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十年了,</b></h3><h3><b>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b></h3><h3><b><br></b></h3><h3><b>不知不觉,我从花甲之年走到了古稀之年,</b></h3><h3><b>今年的八月是我整整的七十周岁。</b></h3><h3><b>没有庆典,没有蛋糕,</b></h3><div><b>因为我不需要这样的形式,现在——</b></div><h3><b>只是想为自己的六十到七十作个回顾,</b></h3><div><b>十年,人生有几个十年?……</b></div><div><b><br></b></div><div><b>每个人每个十年都值得珍藏,</b></div><div><b>值得回味,值得心灵的分享。</b></div><div><b>我想和我的亲人,我的朋友分享</b></div><div><b>我的</b><b>2007——2017 我的十年。</b></div><div><b>现在借用美篇和大家聊聊吧。</b></div><div><b><br></b></div><div><b>(我的自拍相,喜滋滋地穿上了老战友朱广平送我的生日新衣服。)</b></div> <h3><b>1997年至2007年,<br></b><b>这是我职业生涯的最后十年,<br></b><b>那是另一个值得我珍藏的十年。<br></b><b>我不会忘记我在好友<br></b><b>冯苏梅的帮助下,<br></b><b>又重新回到了学校,<br></b><b>又重新走上了讲台。<br></b><b>2007年的六月,<br></b><b>送走了我的最后一届学生。<br></b><b>终于告别了我挚爱的工作,<br></b><b>再见了,南工院,<br></b><b>再见了,我的学生。<br></b><b>从那时起我完全回归了家庭,<br></b><b>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人,<br></b><b>开始了人生新的一</b>页<b>,<br></b><b>也是我人生路上的新里程。</b></h3><div><b><br></b></div> <h1>动迁,让我们离开了淮海中路的兴业里。</h1> <h3>离开居住近六十年的兴业里12号,和母亲在后门口的合影。</h3> <h1>这十年里,我从南京的家,</h1><h1>开始逐步向南移,叶落归根,</h1><h1>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土——上海。</h1><h1>2006年的动迁,</h1><h1>让我离开了热闹繁华的淮海路,</h1><h1>离开了那个熟悉的弄堂,</h1><h1>那个曾经拥有多少难忘故事的</h1><h1>后厢房。</h1><h1><br></h1><h1>动迁安置在浦东三林</h1><h1>上海最具活力,</h1><h1>正在开发的一片热土上。</h1><h1>说心里话,</h1><h1>还是真的要感谢父母,</h1><h1>感谢政府的好政策,</h1><h1>让我们一家</h1><h1>我的母亲还有兄弟姐妹在上海都有了宽敞的住房,</h1><h1>我和儿子分到一套70平米两居室。</h1><h1>在浦东东明街道的杉林新月,</h1><h1>小区环境整洁,绿树成荫,</h1><h1>这里就成了我的新家园。</h1><h1><br></h1> <h1>在跨入2007年新年后,大学毕业在上海工作三年多的儿子,到了谈婚成家的年龄。</h1><h1>儿子和媳妇是怎么认识的,我不清楚。反正是有一天,儿子跟我说,他有女朋友了,是同一个单位的,人不错,今天要到我家来,你看的合适,就包个红包给我女朋友。我心想,只要你觉得合适么,我老妈还能有什么意见呀,心里在嘀咕,别以为自己有多了不起,</h1><h1>有女孩能看上你这个臭小子就不错啦……。</h1><h1>就这样,儿子在第二年的春天,</h1><h1>与儿媳在上海浦东的一家饭店举行了婚礼,我也从此升格成了老婆婆。</h1><h1>那天,到场祝贺的亲人中,</h1><h1 style="text-align: left;">有二个儿子的祖辈,那就是我的母亲和我的老婆婆,在南京我家是三代同堂,儿子一直和我们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对我儿子的影响很大,奶奶当然最钟爱这个大孙子,结婚时,我老婆婆不顾年近九十的高龄,不顾身体不适,坚持要和我们</h1><h1 style="text-align: left;">一起从南京到上海,为她的孙子祝贺新婚之喜。</h1><div><br></div> <h1>2008年儿子的婚礼上,我们两口子和儿子媳妇的合影。</h1> <h1>儿子儿媳和他们外婆(我母亲)的合影</h1><h1><br></h1> <h1>儿子儿媳和他们奶奶的合影</h1> <h1>进入2011年三月,我的小孙子同同出生了,我也当然升格成了奶奶。</h1><h1><br></h1><h1>新生命的到来给家人,当然也包括我,带来了喜悦,同样也带来了別样的忙碌和辛劳,那时的我已经六十多了。尽管孩子是由他的父母和其他长辈在共同养育操劳,但在婴儿期,以及在上幼儿园之前,我的责任和付出真是可想而知。</h1><h1>曾经有兵团老战友问我:现在在家干什么?我说带孙子呀。感觉怎么样,辛苦吗?我脱口而出:啊呀!真的比当年我们在黑土地上的劳作还要艰辛喔。</h1><h1>细想,也是的呀,那时我们还年轻,有着用不完的劲,再苦再累,睡个美觉,也都挺过来了。嘿,现在真的是老了,岁月不饶人呀。</h1><div><br></div><h1>记得我家小孙子三岁前的三次肠套,真的让我们惊出冷汗。我们连夜抱着孩子去医院就诊,灌肠。当小孙子被推进手术室,医生要求,手术室只能留一个大人时,我们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孩子,睡在手术床上,哭闹着喊着,奶奶保护我,奶奶保护我,听着孩子稚嫩的哭泣声,我的心都要碎了。</h1><h1>回家后,我整夜的抱着他,哄着他,那种揪心,让我刻骨铭心。</h1><h1>还有孩子体质弱,经常的感冒咳嗽,有几次,我听着孩子一阵接一阵咳嗽,让我感觉特别的紧张,又特别的无奈,有时忍不住会傻想,如果能代替,宁可我来生这个</h1><h1>病。</h1><h1>就这样在期待中,在艰辛中,在岁月的流逝中,孩子一天天的长大了。</h1><h1>不知不觉同同今年已经七岁了,</h1><h1>六月,他从家门口的小龙鱼幼儿园毕业了</h1><h1>现在已经走进了小学的</h1><h1>课堂。</h1><h1>看着背着书包上学校的小孙子,</h1><h1><br></h1><h1>当然是欣慰和满心的喜欢,成长的路还很长很长,让我们默默地祝福他健康快乐的成长。祝愿</h1><h1><br></h1><h1><br></h1> <h1>长大了,三年前的九月,同同进了家门口的小龙鱼幼儿园。从此我开始放手,让孩子在集体的环境里成长。</h1> <h1>又长大了。这是小孙子今年九月上小学的第一天。在学校门口,爸爸给他照张相留个念。</h1> <h3>精神抖擞,笑容满面,真的好可爱。</h3> <h3>好好学习吧。做个爱学习的好孩子,这个很重要!</h3> <h3>好好劳动,做个爱劳动,守纪律的好孩子。这个更重要。</h3> <h1>同同从出生到现在一直以浦东为生活中心,今年的八月底转移到了浦西的普陀区。</h1><h1>现在协助他父母,接送孩子,吃晚饭的任务,由他的外公外婆接替了我们。</h1> <h1>三年来,我感谢小龙鱼幼儿园的顾老师,孙老师,还有曹阿姨的充满爱心的教养,陪伴和温馨的呵护,同同从一个爱哭鼻子的小儿童,逐渐的成长起来了。<br>和幼儿园小朋友告别,真的很舍不得。在毕业典礼上,他们大二班小朋友表演的少年强则中国强,真的很棒!</h1> <h1>这样的“毕业证书”,太夸张了吧。<br>真的是今非昔比,想起来,文革期间我们高中毕业时学校都没发毕业证书。</h1> <h3>在幼儿园和同一小组的小伙伴合影留念。</h3> <h3>暑假期间,爸爸(我儿子)带同同去黄山,那是他们的老家。在那些天里,同同和那里的弟弟游玩天平湖,还登上了黄山的光明顶。</h3> <h3>在家里穿上“蜘蛛侠”的衣服感觉特别的好。</h3> <h1>先把我这几天完成的美篇发给朋友看看吧。这是第一部分,下面还会继续的。(未完)</h1><h1>谢谢朋友们的鼓励,由你的鼓励,我可以做的更好。</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