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简介 小年是我国传统节日,也被称为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灶王节、谢灶和祭灶。但人们常说的小年并不是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过小年主要是汉族、满族和蒙古族等民族的传统习俗,在不同的地方,小年具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在南宋以前,北方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南方远离政治中心,所以,小年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保留了船家的传统,于是,小年被定在腊月二十五。还有,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还把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称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的小南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年是除夕。<br> 无论哪一天过小年,人们的愿望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它意味着过年的开端,大家都希望干干净净过个好年,从这一天起,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小年提醒人们,新年要有新气象,它表达了我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和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br> 小年又称小年下和小年节。这一天主要是送灶神上天言事,称送灶、辞灶、醉司命。灶神称东厨司命定福灶君,俗称灶君、灶王、灶王爷,主管人间饮食,是一家之主。民间供奉的灶神,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就是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一般贴在锅灶墙上。<br> 历史沿革 小年起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属于祭祀节日。夏朝时,灶王爷就已经成为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西周时期,各种礼仪制度逐渐规范化。周朝的五祀祭拜时间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和冬祭井。《礼记·月令》中也有“孟夏之月……其祀灶,祭先肺。”的记载,这个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所谓五祀为:祀灶、门、行、户和中雷五神。另一种说法是:门、井、户、灶和中雷,或者是:行、井、户、灶和中雷。 秦汉时期,我国就开始在小年祭祀灶神。关于小年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东汉《四民月令》的记载:“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当时灶神地位提高,已经成为降福消灾和保佑平安的一家之主,他的身份却由帝转化为平民,拉近了他与普通民众的距离。这时开始出现灶神向天帝报告民间情况的传说。《淮南子·万毕术》就记载说,灶神每月三十日要上天向天帝述说人的短处。《后汉书·阴识传》也记述道:“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祀后,暴至巨富。”此后,祭灶活动逐渐蔚然成风,灶神由每月晦日上天改为每年小年上天,这是由于人们不便于频繁祭灶的缘故。 魏晋南北朝时期,灶神有了姓名。据《荆楚岁时记》记载:“灶神姓苏,名吉利。”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也记载了祭灶活动:“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隋代杜台卿的《玉烛宝典》引《灶书》也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 唐代祭灶较为简单,罗隐在《送灶》中记载:“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李贤注引的《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 宋朝和辽金时代,祭灶活动较为隆重。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果酒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夜于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此外,还要供胶牙糖,也就是人们熟悉的灶糖或叫关东糖,专门用来黏住灶神得罪,以防他上天说坏话。小年各家把灶神送走后,在腊月三十除夕日还要接灶。 清代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腊月二十四。从雍正年间开始,由于帝王家要在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百姓上行下效,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自此,开始也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后来才逐渐改为官三民四船家五。 到了民国时期,民间习俗基本沿用族制,祭灶过小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为教育普及和城市化进程加速,老式土灶逐渐消失,所以,祭灶仪式逐渐没落,人们对灶君的信仰减弱。但是,过小年的传统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习俗。 祭灶活动 祭灶王是小年最重要的活动。由于我国人民自古基本以煮熟的稻米为主要食物,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所以,每家都有炉灶。由此便产生一个人人皆知的传说,就是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了一位监督员灶神,用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灶神初为女神,或是老妇,或是美女,说法很多。道教兴盛以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这就是灶君和灶君夫人画像的样子。<br> 祭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传言灶神是位俊朗的美男子,为了遵守严男女之防,所以,我国北方要由男丁祭拜灶神,有男不拜月,女不拜灶的习俗,如果实在不得已,女子祭拜时必须戴着斗笠遮掩面貌。<br> 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所以,小年这一天,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或者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br> 灶君神像平时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画两匹马和用稻草为扎的草马作为坐骑。祭灶前,要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和秣草等供品,供品的后三样就是为坐骑备料。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和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人们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变成了嘴甜,在玉帝面前只能说好事,不能讲坏话了。 由于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面目黢黑,已经陈旧了,所以,要把旧像揭下来,祭奠仪式后,要和草马一起烧掉,同时,要洒酒三杯,这就是烧轿马。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等到家家户户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了。新年后,各家要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br> 在灶王上天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会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br> 小年祭灶节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的饺子迎风面。祭灶这天民间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所以,每到腊月二十三,市场里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br> 现在看来,祭灶节实际上是我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出普通人对皇帝和基层官员的恐惧,还有贿赂基层官员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就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对此,《论语》中早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描述。<br> 小年风俗 扫尘土。过了腊月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在北京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扫尘主要是对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为的是除旧迎新,扫除不祥。各家各户都会认真彻底进行清扫,通常先把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要粉刷墙壁,擦洗玻璃,做到窗明几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 扫房之后,各店铺和居民家都会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剪窗花。在小年开始的所有过年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闹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贴春联。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和畜圈等处的春联也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理发洗浴。腊月二十三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和理发,把上一年的尘埃晦气除去,把新一年的好运带来,开启新年吉祥顺利的好兆头。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大人们还要帮不懂事的女孩子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赶乱婚。过了腊月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和聘闺女不用择日子,因此这期间婚嫁被称为赶乱婚。所以,从小年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也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吃灶糖。作为大年的伙伴,小年曾化身神龟为大禹敬献洛书,背上神秘的洛书图案被称为中国万经之首《易经》的起源。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的易经坤卦正是小年的体现。每年除夕过后,大年都会回到它的居住地北斗七星宫闭关积蓄吉祥能量,直到除夕夜。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的时候,大年都会派小年先到人间,看看都有哪些人需要吉祥能量的补充,为它通报情况。小年爱吃灶糖,于是人们为了小年和灶王爷能上天言好事,就形成了中国人过小年吃灶糖的民俗。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灶糖是一种麦芽糖,黏性很大,把它抽成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作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煮汤圆。南方很多家庭在过小年夜的时候会吃汤圆,象征甜甜蜜蜜和团团圆圆。汤圆种类繁多,在馅料上有甜有咸,甜口汤圆有芝麻、豆沙、黄桃、草莓、香橙等馅,咸味汤圆有鲜肉、玉米和萝卜等馅。 吃粘糕。山东鲁西地区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粘糕以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软糯,有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蒸面花。胶东沿海一带小年会蒸制大枣山祭祀灶神,还会制作团圆饼、寿桃和鱼儿果子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 吃甘蔗和荸荠。老福州要用甘蔗和荸荠祭灶,甘蔗被看做灶王爷登天的梯子,寓意节节高,荸荠取福州方言谐音,寓意好运从头到尾。 做米饼。广西等地有小年做米饼的习俗,以糯米粉为主料,花生、芝麻和白糖作配料,压成圆形后蒸煮,有团团圆圆的美意。 爆米花糖。江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人们用麦芽糖、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甜甜蜜蜜。 做杂拌儿。杂拌儿是由多种干鲜果品掺在一起拌和而成的食品。据说清代时,将一些干果用蜜汁加工,成为色味俱佳的蜜饯食品,传说慈禧吃时很高兴,随口给起了个杂拌儿的名字,从宫内传到民间,成了北京一种独特风味的食品,也曾流向国内外。 小年传说 张灶王的传说。古代有个叫张灶王的泥水匠,因高超的垒灶技艺远近闻名。他不仅擅长技艺,更善于调解邻里纠纷,因此备受人们尊敬。他去世后,年对家中的混乱和纷争,他的画师弟弟想出了用张贴灶王画,表示张灶王显灵的方式震慑子女和侄媳,以恢复家中的安宁。这个故事随后传开,家家户户开始在灶台上贴灶王像,形成了祭灶的习俗。这种风俗后来被列入皇宫的祭典,流传下来。 大年与小年的传说。很久以前,大年与小年两位神仙对立。大年善良,撒下面粉给人们充饥;小年邪恶,把面粉变为雪籽,使人们受冻。小年还化身为猛兽吃人,吃饱后睡360天,醒来再吃。人们求大年主持公道,最终两神同归于尽。因此,人们将大年挂在树上,每360天为他烧香,并仿照小年的空壳制作灯笼驱邪。 平民张生。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对灶王非常敬重,因为他有上天汇报的权利。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祭灶过小年的习俗,以此祈求来年平安顺利,财运亨通。 灶君爷上天禀报。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就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就是指灶君。所以在祭灶时,家家都要打点一下灶君,求他高抬贵手。 三尸神的传说。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常向玉帝打小报告,称人间欲反。玉帝震怒,命三尸神标记下谋反人家,让蜘蛛结网挂在屋檐下,王灵官除夕夜会下界,斩杀有标记人家。灶君发现了这个阴谋,劝百姓在送灶后至除夕前打扫干净,尤其要把蜘蛛网除掉,以避免被斩。玉帝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将其永押牢中。为此,百姓感激灶君,形成了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和二十四扫尘成习俗。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源于一个凄凉的民间传说。一对老夫妇让儿子去挖煤,结果久去不归。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人,得知他要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乞求他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答应了。于是老汉装病,儿子得以幸免。后来,老汉没忍住把此事告诉了灶君,,收走了老汉的儿子。从此,人们祭灶君,希望他不要搬弄是非。 小年禁忌 在古人的思想意识里,崇拜和敬畏是并存的,有关灶神禁忌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灶王经》和《安灶经》,后来又出现了《敬灶全书》《灶王新经》等。其中记载的关于灶神的禁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br> 一是不干净的柴木不能用来烧火做饭,灶前灶后要保持干净;二是不准在灶上烘鞋,甚至不可能把脚放在灶门前烤火;三是不准在厨房内践踏五谷粮食;四是不准在灶前吵架斗殴,刀、斧等凶器不得置于灶台上;五是小孩子不能在灶前灶后乱哭和吵闹;六是在厨房里不准衣冠不整。总之,一切污秽不洁之物不得靠近灶台,而且在厨房内的行为要得体。<br> 另外,小年的禁忌在不同地区各有不同。湖北部分地区小年忌宰杀;河南有些地方忌讳捣蒜,认为小年捣蒜会把家里捣穷了;台湾称小年为送神日,禁忌舂米,据说能把风神捣下来,会给来年带来风灾。还有小年后的几天都会蒸馒头准备过年,但是不宜施舍给他人,因为这些馒头是要先用来祭祖祭天的。<br> 小年养生 小年养生由冬藏转春生,饮食应减咸增苦,要适当吃甜。中医认为,甜入脾,食甜可以补养气血、补充热量、缓解疲劳、调胃解毒。老人和孩子由于脾气相对较弱,可以在小年前后适当吃甜食,给脾胃做一次按摩,为春季预防疾病打下良好基础,而且吃甜食能很好地补充脾阳、调和脾胃气血。过小年时还应多食用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适逢春节,一般家庭都会准备丰富的过年食物,更要注意避免饥饱失调。<br> 按照中医理论,人的体表有一层卫气,这层卫气对预防疾病非常关键。小年前后,人体阳气减弱,体表卫气亏缺,且在室内温度条件下腠理舒张。此时体表卫生不好,病邪容易进入人体。室内空气的清洁、减少外邪的侵入就显得格外重要。除了开窗能达到这一目的外,清扫卫生是另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这种方法,外邪减少,致病危险会大大降低。俗语说:“小年遇见春,送灶多赶婚。”也就是小年的时候,春天已经临近。此时,肝阳、肝火处在了上升的势头,需要适当地释放。肝喜疏泄厌抑郁,生气发怒易使肝脏气血淤滞不畅而导致各种肝病。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要学会调控不良情绪,以保持心态平和。剪纸是小年里的习俗之一,也是一种难得的精细运动,需要集中注意力均匀呼吸、静心凝神、神情愉悦,因此对气息的调节作用不亚于书法和绘画,与气功有异曲同工之妙。<br> 小年文化 小年的文化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曲等多种形式。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使小年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十分深入人心。 小年有很多民谣。流行较广的有:“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小年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就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子》《四进土》《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和《九件衣》的罗列说辞,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 历代描写小年的诗词包罗万象。宋代范成大在《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古代人民祭灶的风俗习惯。 宋代戴复古的《春日风雨中》“潇潇风雨闭柴门,年纪衰颓病着身。大似梁鸿居海曲,略如公干卧漳滨。三春晴暖无多日,一世安闲有几人。闻道明朝新醖熟,不妨祭灶请比邻。”诗人以豁达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即使身体衰弱、年事已高,也要享受生活的美好。还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指出世人忙忙碌碌,自以为能运筹帷幄,站到人生巅峰,殊不知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只有坛中的美酒和一蔬一饭才是最真实的。因此,应该活在当下,及时行乐,做一个逍遥快活的人。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宋代文天祥的《小年》“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这是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捕后,在狱中创作的一首诗。当时,他已被关押了三年,面对威逼利诱,始终坚守忠诚。在诗中,他回顾了自己一生的奋斗历程,表达了对故国的眷恋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通过节日的氛围,引发了对生命和家国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他作为文学家和民族英雄双重身份的高尚灵魂。 元代程文海的《祭灶诗》“何年呼得灶为君?鼻是烟囱耳是铛。深夜乞灵余不会,但令分我胶牙饧。”是一首以祭灶为题材,充满幽默与诙谐的佳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祭灶活动的独特看法和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明代诗人于谦在《腊月二十四夜口号》中写到:“金炉银烛夜生春,爆竹声催节候新。自笑中年强随俗,买饧裂纸祀厨神。”这是一首充满节日氛围,蕴含了深刻哲理和真挚情感的佳作,展现了诗人对世俗传统的尊重与无奈,对家庭生活的珍视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等复杂情感。 清代顾禄的《祭灶诗》“媚灶家家治酒筵,妇司祭侧莫教前,剁柴洒豆倭神马,小小篮舆飞上天。”生动再现了清代祭灶的习俗和场景,展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当时性别分工和限制、对神灵的敬畏和信仰等的一些社会习俗观念。 近代鲁迅先生的《庚子送灶即事》“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是一首以祭灶为背景,真实反映当时家庭经济困顿和社会现实的五言古诗,以轻松幽默的笔触,寄托了对现实的不满与牢骚,同时透露出对劳动人民生活窘迫的深切同情。 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中写到:“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生动地描绘了老北京过小年的习俗和氛围,展现了传统节日的魅力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吉辰祈福迎祥岁,诚心祭灶过小年。小年是进入春节全民庆祝活动的一个重要节点,从小年这一天开始,人们只有日夜舂米磨面、杀猪宰羊、缝制新衣、准备祭品,把一切都准备妥当,才能让灶神上天汇报时言好事,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才会万事顺达,如意平安。<br> 小年是大年的前奏,它的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精神意蕴,它的习俗历来被看作是年文化的一部分。小年提前烘托了春节的气氛,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中华民族悠久民俗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灶神信仰是普通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人们赋予灶君司命的职责,通过一送一迎的神圣祭祀仪式,教育主灶人们要勤俭持家,避免铺张浪费,达到弘扬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目的。<br><h5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2月2日 西山脚下)</h5><h5><font color="#ed2308"><br></font></h5><h5><font color="#ed2308"> 【注】文字参考了网上资料,插图在网络基础上编辑制作。侵权必删,特此致谢。</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