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推移与语意的转变

布衣老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时间的推移与语意的转变</p><p class="ql-block">———游先农坛有感“钩心斗角”的语义转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02.02</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农历乙巳年(即蛇‌‌年)正月初五,闲暇之余到“先农坛”游玩了一圈。顺便游历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由于本人退休前从事建筑行业工作,高等教育学的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所以偏爱参观游览建筑古迹,因此详细的观看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非常惊叹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结构”、“榫卯结构”。游览之中正好遇到一位展览馆的工作人员给一位中学生讲“钩心斗角”的由来。展览馆工作人员只是单单地从“斗拱结构”和“榫卯结构”本身讲的尺寸必须精准的角度讲了“钩心斗角”的意思,侧重讲了“斗”的音调,“dou”应该读第三声,不应该读第四声。</p><p class="ql-block"> 其实,“钩心斗角”的历史出处是来至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原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p><p class="ql-block"> 《阿房宫赋》,原意是指宫室建筑的内外结构精巧工致。具体来说,“钩心斗角”中的“心”指的是宫室的心,“角”指的是宫室的檐角,形容建筑结构的精巧和美观。‌</p><p class="ql-block"> “钩心斗角”在建筑学上,“钩心斗角”指的是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结构技术。建筑师通过榫卯结构将木头相互连接,形成精巧的斗拱结构,不仅支撑了建筑的重量,还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性。这种技术不用铁钉和粘胶,完全依靠传统的木构技术,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钩心斗角”的现代含义和使用场景,随着时间的推移,“钩心斗角”从描述建筑结构转变为比喻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常用于形容各用心机、相互排挤的现象,带有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或定语,例如:“社会上勾心斗角的现象很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