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战争(一)—中国人民援越抗法

风雨独行

位于印支半岛东岸的越南,历史上曾几度被纳入中国封建王朝的版图。而自1883年后,则沦为法国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1940年9月,为德国盟邦的日本,为切断盟国通过印支半岛,向中国输入军火的通道,出兵侵占越南。驻越法军只经过草率的抵抗便被缴械了。<br> 由于日本与法国间始终没有处于战争状态,所以日军在占领越南后,在牢牢的握住控制越南的实权的同时,表面上仍承认越南是法国的领地。这样一来,数千万越南人民,实际上处于风头正盛的日本,还有只剩半壁江山的法国的双重奴役之下。<br> 二战期间,越南境内没有发生过值得一提的战役,只是越南人民抗日驱法的斗争,构成了二战中有声有色的一章。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也要把法国驱出越南。<br> 越南原本有个1926年继位的末代皇帝宝大,宝大是在法国受的教育,这时却成了日本的傀儡,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日本占领军借宝大的嘴,宣布越南从法国殖民统治下独立,进而解除法军的武装,关押进集中营,以肆无忌惮的掠夺越南的农产品及作战急需的橡胶。<br> 在越南人民的抗日独立运动中,崛起了一位传奇式的领袖,他就是胡志明。胡志明1890年出生于越南义安省,1920年在法国加入共产党,1925年在中国广州组织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1930年领导建立越南共产党,1941年发起建立越南独立同盟,简称越盟。<br>  越盟的抗日游击队,主要活动于中越边境地区。当时最重要的北坡游击根据地,就在越南高平省广县,紧邻中国广西靖西县和那坡县。因此,越南的抗日武装与中国的抗日组织有密切的联系。 同时,美国政府为了支持越南抗日,由中央情报局向越盟派出了顾问,美国陆军也派出了几十名军人帮助训练越盟的游击战士。<br> 盟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大举反攻,势如破竹。德国无条件投降后,日本陷入完全孤立的境地,所侵占的南亚领土相继被盟军解放。<br> 这时,冷战还不曾发生,盟军也来不及摸清越盟部队的根基是不是共产党。事实上,早于1940年5月越南共产党中央第八次会议在北坡召开,与会的各方游击队领导人一致推举胡志明为越共党的总书记,直接领导越南革命,因而越南总起义的时机日臻成熟。<br> 1945年8月15日,侵略日军无条件投降。已发展到几十万人的越盟部队发动了“8月革命”,迅速占领了河内。胡志明于9月2日发表了《越南民主共和国独立宣言》,并任越南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br> 但这时的法国却要重新确立,对印度支那半岛的占领权。而此时又偏偏给了法国殖民者一个机会,《波茨坦协定》规定,由中国军队解除越南北方的日军武装,英国军队解除越南南方的日军武装。<br> 英国是以殖民地独步天下的,自然支持法国卷土重来。英军在9月12日抵达南方后,法军尾随英军登陆,并于刚从日本集中营放出来的法国步兵团会合,在英军配合下占领西部,随即宣布越南仅是法兰西联邦的一个自由邦。<br>  1946年5月30日,胡志明以法国政府贵宾的身份被邀请到了巴黎,与法国政府就越南南北统一、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外交权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商谈。但法国政府坚持要全面控制越南,双方陷入僵局,胡志明无奈间返回越南。 法军这时已占领越南南方,法国政府随即把那瓦仑将军派到了越南,由他统辖一支由外籍军团组成的法国远征军,踌躇满志的准备征服整个越南。<br> 法国跟日本学了一手,也打出了末代皇帝宝大这张牌。越盟执政时,宝大正在香港过花天酒地的日子。法国人来了以后,先让他在越南任临时首相,后赋予皇帝位。<br> 自拿破仑那个时代起,法国陆军便在欧洲创下了骄人的战绩,也由此形成了优良的军事传统。但在二战中,法国陆军刚打了几周便一败涂地。战争结束后,战功卓著的几大盟国军队偃旗息鼓了。而先后瑟缩于德军、日军铁蹄下的法军,却不堪沉寂的杀了出来,在印支半岛的一个小国向武器极其简陋的越盟大开杀戒。<br> 1946年11月,法国舰队运载20000法军在越南北方的重要军港海防登陆,据《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法国海军此次炮轰海防,杀死平民6000人以上从而引发了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br> 法军占领海防后,做出了对越南北部发动全面进攻的决定。当年12月,法军对越南民主共和国首都河内发动总攻,12月20日,河内失守,胡志明被迫转移至北部山区展开游击战争。<br>  在西方的语会中,越南抗法战争被称为“第一次印支战争”,60年代和70年代的越南抗美战争被称为第二次印支战争。 越盟在抗法战争初期,军队已锐减到20000人,只得退到北部靠近中国的地方与法军周旋。法军在10万人以上,凭借优良的装备向北方边垂推进,重点是进剿越盟在抗日战争中建立的越北根据地。<br> 法军曾一度占领过胡志明的总部,其实,越盟领导人刚刚转移,坐的炕头都是热的。越盟的日子确实不好过,他意欲以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为庇护。<br> 但法国政府与蒋介石的西南军事力量达成了默契,不仅共同扼制越盟,而且把少量的溃败蒋军秘密的编入了越南伪皇帝宝大的军队。越盟处于前后夹击之中,在他处于最困难最危险的时期,中越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发挥了重大作用。 <br>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3个月后,中国政府与流亡在北部山区的越南共和国政府,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br>  1950年1月底,胡志明第一次出访新中国。他代表越共中央向中共中央提出,援越抗法的请求。新中国才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但很快便把援越物资运入越南北部根据地,同时在中国境内,轮训并装备越军主力部队。 这年夏天,中国赴越军事顾问团正式成立,自1950年12月开始,中国军事顾问团,协助越南人民军部署指挥完成了一系列战役,共歼敌6000余名,其中一半是法军的主力部队。<br> 此后,在临近中国边境的地区内。法军便完全失去防卫力量。在法国人日子不好过时,美国政府运来了武器。美国人一向标榜自己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据美国历史学家称,美国政府起初是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并敦促法国政府也接受这一继承事实。但后来看出越南政权从根子上是共产党当政,于是变卦了,转而支持法国人重新回到越南。<br> 早在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就提出过遏制政策。主张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预和持续的政治挑战,来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成长,这一政策对杜鲁门政府的外交方针,产生了直接影响。<br> 法军和越南人民军,在靠近中国边境地区的战斗,中国军事顾问和军用物资的投入,使美国政府更清楚的意识到,法国人是在跟什么人打仗。从这时起,越南被美国纳入遏制战略大格局中。<br> 1950年,美国陷入朝鲜战争,而在法国国内则掀起了反战热潮。人民走上街头,要求政府从越南撤军。在这种时候,法国为了不丧失他的战前殖民地,于1950年12月,派原西欧陆军司令阿基米,出任印度支那法军远征军司令。<br> 阿基米一上任即紧急集中法国的欧非级部队,建立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同时大规模发展伪越南军,美国政府也不失时机的,把二战的大量剩余物资运往越南,也支持那里的法军组建机动部队。<br>  1953年,朝鲜战争已停火,美军和中国军队结束了半岛上的焦灼状态。仍保持着巨大战争机器的美国,和急需转入和平建设的中国,不约而同的把注意力从朝鲜半岛转到了越南。 在朝鲜战场上,中美两军是面对面厮杀,而到了越南,却都有意避免迎头相撞,只通过各自支持的一方来较量。在美国,这时的总统是二战中的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1953年下半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来到西贡,鼓励已沮丧不堪的法国人继续打下去。并捎来了美国政府的保证,法国用于这场战争的经费80%可以向美国政府报销。法国也相应调整了在越南的部署,撤换了印支法军统帅。从本土和北非抽调了12个营驰援侵越远征军。<br> 1954年春,全世界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了越南西北山区一块小平原上,它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却是接连越西北和老挝的战略十字路口,这就是军事要地奠边府。<br> 几个月前,法国伞兵在那瓦论指挥下,以突袭方式占领了这里。此后,法军越聚越多,达到16000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外籍军团,而且配属了空军。<br> 法军的意图是凭借地面火力、空中优势,把越军主力引诱到奠边府,加以全歼。越军则将计就计,集中大部队,务求全歼这里的法军守军。<br>  法军决定在奠边府决一死战,当法军检阅给部队打气时,指挥奠边府战役的越南名将武元甲,已命令越南人民军的几个主力师,日夜兼程往奠边府地域集中。几万农民披星戴月,抡镐挥锄展宽了通往中国的运输线。中国政府出动了600辆卡车,从中国境内出发,向奠边府前进,载运包括重型火炮在内的作战物资。中国军事顾问,直接配备到了越南人民军主力部队师团两级。 1954年3月上旬,越南人民军包围奠边府已近3个月。中国总理周恩来,向中国军事顾问团指示,苏、美、英、法以及中国五国,将于4月间在日内瓦召开会议,讨论朝鲜和印支问题,为争取外交上的主动,希望能与朝鲜停战前一样,在越南打个漂亮仗。<br> 越共中央接受了中国这一建议,于3月13日开始最后的总攻。越军4个步兵师,1个炮兵师共35000人,向奠边府法军展开了猛烈的进攻。<br> 在战役开展后不久,越军就占领了蒙青机场,切断了法军中心防区与南区的联系。中心区不仅孤立无援,而且处在越军的炮火之下。在这个防段,法军以为自豪的空中优势被瓦解,法军外围阵地不断吃紧,逐渐往中心地带收缩。<br> 美军对奠边府的法国守军,组织了大规模空运。但由于法军控制的区域越来越小,空运作用不大。到4月下旬,法军全部被挤压在核心地带。5月7日下午5时,越军发起了总攻,奠边府法军最高指挥官及司令部人员,均被俘。<br> 法军在奠边府的惨败震动了法国朝野,法国人希望已下野的戴高乐将军出山收拾残局。奠边府战役共毙伤俘法军16000人,法国政府下半旗为奠边府阵亡的将士致哀。<br>  在奠边府战役的后期,中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赴日内瓦,出席讨论和平统一朝鲜问题和恢复印支和平问题的日内瓦会谈。奠边府大捷是越南代表团处在有利地位上,有利的配合了日内瓦会议的外交斗争。 但这时的法军,仍舍不得从他们已经经营了,半个多世纪的印支国土上立即撤军,胡志明发出了决战决胜的号召。在人民军的打击下,法国殖民军在越北平原逐步收缩。至7月上旬,在越北红河州,法军全部被挤压到海防、河内、山西一线及两侧的狭窄地区。其余全部被人民军所控制,越南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br> 而这种形式又对日内瓦会议产生了重要影响,会议期间,周恩来与苏联代表团团长莫洛托夫、越南代表团团长范文同互通情报,协同步调,互相配合,力争主动,在谈判上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最后迫使法国停战,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合法地位,以北纬17°线为临时军事分界线。<br> 越南的国土形状像一根扁担挑着竹篮,中间这根扁担则又细又长。最窄处仅50公里,17°线大体刻在扁担的中间,南方面积为17万多平方公里,北方面积为15万多平方公里。<br>  越南被沿北纬17°线划为南方与北方,但无论是南方或北方,都被过去的敌人采取了恐怖的报复手段。北越是对替法国人做过事的人,南越则是对反对法国的人,双方隔着一条17°线疯狂虐杀,已出现了一个民族分裂的悲惨命运。 越南人也随之动荡起来,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南方或北方。按西方的估计,在迁徙人口中大约有100万北越人背井离乡,举家迁往南方。他们中大多数为天主教徒,有的是乘美国军舰到达南方的。与此同时,大约有几十万南越人迁往北方。<br>在抗法战争期间,中国是唯一向越南民主共和国提供军援的国家。当然,中国提供军援的目的是为了越南的统一,而不是为了越南的分裂。<br>  在中国参加签署的协议中,要求17°线两侧的人民在两年内举行大选统一全国。而就越南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个要求显然是空中楼阁,因为是法国人走了以后,美国人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