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清爸爸妈妈的样子

水底远山

<p class="ql-block">记不清爸爸妈妈的样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学作品讲究场景和感情真实,即便是虚构,也要求场景符合事件规律,要求人物心理活动和感情表现符合矛盾发展——即故事可以虚构,但场景和感情必须真实。比如电视剧《国家孩子》第9集,两个孤儿兄妹坐在荒芜砂砾山峰上,一段对话非常打动人心,短短三四分钟催人泪下。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诸如移民题材《国家行动》、塞罕坝植树造林主题《最美的青春》等多有这样的片段。笔者翻出多年前《国家孩子》观看记录,再来欣赏一遍)</p><p class="ql-block">【镜头从高、远处向下、向近处推移,哥哥朝鲁和妹妹通嘎拉嘎坐在荒芜砂砾矮峰上,旁边有一匹黑色马】</p><p class="ql-block">“我额吉说过的,如果不上学识字,就回不了上海。”妹妹说。</p><p class="ql-block">哥哥短叹一声说:“上学识字也回不去了!”</p><p class="ql-block">“为什么?”</p><p class="ql-block">“我们回不去了!爸爸妈妈都不在了。”</p><p class="ql-block">“你不是说爸爸没有死吗?”</p><p class="ql-block">哥哥伸手揽着,拍着妹妹的肩膀说:“我一直不肯说,可不说又有什么用,爸爸是不在了。”哥妹俩哭泣流泪。</p><p class="ql-block">哥哥提高了声音:“我们这辈子都要留在这里了,所以我才不去上学了。</p><p class="ql-block">昨天晚上,我突然想不起爸爸妈妈的样子了。我害怕了!我使劲想,我使劲想,我想起来,只有乌兰阿姨和哈图大叔。我们自己的爸爸妈妈,我怎么都想不起来了!”</p><p class="ql-block">妹妹急切地说“我记得,一点儿都没忘,爸爸是个高个子,瘦瘦的,还有,他戴着一个黑框眼镜,眼镜腿断了,用胶布绑着。他身上,还老是有烟味,手指头黄黄的,烟味儿最重了。他喜欢摸我的头,摸完之后,我头发里就都是烟味了。你想起来了吗?!”</p><p class="ql-block">哥哥抱着妹妹的头,兄妹俩痛哭流涕。</p><p class="ql-block">“想起来了!”</p><p class="ql-block">“爸爸看起来很厉害,其实他特别听妈妈的话。如果我们惹他生气,我们就去找妈妈,爸爸就不会打我们了。”</p><p class="ql-block">“我现在,就想让我爸爸打我,使劲地打我,使劲地打我!”</p><p class="ql-block">妹妹说:“妈妈的样子我记不清,只记得她的照片。”</p><p class="ql-block">哥哥仰脸向着天空喊:“爸爸!妈妈!”</p><p class="ql-block">【镜头来回缓慢推拉几次。最后从两个孤儿上空推向远方。路边一个破毡包,常年拉马头琴的老者,花白胡子迎风飘荡,虽然盖住了琴弦,却遮挡不了凄凉的琴声。</p><p class="ql-block">孤儿兄妹骑着马走过去,他们望着老人。】</p><p class="ql-block">“妹妹,你从小就比我聪明,你一定要替我记住爸爸的样子,行吗?一定要记住!还有,你一定要学会写字啊,我以后带你回上海,你要学会写字才行!明白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0年,因为自然灾害的缘故,有三千名南方孤儿被送到内蒙古草原,被大爱无疆的蒙古族养父母收养。哥哥朝鲁、妹妹通嘎拉嘎,还有和他们兄妹年龄相仿的毕若水和阿腾花,各有不同的性格,有的豪爽,有的精明,有的温和,他们被不同的家庭收养后,有了不同的人生命运,五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他们有的变成富裕的商人,有的成为心系草原的政府官员,有的宅心仁厚行医救人,有的却经历了从铁饭碗到下岗再就业的坎坷,但是他们都在草原上扎下了根,无愧于养父母的养育,无愧于自己的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