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i><font color="#167efb">保罗克利作品</font></i></h5>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 data-filtered="filtered"></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 data-filtered="filtered"></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救生圈文化</b></h1><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艺术会停止在150年前这个节点上,不再产生塞尚梵高?从今天回溯150年,这个数字绝非偶然,就是工业革命急速加速的节点。那是一个科学大神降落凡间的时代,看看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就是最好的映证,人们亘古未有地迷信科学能解释和解决一切,甚至认为手工时代立即会彻底终结,石破天惊的蒸汽机之后,比如摄影术发明,精密印刷术发明,在计算机语言萌芽的同时,1922年BBC首次实现无线电广播,继而旅行商业航线开通,电影电视技术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史上的科技冲击波紧锣密鼓一波接一波,绝不不小于今天的人工智能出现。因此无法统计,数千年的人类视觉艺术领域,有多少绘画天才快乐地缴械投降叛逃了。就像我们今天一个猛子扎进数字神话的漩涡一样,想都不想因果。</p><p class="ql-block"> 洗衣机的自动识别厚薄衣物,自动识别棉麻丝质,自动调节水温时长,照相机自动识别天气好坏,在逻辑上说,就是最早的人工智能雏形。以至于今天太多的科盲,把人工智能和自动化视为一件事,其实没错,只是高级程度的差别。</p><p class="ql-block"> 所以从最本质严格意义上,所谓人工智能即程序,并不是哪一天爆发从太空掉到地面,从图灵机开始,至少已经孵化了90年近一个世纪。如果算上1822年巴贝奇的纯机械差分机模型,首次提出0和1运算概念,编程运算要再往前推100多年。</p><p class="ql-block"> 人鱼之争,最短也得追溯回150年前爆发的现代主义运动,意义被低估,绝大多数人以为是艺术圈的事情,其实不是。</p><p class="ql-block"> 现代主义艺术运动是与工业革命同步的二次思想启蒙,这个启蒙从艺术发端,实际影响了政治,哲学,科技,社会学等方方面面的方法论,我们都低估了杜尚的小便池自行车轮子,开得不仅仅是国际玩笑,也是世纪玩笑甚至是未来玩笑。我们今天使用的工业产品长相,几乎都可以算作包豪斯的世代孙子。</p><p class="ql-block"> 现代主义运动与工业技术革命一样,是人类文明必然。任何文明的进步都不可能是单纯的正数,假设理性标准是数轴上的0,那么文明进程始终是以正负数的波动在变化,即便正数以几何级数增长,负向量的波动也从来没有消失过,叫做探索与纠错。这是人类的本质所致,这个本质,可能暂时称为人类的感性。</p><p class="ql-block"> 也正是人类的感性在保护我们,不会进化成为纯理性的机器。尽管时时刻刻总有人下意识地抛弃人类的感性,忘记了人类所有的幸福其实都是感性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利好,把人类给养娇了,快活之上还要快活,感性的贪婪始终在产生文明进程的负数,比如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动脑子了,因为享受越来越多,劳动量越来越高效省力,从前很多需要动脑子的获取,现在都能消费科技来直接满足精神上的感性要求。自然懒得再创造,当懒到天赋的才能都怕“动一动”,首先在文学艺术这个人类精神风向标上就会显示出负数向量。经典作品少了,难出了,大师越来越少。有多少孩子从图书馆里“移民”进网吧,这些孩子里又有多少本来有天赋,永远不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寓言比喻。</p><p class="ql-block"> 人工智能本质是什么,拿个最简单的中国成语比喻就是集思广益。集合人类文明史所有的积累结晶来办事。其实自有人类以来一直是在这样做,现在只不过是通过更快捷的算法和大数据库采集支撑等等高技术手段更高效地做。简单说人工智能是集合全人类的智慧(过去没有这个速度和规模)做一件事。或者锦上添花做得更好。必须承认,在资本产业社会,作为工具化的人工智能,“集思广益,采众所长,锦上添花”结果确实更加高效完美。所以概念很明确,人工智能的边界跑不出人类自身能认知的逻辑边界。比如你用AI画一幅长须鲸飞在月球上,它一定会附加说明并不符合事实逻辑。因为人工智能做不出人类感知之外的事物和逻辑存在。只能加速,延伸,放大,人类的感知逻辑。</p><p class="ql-block"> 这里暂不讨论科技科研商业工业生产等行行业业作为工具性质的AI,我们只讨论思想和艺术创造领域的人工智能孰是孰非。</p><p class="ql-block"> 自然人和人工智能最重要也是最本质的区别是,个性。个性是自然生物人独有,任何人工的机器或程序不可能复制。思想是什么,思想是个体独一,不可能有第二份,也是绝对意义的“私有”,离开“这个自然人”就不可能产生和存在,这个自然人死了,他的思想就中断,不可能再继续延续发生。即便机器把这个人的想法收进数据库,那就是著作,两千年前就在做,但是再不可能多生出一个字。思想的价值也正在于此,不可重复不可复制不可模拟。</p><p class="ql-block"> 人们在欢呼AI写作(以及AI绘画)大神降临之时,忘记了一个根本常识:文字和文学具备两种基本属性:一种是应用文字(公告,公文,报告,报表,日志等)另一种更重要的属性是个人表达思想和感情(文学,小说,诗歌,散文,书信,日记,回忆录,情书,悼文等),而第二种属性离开了具体的个体的人,人类就不存在文学。人类文字的唯一质量标准是表达独创的思想,而完全不是堆砌词汇典故的所谓文笔文采。机器一万年也再写不出大白话的鲁迅萨特尼采卡夫卡。机器替你写的情书代表你的爱吗,是你要说的话吗?机器能知道你女朋友的小怪癖吗,能知道她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最需要你吗?AI会知道你男朋友哪个部位容易受凉不能吃什么吗?机器能替你回忆出你外婆做的你最喜欢吃的是什么吗?机器能替你内心自我责备吗?能替你反思你最隐秘的忏悔吗?逻辑上说随便科技如何发展,就算能阅读你的大脑,也不可能有任何机器(或程序)替代个体人的思想(除非用医学手段等外因强制剥夺人的生理思维能力,那叫植物人)这是最基本的生命逻辑常识。这个鸿沟是自然法则,硬要打破这个自然法则即人类灭绝。</p><p class="ql-block"> 不加分辨地欢呼雀跃拥抱人工智能(仅指写作创作和艺术创作领域),比吸毒还可怕,因为吸毒是通过生化方式生理入侵神经系统,而AI是灵魂入侵。人类如果不加区别和边界拥抱AI,等于不用通过手术主动乖乖地把思想和创造功能“缴械”给机器代劳,自我抛弃意识形态和人格,变成名副其实的“走肉”。</p><p class="ql-block"> 谁要是还在惊叹欢呼膜拜AI的所谓文采和文笔,那么请您向您自己报警,自检1:是不是已经被AI的捷径诱拐。2:是不是自己本来的语文水平就在AI之下而自己从来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在人类能力达不到理想结果的领域,人工智能能帮助人类达到更完美的结果,这是人工智能的价值。假设(仅仅是假设)人工智能如果运用不当有害,害在哪里?科技工具都具备双刃剑特性,这个双刃不是指刀,是指人,地球人永远分好人坏人,如果全是好人,刀就只能有菜刀的作用。任何科技要看好人使用还是坏人使用,骗子使用还是傻子使用,结果不一样。举例:一个本来就怕提笔写文章的人,语文写作基础比起码应有的还差(这个比例实际很大),正好人工智能能代笔了,求之不得,结果就是这个人干脆放弃了文字能力的学习提高,反正人工智能写得比我好,这个人把人工智能写作画画看作洗衣机替代搓衣板了,在他看是当然不二的选择。这个例子我想说什么,是好事还是坏事,请思考。</p><p class="ql-block"> 智商退化,是个很可怕的提法。所谓智商,大呼隆是不准确的,陈景润不会做家务不能说他低智商,所以人的智商是有长短的,就是所谓特长。综合智商是各类智商的总和,假设把智商按类别组成分解,比如分为“文商”(语文写作水平),这个“文商”欠缺的比例在社会现实里比例最大,所以欢呼AI文采的也最多。“美商”(审美,含对生活自然事物的美学审读认知);“艺商”(对艺术创造和作品品质高低的判读品位和好恶);“情商”(个性内理性和感性的比例,和对感性的重视程度);“科商”(对必备的现代科技常识的具备程度);“理商”(对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理性分析能力。);“创商”(个体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指数,质疑陈规的主动性。);等等等等,这几个指标合成了现代文明人的整体智商。某一项或几项不足或缺损,通常被称为“某盲”,如美盲,艺盲,理工盲,逻辑盲,广义的文盲等等。也有的人上述各项指标都很低,大多数都是“盲”,但特别精通于处世关系学和“人学”,精通于仕途。也是高智商,但是他很可能很喜欢AI绘画和AI写作,连真人绘画和数字绘画甚至真假照片都分不清,你还真不能简单说他低智商。</p><p class="ql-block"> 最简单的澄清问题的方法,往往是数学,我们做一个数学模型(这里同样也仅限于思想和文艺创造领域):假设正常人类智商平均为100,假设人工智能平均智商是50。低于50智商的自然人不会承认自己低于智商低于50,这是他50以下的智商水平所致,同样也正因为他只有低于50的智商,他会认为人工智能的智商高于100甚至有200-300。但是智商高于50-100区间的自然人,是看得出来人工智能智商只有50的,会感觉人工智能并没有自己智商高。所以欢呼赞美人工智能的人只能是智商50以下的人。那么在智商50以下的人群和50以上的人群对人工智能的看法当然不同,更无法讨论和争吵。社会多广阔,什么样的水平都存在,即便万众赞美也有可能都是智商50以下的在欢呼。至于您周围多少是50以上多少是50以下的,那就很难统计,但从推理上说,智商认知落差一定是有比例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遗憾的是欢呼声浪之下,这个事实落差竟无人在意,放眼舆情,人类智商和人工智能二元对立,人不分笨蛋天才都是一个固定“聪明值”,侃侃而谈之口气,好像人人自我感觉都是爱因斯坦马斯克。</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分析,想一想,对人工智能的方方面面,你敢简单地表态吗,不怕被嘲笑吗?恐怕首先搞清楚自己在哪一层,都是难题。</p><p class="ql-block"> 我们现在可以送给AI一个比喻作为新名词:救生圈文化。</p><p class="ql-block"> AI这就好比是个很舒服的救生圈,使得太多的不会游泳的人也可以跳进大海玩水而不会被淹死了。这个快活的发明进步太伟大了,所有人都不会淹死,简直是划时代,虽然淹不死并不代表你就是游泳冠军和冲浪冠军,但对于多数人,有的真以为自己套上救生圈就是画家作家了,他没想过这救生圈也是人类数千年文明的工业化学智慧结果,是人类集思广益的文明,并不是他自己的学习锻炼结果。大部分人满足于淹不死玩玩就够了,说来说去还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因为懂得淹不死也不会得分的人还是有的。</p><p class="ql-block"> 假装会游泳绝不等于真会游泳,您当然也可以求AI给你发明一个游泳机。愿意一直泡在海水里享受的,永远不想上岸的,也是一种选择。如果你一直不愿意上岸(我没说不许游泳,除非你敢说人类不需要再游泳),那只有两种结局:喂鱼,或者再重新退化成鱼,去和鲨鱼争食。</p><p class="ql-block"> 说人话,写人字,唱人歌,画人画,忠于职守当好纯粹的人。宇宙万物,只有人有著作权。父母赐予我独一无二的生命及灵魂,我没有权把灵魂送给鬼来殖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