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丹心 第四章 涉历险阻 41.星飞云散

蓝色的跳跃

<p class="ql-block"> 申培良</p> <p class="ql-block"> 41.星飞云散</p><p class="ql-block"> “困难时期,为减轻国家负担,动员在省工会幼儿园工作的妻子辞去工作,携带儿女回到数百公里之外的老家。”这是 父亲在《我和我的祖国——六十年不变的追求》一文中的又一段儿记叙:</p><p class="ql-block"> 他用短短四十几个字,概括了母亲带着八岁多的姐姐、六岁多的我和刚刚两岁的妹妹回到老家生活的全部。</p><p class="ql-block"> 我查阅许多资料,即使在网上也没有能够查到三年困难时期,山西压缩城市人口的数字。但在中国共产党 61、62 年的大事记中查到以下记载:</p><p class="ql-block"> 1961年4月9日 ,中共中央转发中央精简干部和安排劳动力五人小组《关于调整农村劳动力和精简下放职工问题的报告》,同意调整精简计划:从 9 月底到 1961 年底,将精简指标由原定的五百二十八万人调整到八百万人,其中不带工资回乡务农的四百万人,带工资下放农村的四百万人。</p><p class="ql-block"> 1962 年 2 月 14 日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一九六二年上半年继续减少城镇人口七百万人的决定》。</p><p class="ql-block"> 5月7日——1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讨论中央财经小组提出的《关于讨论一九六二年调整计划的报告》。会议</p><p class="ql-block">-253-</p><p class="ql-block">由刘少奇主持,周恩来、朱德、邓小平作了讲话。 (接下来其中一段儿)本年 1 月至 8 月,精简职工 850 万人,减少城镇人口 1000 万人。</p><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上苏维民同志写的《杨尚昆与三年困难时期精减城市人口和职工》,其中写到:</p><p class="ql-block"> 精减城市人口 2000 万,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杨尚昆一生中完成的最艰巨的任务之一。现在,根据他审阅过的那份材料,将杨尚昆主持中央精简小组工作情况简述如下。</p><p class="ql-block"> 杨尚昆又一次当了“听用”</p><p class="ql-block"> 杨尚昆说:“我多次讲过,我这个办公厅主任是个‘听用’。没有明确由谁管的或是谁也不愿管的,但又必须有人管的事情,都会落在我头上。</p><p class="ql-block"> 20 世纪 60 年代初,我国遭遇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要求精减城市人口2000 万,为此,成立中央精简小组,杨尚昆为组长。90 年代,杨尚昆撰写《回忆录》,多次谈到要系统地谈谈精减城市人口问题,但是,他当时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写好《回忆录》第一册(即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杨尚昆回忆录》),精减城市人口问题一直排不上日程。为了帮助他回忆,苏维民同志根据他平时的谈话,并收集了一些资料,整理出一份素材请他审阅。</p><p class="ql-block"> 动员安置 2000 万城市人口离开城市返回农村,实在是迫不得已的事。周总理说这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全国大搬迁。彭真说,即使最讲服从命令的军队,把一两千万军队从这个战线调到那个战线,也不容易。但是,这项任务居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杨尚昆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样的奇迹也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才能出现。当时我们告诉回乡的职工,一旦国家形势好转,将优先把他们请回来。但是,时</p><p class="ql-block">-254-</p><p class="ql-block">隔不久,一场‘文化大革命’搅乱了整个中国,国民经济陷入更大的困境。</p><p class="ql-block">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中的富余劳动力一部分重新进入城市,更多的人被吸引到乡镇企业,离土不离乡,问题就这样解决了。”</p><p class="ql-block"> 我虽然没有查到山西当时压缩的总人口数,但是查到 1961 年至1965 年,中央大力精简职工,减少城市人口,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停建缓建大批基本建设项目,缩短工业战线,实行必要的关、停、并、转,进一步从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加强和支援农业战线,加强农村基层的指导力量,5 年间全国精减城市职工 1887 万,压缩城镇人口 2600 万的重要信息。</p><p class="ql-block"> 另有一段 2016 年 天津模拟卷 历史部分 9.是这样表述的:</p><p class="ql-block"> 1961 年——1965 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 1887 万人,压缩城镇人口 2600 万人;到 1965 年全国城市数从 1961 年的 208 座减少至 171座,减少了 17.8%;城市化水平由 1960 年的 19.8%下降到 14. 6%(1964 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回落。中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是:大力调整国民经济。</p><p class="ql-block"> 毫无疑问,我们就是被超计划完成的 1887 万职工和 600 万城镇人口中的一员。这都是为了新中国。</p><p class="ql-block"> 双职工,不属于硬性对象,一对儿激情四射的年青人,为了新中国,为了国家渡过暂时的困难,毅然决然作出了改变自己,人生轨迹不可逆转的重大决定,乃至一家人星飞云散。不能不说是党的号召力和感召力,个人高度的觉悟和对未来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理想和伟大目标的一往情深,坚定不移的追求和向往。</p><p class="ql-block">-255-</p><p class="ql-block"> 这已是多年后,文化大革命中,父亲讲给我的话。</p><p class="ql-block"> 事过境迀,一切已经完全融入历史的长河中,正应了一江春水向东流……</p><p class="ql-block"> 一个 29 岁的青年妇女,带着三个阶梯式的孩子,姐姐不到九岁,我不到七岁,妹妹实际还是一个两岁的幼儿,回到漳河岸边的老家。由于那时道路和交通都很落后,极不方便,来往需要从太原到长治,当天回不去,第二天才能从长治到达黎城。我们四口在这边,父亲独自一人留在省城,彼此间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又有多少人去关心、关怀,那怕是关注。</p><p class="ql-block"> 春种秋收,砍柴挑水,起早贪黑,高强度劳作,小小年纪,也就 6 岁多的我,就已经开始下地干活,去收完玉米,砍倒玉茭杆的地里去打岔,荒郊野外去砍柴,林场附近去捡易燃的烧起火来嘭嘭叭叭响个不停的桐树叶,到沟壑和岸边借着坡度刨树墩。因为,这样不仅相对省力气,而且挖起来的土会顺势流下沟底。正是在这样的生存环境和条件下,我和母亲,姐姐,妹妹经历了一切艰难困苦,酸甜苦辣咸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62 年)及其之后的记载中,涉及全国 2000 万城市人口,1887 万城市职工的重大事情,只字未提。</p><p class="ql-block"> 想来心里真不是滋味……</p><p class="ql-block"> 好友留言:时代的一粒沙掉到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5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