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年人眼里的年</p><p class="ql-block">年,就要过完了,不觉有一种解脱的感觉。</p><p class="ql-block">这种解脱,也许不止自己。读老舍的《过年》,老舍先生怀念的也是小时的年味,鞭炮、新衣服、美食、年俗等充满诱惑和期盼,而中年的他也有了“过年,在感觉中已经有些遥远,甚至没有太多的期盼!”</p><p class="ql-block">就以老舍先生的《过年》美好回忆为线,看看现在孩子们的年吧。</p><p class="ql-block">美食,已缺少了了对孩子们的诱惑。现在孩子们再也不会围着灶台或厨房转等待美食了,他知道该吃的平时都吃过了,你也许不会做出什么新花样。或躲在一边,或在刷手机,吃饭反而等呼唤了,胡乱吃上两口饱了,或曰减肥,绝不会出现狼吞虎咽的样子。多年以后估计也不会回忆春节的美食了。</p><p class="ql-block">年夜饭,成了中年人最难做的一件事。家庭人口少成了制约年夜饭的热情的最大因素。3—4口之家是常态,再也没有多口之家的快乐,做多了更是浪费!网络盛行,但能晒年夜饭的反而少了!晒了,也显得寒酸。</p><p class="ql-block">对联,60、70年代的中年人贴的也是少数了吧。能写春联的少了,印刷品总感觉缺少了年味,撵着孩子贴春联几次也催不动,也分不清上、下联,别说对春联文化的欣赏和传承了。</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孩子对新衣服更不敢兴趣了。从小就没穿破一件衣服,该买就买,从不等到春节了。</p><p class="ql-block">孩童对鞭炮也失去了兴趣,这曾是对孩童过年多大的诱惑和快乐啊。一是市区多年已禁放鞭炮,二是怕孩童独立燃放鞭炮出现危险,久而久之燃放鞭炮就于孩童绝缘了。倒是中年人,尤其老年人觉得不放鞭炮一点年味都没有了。只有自己,每年借祭祖的机会,回到老家的祖坟前,尽情一下了。</p><p class="ql-block">过年的风俗,拜年、串亲戚等,孩童也是靠大人的督促才能勉强完成的。久居外地,孩童与老家的亲人也慢慢生疏了,走动也越来越少。网上看到老人给孩童的压岁钱越来越多,倒不感觉是一件好事。磕头分出老小,别丢掉了磕头的本意,丢掉了孝道。</p><p class="ql-block">申请非遗,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发展。可从没看到一个方兴未艾的项目需要申遗,是否非遗的项目都面临着消亡和将被遗忘的窘境?现在的孩童到中、老年之后还会对春节有美好的回忆吗?中国春节2024年申报非遗成功,是未仆先知的举动?还是省的亡羊补牢?</p><p class="ql-block">只有年近九秩的母亲,还在盼着过年,年前、年后都特别高兴和兴奋,因为她知道只有这时,她的子孙才能有空来到她的跟前,她也可问询一下大家庭的一些情况。走亲访友是相互的,凡到母亲跟前的,年前、年后我也必须回访一次,母亲会督促,多年也已成习惯,虽有点辛苦但完成后心里更觉踏实。</p><p class="ql-block">中年人的年,上有老,下有小,就这样过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