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不出所料,美国29日晚发生撞机事件,绝大多数报纸没有在30日的版面上抢发新闻,把“风头”让给实时滚动的网络版,全力以赴利用29日晚上和30日白天采写深度报道,在31日的版面上争抢新闻的第二落点,2月1日的头版上仍然强势跟进后续报道,有的报纸头版2月2日仍在跟踪报道,一方面把旧闻做透,另一方面则力图彰显报纸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在人人上网看电脑看手机的时代,报纸还有多少生存空间?或者说,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老夫带着这个问题浏览这几天国外报纸对华盛顿波多马克河上空撞机事件的报道,看看彼岸同行的回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事发当晚,网络上第一时间报道铺天盖地,但在美国报纸中,我只看到一家小报——《纽约邮报》在30凌晨抢发新闻,各家权威大报都没有在版面上作出反应,这在从前是不可想象的。</p><p class="ql-block"> 然而虽迟登一天,31日的《华盛顿时报》却滞后发力,报道力度丝毫不减,通栏大照片和通栏大标题足以显示对这一新闻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就新闻的时效性来说,该报大标题不再聚焦撞机瞬间,而是拉开时间跨度:“2001年以来死亡最多的空难”,由此衬托这次空难的惨重。</p><p class="ql-block"> 就新闻的深度来说,大标题下三个小标题,有两个触及事故原因,都是记者采访相关人士的说法,而非正式的官方调查结论:“飞行员们说里根机场险情不断,迟早要出事”,“黑鹰直升机训练导致悲剧发生”。另外,头版的导读显示,关于这起空难的报道,内页还有三个版面,体现了大报的厚度和深度。</p><p class="ql-block"> 然而老夫觉得,这些内容与网络版相比并不占优,读者可以更早更多地从手机上获得此类信息。换句话说,以前认为纸质报纸虽然滞后但有深度,网络版虽然速度快但信息碎片化;而现在看来并非完全如此,网络也可以做到又快又有深度。</p> <p class="ql-block"> 31日《华盛顿邮报》的通栏大标题“灾难发生在拥挤的空域”,隐含着对事故客观原因的判断:里根机场过于繁忙;肩题中提到机场塔台人手不足,隐含着对事故人为原因的判断。</p><p class="ql-block"> 用提炼标题、排列文字的方式表达观点,是报纸的强项,也体现编辑的老练。</p> <p class="ql-block"> 2月1日的《华盛顿邮报》继续跟踪:“67个亡灵的最后几秒钟”,只是标题不再通栏。</p> <p class="ql-block"> 31日《华尔街日报》头版中部的标题同样点出这个问题:“华盛顿空域拥塞已告警多年”。导读显示,内页第4版和第5版是相关的拓展报道。</p> <p class="ql-block"> 31日《今日美国报》在头版头条的副题中也提到华盛顿的空域繁忙是个老问题。</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觉得这样的报道仍没有凸显报纸的优势,只不过适合报纸老读者的读报习惯而已。</p> <p class="ql-block"> 值得玩味的是31日《纽约时报》的编排。 </p><p class="ql-block"> 头版头条两行大标题:“空中相撞事故造成67人丧生,是美国过去二十多年最严重空难”。第一行标出新闻,第二行标出历史。这就与《华盛顿邮报》有所不同了。《纽约时报》之所以在滞后一天后还要标出新闻,是因为其“档案记录”理念决定的:一家权威的大报要承担记录历史的职责,为历史留下可资查询的档案。“空中相撞事故造成67人丧生”不仅是报道新闻,也是为历史记下一笔。</p><p class="ql-block"> 头版下部的标题:“特朗普借事故发难,指责多元化聘用”。啥意思?读完文字稿就明白了,他指控前任拜登政府和民主党在航空管理部门招聘员工时为推行多元化、包容性而降低标准。特朗普认为这是造成空难的部分原因。空难报道染上了政争色彩。但《纽约时报》也指出,特朗普说这些话时并没有引用任何证据。</p> <p class="ql-block"> 我还注意到,《纽约时报》的标题只有四栏,不像其他几家大报那样通栏,这说明该报对这起空难的报道分寸感很强。我特地查阅了2001年11月13日《纽约时报》报道空难的头版:2001年11月12日,一架美国客机在纽约坠毁,该报的头条标题也是四栏,而不是通栏。这说明该报的编排是有规矩的。二十多年之后,也许编辑已经换了几茬,但规矩保持一致。</p><p class="ql-block"> 通过版面编排的分寸感表达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和立场,是报纸的一个特征,也可以说是其强项。</p><p class="ql-block"> 下图左面是2001年11月13日头版,右面是2025年1月31日头版。两起空难都放在头条,都是四栏标题。</p> <p class="ql-block"> 图示也是平面媒体的有力武器。1月31日《纽约时报》设计制作的这幅图示清晰地呈现了两架飞机相撞前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2月1日的《纽约时报》依然强势报道空难,依然强势彰显报纸的强项——在“寸土寸金”的头版不惜篇幅,用四幅图示呈现撞机之前两分钟的飞行轨迹。</p> <p class="ql-block"> 这组图示分解四个瞬间两架飞机的位置,并在文字说明中补充各个瞬间塔台与飞行员的对话,让读者能更直观地了解撞机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幅显示,在客机对准跑道准备着陆时,直升机突然有一个转弯,直冲客机而去,然后就与客机相撞。但图示没有用文字解释直升机的这一转弯,留下悬念,十分微妙。这是《纽约时报》这幅图示的过人之处。</p> <p class="ql-block"> 美国许多小城市的报纸并不像大报那样在头版铺天盖地报道这次空难,但堪萨斯州的《韦奇塔鹰报》不同,整个头版三篇稿件两张照片都是关于空难的,因为那架客机就是从这个小城起飞的,当地人们的关注度会更高。报纸也以这样的方式为自己的城市记录了历史。</p> <p class="ql-block"> 《波士顿环球报》虽然在头版头条报道空难新闻,但现场新闻照片不大;在头版下部另辟蹊径,把报道重点从现场移开,以特大篇幅的新闻照片强势报道波士顿花滑俱乐部两位教练和两位年轻运动员在空难中丧生,表示悲痛哀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新闻报》干脆舍弃现场新闻,在头版集中报道两位遇难者的故事。这两位在空难中丧生的俄罗斯花滑世界冠军曾经在康涅狄格担任教练,报纸找出他们1995年在名古屋赛场上的资料照片作为头版主图,很煽情。</p><p class="ql-block"> 在1月31日和2月1日,不少美国报纸选用遇难华滑运动员、教练员的故事和照片作为头版的看点。</p> <p class="ql-block"> 新闻照片的运用也是报纸的一个传统强项,可以表达不便用文字表达或难以表达的意思。密歇根州《时代先驱报》采用路透社的这幅新闻照片,搜救现场的前景是飘扬的星条旗,虽然焦点是虚的,但读者很容易领会其中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 新泽西州的《南泽西时报》选用美联社照片,星条旗在画面上所占比重更大,暗示效果更明显。</p> <p class="ql-block"> 宾夕法尼亚州《旗帜报》选用另一张美联社现场新闻照片,前景中不仅有美国国旗,还有客机尾翼象征美国的红蓝色标识,把新闻主体——搜救现场挤压在底部,给读者一种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p><p class="ql-block"> 从上述几个版面看,后发制人的纸质报纸可以利用滞后的出版时间,深度挖掘多方调查,多角度捕捉第二落点;可以利用平面的版面空间,通过文字语言、画面语言和版面语言,不仅传递信息,还传递观点和情感;可以通过记录每一天的大事而成为历史档案。窃以为,这些都是报纸在试图扬长避短。但是不得不承认,在多媒体并存的今天,这些招数并非报纸的“独门秘笈”。</p><p class="ql-block"> 2025新年伊始,又传来世界大报继续裁员的消息。报纸式微已是大势所趋。但全世界仍然有那么多报纸、那么多报人在坚守,在探寻出路;还有一些报摊在卖报,还有一些读者在读报。</p><p class="ql-block"> 报纸何去何从,老夫一直在观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