届在曼谷耀唐人街举办盛大活动,众多泰国侨届知名人士以及华人民众、国内外游客数万人参与,表演内容就包括了传统的英歌舞,展现历代泰国王室与中国的友好交往,同时体现泰国华人友爱团结、忠君报国、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怀,并祈愿风调雨顺,国家繁荣富强。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生态发生剧烈的变化、传承人老化等原因,民间英歌队伍青黄不接,逐渐萎缩,出现濒危状况,亟待抢救保护。2006年,广东省揭阳市、汕头市的普宁英歌、潮阳英歌相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陈来发、杨卫被指定为国家级相关传承人;有普宁市文化馆、汕头市潮阳区文化馆等多个保护单位,以推动英歌舞的发展和保护。 英歌舞(Yingge Dance),俗称“唱英歌”“扣英歌”,又称“因歌”“秧歌”“莺歌”,是流行于广东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及福建漳州等地区的一种糅合南派武术、戏等剧地方艺术的民间广场舞蹈。英歌舞有北有秧歌、南有英歌之称。英歌舞为大型团体舞,舞者通常为双数,以36人、72人,108人为主,一般分为前棚、中棚、后棚三部分,前棚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相互对击,在大锣伴奏下边打边旋转,图阵变化复杂,节奏鲜明,动作强劲有力,情绪热烈。中棚部分是由小戏、杂要、武术等表演项目组成。后棚以武术为主,有“打布马”的压轴戏。 英歌舞歌颂的是扶正压邪、团结战斗和勇敢拼搏的英雄气概,是潮汕人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英歌舞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它受《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乔装攻打大名府抢救卢俊义的戏曲影响,始自明代中期。然而,英歌舞面临传承难题,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传承人老化等因素;它的传承创新既离不开民间民俗活动的兴旺,也离不开经济社会进步的加持。作为岭南文化的符号代表,英歌舞“出海”再“出圈”,多次在中国国内外进行表演,并在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英歌的源流众说纷纭,有几种说法,有水浒说、傩起源说、从山东经莆田再入潮说、外江戏说、练武说、综合说。大部分研究者倾向于认为,英歌舞并无单一起源,这些来由都可能是其在漫长历史中变化发展的一部分。已经成为民间和学界主流共识的是,当代英歌舞与《水浒传》故事紧密相关 。 水浒说:英歌舞源于水浒戏曲,多是来自坊间艺人的口述记忆。相传汉戏南下潮汕普宁,出演《攻打大名府》的剧目内容,深得潮汕地区百姓的喜爱,当地便开始学习这种戏曲舞蹈,意为崇拜英雄的赞歌,英歌舞名称也由此而来。其次,英歌舞的造型与戏曲的扮相相似,演出前所祭拜的神灵亦是田都元帅 。 傩文化说:古时傩舞是一种驱鬼逐疫的民间祭祀舞蹈。英歌舞从傩舞变化而来,其存在大量的傩舞元素。脸谱设计上,其装扮大多与傩舞的鬼神面具相似尤其后棚伯公、伯母的扮相与傩舞中傩公、傩母的扮相最为相似。表演形式上,二者绕境表演时发出的吼叫声亦是古代傩舞形态的遗存。道具演绎上,领舞者手执的道具“手蛇”脱胎于古时傩舞仪礼祭祀者的茅苇长鞭,有鸣鞭驱鬼的功用 练武说:英歌舞的人物扮相大部分是梁山好汉,代表着农民起义军的英雄形象。明末清初,战争频仍,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反清复明情绪居高不下,抗争激烈。清政府遭受农民起义军反抗的挫败,下令禁止民间习武。于是农民为了能避人耳目,闭门练武,把英歌舞这种带有武术性质的民间舞蹈发挥至极致 英歌的出现,可追溯至明代中期那时民间歌舞已很活跃,用来祀神、娱神,人民亦用以自娱。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潮州知府吴硕勋的《潮州府志》卷十二“风俗”载:“农者春时数十辈,插秧田中,命人捶鼓,每鼓一巡,群歌竟作,连日不绝,名曰秧歌 。清嘉庆道光年间(1805-1825),地方盛行与《水浒》有关的戏剧,如《攻打大名府》这样的剧目,再从英歌队现所装扮的服饰及脸谱多接近戏剧,均可明显地看出是受戏剧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英歌舞的队伍逐渐壮大,几乎在普宁、潮阳等各个镇、乡、村都有自己的英歌舞队,队伍最多时期达到150多支队伍。1956年,漳州市搬运公司工会根据广东传入漳州地区的英歌舞, 整理加工并搬上舞台。20世纪60年代,由于历史的原因,英歌舞在潮汕地区被中断了活动。1967年,香港元朗区潮州同乡会成立,组成英歌舞队。20世纪70年代,香港元朗潮侨英歌队发展的高峰期,曾经拥有超过100名成员。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英歌舞恢复表演。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英歌队曾因人数不足而无法参加天后诞会景巡游,其后元朗区潮州同乡会取消英歌队籍贯及性别的限制,以招揽足够的队员演出。 英歌舞流行于中国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文里,汕头市潮阳区,普宁市,汕尾市陆丰市三甲地区(甲子镇,甲东镇,甲西镇),福建省漳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泰国等华人聚集地也流行。 人物故事英歌舞叙述的故事相对固定,表演主要取材于《水浒传》第六十四回,梁山好汉化妆卖艺大闹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桥段。女子英歌舞则取材自穆桂英挂帅或者花木兰从军的故事。脸谱妆容 一般脸谱化妆都是自己化,除了一些较为复杂的脸谱由化妆师帮忙,或演员间相互帮忙。化妆时要先净面然后用二寸宽的黑布带将头发向后勒紧(即“勒头”,潮语称为“头巾”),这样能让肌肉展平。武将的化妆是直接画在脸上(行内称为“勾脸”),而文将则要先用手蘸色在脸上揉均匀,接着才开始画眉、画眼窝、鼻窝、嘴角、脸膛,最后才画脸纹。上色也有一定的顺序,先黑色,再用白色,最后是其他颜色。因英歌演员是扮演梁山好汉,为表现草莽英雄的形象,有胡须的多用满髯,而特定人物又有特定胡须,如鲁智深用“虬髯”。有的演员有时还会袒露上身,直接画花纹在身上。至于里面的女性角色,都是由男子扮演的。 音乐乐器:英歌舞的音乐只有节奏,没有旋律。而不同类型的英歌舞对应不同的锣鼓节奏。乐器大鼓,直径约60厘米左右,木框牛皮鼓。司大鼓的扮演者一般为宋江或林冲。中鼓,直径约50厘米,其他与大鼓类同。鼓手一般将其绑在自己的身上。钦仔,铜制锣,潮属特有乐器。大锣,即苏锣,潮人又称为“肚脐锣”。钹,亦称“小镲”。云锣,即月锣。铙钹,亦称“水镲”。螺号,海螺号。牛角号,声音洪亮。英歌舞按节奏板式划分,英歌舞可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 动作套路:英歌舞动作的基础是“要槌花”和“击槌”。舞时每人各执两根被称为“槌”的圆形短木棒,双脚成骑马蹲裆步,提腿向横跃动,双手随锣鼓节奏上下左右对击木棒,头和身体随之自然晃动。“耍槌花”是指手握英歌槌中间部分,用手腕以八字绕动,同时中指、无名指、小指挑槌,使槌花形成立圆,通常转动一圈或者连续转动为主,此外还有“双手耍槌花”的动作。“击槌”又细分好多种,包括竖击槌、斜击槌、双抛击槌、削击槌、镖槌、插槌、抱槌、背槌等等,动作较为繁复。以上动作,均要求速度快、变化多样、出槌有力量。熟练地掌握“耍槌花”和“击槌”是做好所有动作的基础英歌动作的构成。此外,英歌舞传统的舞蹈动作和艺术图形一般还有“拜年”“洗街”“布田”“麦穗花”“田螺圈”“揽槌”“眼镜框”等。<br> 除了要槌花、击槌,还包括阵法、步法、身法、手法、指法、眼法,而最重要的是步法,以此来带动其他法。英歌的腿脚步法多采用马步、弓步、单腿站立、蹲跪步等,民间有的将上述动作称为“大战马”“弓箭步”“金鸡独立”“坐莲步”等,步法要求稳健有力。 将英歌的一个个动作,依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律进行组合就成了套路,套路一旦形成,就会相对稳定地固定下来。每一个英歌队都能编排出两三个或多个套路。经过表演实践,好的套路便成了该英歌队的传统套路,代代相传。英歌队的队形图案的形成以及变化,是按一定的规律移动调度来进行的,多采用直线、斜线弧线运动,并且是对称的,即两队或相向或交替或反向或并排运动。这些队形图案和移动调度,各呈现不同的情绪氛围和情感指向,同时又具有不同的美感 。 英歌舞完整的表演程式,一般分为前棚、中棚、后棚三部分。前棚为男子群体舞蹈,中棚由小演唱、小戏或戏曲片段表演等组成,后棚为武术表演。中后棚的演出程式比较繁杂,为了便于演出,英歌舞则大多去掉了演小戏、比武艺的中后棚,只保留了最能体现英歌舞特色的前棚部分。 英歌舞表演除了可以在广场、开阔地或固定场所进行外,还可以在街巷中穿行表演。 前棚,即英歌队伍整体组织中的前头部分,也是英歌队的主体部分,前棚部分为“唱英歌”,现称“英歌”,即舞棒及小鼓部分。表演道具为短棒和小鼓。表演者的装扮,是按梁山好汉的形象来打扮的。表演人数各队不一,有24人,有36人(俗称“三十六天罡”)72人(俗称“七十二地煞”),最多至108人,主要视本村青壮年男子多寡而定,一般为偶数(玩蛇者在外),执棒及持小鼓者各占一半,现在也有全部使用短棒的。 全体成员分作左右两队,领头的队员俗称“头槌”“二槌”,头槌为黑脸挂黑须的“李逵”或“秦明”,二槌为红脸挂红须的“关胜”或“杨志”,再往后是和尚打扮的“鲁智深”“武松”,男扮女装的“孙二娘”“扈三娘”。充当队伍前导的玩蛇人为“时迁”,锣鼓队中的司鼓装扮成“宋江”。其余队员也画脸谱,但并不明确是何人物。也有的英歌队员腰挂写有水浒人物名称的腰牌,背挂装饰性的各式兵器。英歌队员或每人双手各握一支短木槌,或一半人握槌、一半人执鼓,还有的地方整个队伍中2/3的人手握两节木棒,1/3的人手拿小鼓槌棒。表演时,英歌队成二路纵队前进,至场地宽阔处,即变换各种队形,并在构图中舞出许多不同的动作套式。 中棚部分是由小戏、杂要、武术等表演项目组成,传统节目有13个,内容多是民间趣闻轶事,有《洗佛》《牵猪歌》《徐大江拖车》《钓鱼》《双摇槽》《桃花过渡》等等。这些节目内容丰富,需众多技艺双全的艺人扮演,一般英歌队往往只能有所选择地表演其中的一部分。 后棚即英歌整体组织中的后头部队,这部分代表梁山泊起义军与民众汇合在一起,组成强大的后备力量。后棚表演人数也不同,由16人、24人或36人组成,没有严格的数量要求,只求偶数。每人手执各类刀、枪、剑、戟,形成声势浩大的武士队伍。队伍队员轮番上场,表演各式套路的武术,以显示该英歌队伍的武功实力,表现梁山泊义士个个是英雄好汉。其中,有拳术单打、双打、混合打,也有各种器械的单打、对打、混合打,;拳攻腿踢,棍击枪刺,刀光剑影,真枪实打,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最后的压轴戏,俗称“打布马”,是由一身穿清朝服,头戴红缨帽,挂上鼻须,手执双铜,腰间装着一头布马像骑马姿态的“老爹”与一和尚装扮、手持长棍者进行对打。后来有的还加进若干武术人员做徒手,马、剑、棍等单打、对打的武术表演。最后以“老爹被打败狼狈而逃来结束英歌舞的整个活动过程。 普宁英歌<br>普宁英歌是一种壮美阳刚的汉族男性群体舞蹈,主要表现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豪情斗志和英雄气概。表演者勾画风格独特的脸谱,按梁山泊英雄形象造型,着武士服,紧身短打,手执特制双短棒叩击起舞,并配以锣鼓、螺号节奏。表演时队列图形变化丰富,有双龙出海、猛虎下山、麦穗花、田螺圈等样式;动作套式亦五花八门,有布田、洗街、旋槌、槌花等形态各异的舞姿动态,形成特有的动律,场面恢宏,气势磅礴。动作和图形都是由练兵和攻城阵法演变而成的,变化多端。<br> 潮阳英歌<br>潮阳英歌以豪放、遒劲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汉族男子汉典型舞蹈”。在潮汕普遍的民俗祭祀、喜庆节目的群众性观赏活动中,潮阳英歌以其驱邪除恶、祈福迎祥的独特功能而得到格外青睐。潮阳英歌把南派武术、潮剧、潮汕民间舞蹈、潮州音乐等地方艺术门类有机地融为一体,使这一群体广场舞蹈显得丰姿多彩,美不胜收。潮阳英歌舞在实践中流传、转化,形成了不同的英歌风格。若按舞蹈节奏的板式划分,大致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种。<br> 甲子英歌<br>甲子英歌是英歌舞在汕尾陆丰流传的一支,多用于广场、游行表演,乡土气息浓厚,气势磅礴,武姿英俊,动作有力,步伐沉稳,被誉为“武当一叶”。甲子英歌完整队列有107个好汉,比梁山108条好汉要少1人,分前部和后部前有手舞神蛇的“时迁”开道进行表演。舞台队列分6队,分前24人(即八卦24纯阴),后12人(即八卦12纯阳),由“李”“杨志”等36条好汉领队。他们画不同的脸谱,头戴雉尾双龙武生冠,身着白襟环花束袖黑衫,腰束腰牌兵器,脚踏侧佩铃草鞋,手执双棍或单小棍和小铃鼓,随着“咚咚咚,隆咚咚”的锣鼓节奏,迈着传统武当太极蜈蚣步子,步调一致,齐声共舞。<br> 神泉英歌<br>神泉英歌是潮汕英歌在惠来传承的一支,形成于清朝中期。其风格威猛、雄浑、粗犷、豪迈,表演场面恢宏、气势磅礴,体现了中华民族果敢坚强、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可贵品格和精神风貌。神泉英歌表演队伍一般为偶数,可为24人、36人、72人,最多达108人。全体队员分左右两队,领头的队员俗称“头槌”“二槌”,头槌为黑脸挂黑须的“李逵”或“秦明”,二槌为红脸挂红须的“关胜”或“杨志”,再往后是“鲁智深”“武松以及男子装扮的“孙二娘”“扈三娘”。手舞布蛇的“时迁”充当队伍前导,锣鼓队中的司鼓扮成“宋江”。表演者按梁山泊英雄形象造型,勾画风格独特的脸谱,着武士服,紧身短打,腰挂各好汉姓名腰牌。每人双手各握一支短木槌,或一半人握槌,一半人左手执鼓。<br> 潮安文里英歌<br>潮安文里英歌主要流传于潮州市的潮安、饶平等地。潮安文里英歌舞的主要道具称为“英歌槌”,长度一般为1.2尺到2.0尺。英歌舞主要是搬演《水浒传》故事,借梁山泊好汉的英雄故事来表演歌舞的,表演人数最多不超过108人。潮安文里英歌的内容,与潮汕其他地区的英歌大致相同,主要是表现梁山好汉化妆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其主要情节有下山打探、急水渡泊、化妆卖艺、乘机闯府、救卢出府、英雄会师、凯旋归山、欢庆团圆等。在明快的音乐节奏中,舞蹈演员边舞边吼,虎虎生威,且在舞动过程中不断地变换着队型,组合成“天罡图”“满天星”“双金钱”“众星捧月”“打中街”“双龙吐瑞”等阵形;潮安文里英歌的动作主要有洗街、藏剑、单、双镖枪、背槌、过跨、勾脚等。舞者们手持英歌槌交错翻转叩击,其动作豪放、阳刚威武,配合着震天的鼓声、英歌槌猛击的声音,用刚劲、雄辉的脚步,踏出一个波澜壮阔的世界,展示出不可抑制、直冲九霄的力量与豪情。<br> 漳州英歌漳州英歌源于广东省普宁县。广东潮汕地区与漳州市是近邻,语言相通,民间夙有往来,抗日战争期间,潮汕事局紧张,不少潮汕百姓移居闽南各地。英歌舞艺人李记河、李明等就是于1942年由普宁县迁移到漳州来定居的。他们带来了家乡的风俗习惯,也将英歌舞带到了漳州,在生根发芽成长的过程中与当地的民间艺术不断交流,兼容并蓄,慢慢地融进了当地的民间艺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香港英歌香港英歌是潮州群族的集体巡游表演,亦是用来庆祝神诞或节庆的传统舞蹈。英歌起源自广东潮汕地区,尤其流行于潮阳和普宁一带。传统上,英歌表演可分为前、后两棚(部分甚至有中棚),前棚表演舞蹈,后棚则负责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