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千多年前,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烽火连天,“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老子见社会道德衰败,失望至极,便乘青牛西出函谷关,隐居而不知所终。在出关之时,他应关令尹喜之求,写下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德经》也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文简意深,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被称为“中国智慧第一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p> 关于《道德经》的版本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当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历代传抄,多有错讹,至今已经很难彻底分辨孰真孰伪。据说仅国内的《道德经》译注本就不下千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主要介绍有代表性的几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 郭店楚简本《老子》(简称郭简本)</b>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993年,在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老子,这批竹简的墓葬时间约为公元前300年左右,墓主人是一名落魄贵族。这些竹简共71枚,整理者根据竹简的形制、长短分为甲、乙、丙三组,总字数约为2046字,相当于传世本的五分之二。这些竹简的内容与传世本中的《道德经》的31个章节相近,其中甲组和丙组有一段内容是重复的。这批竹简的抄写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50年-前300年之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版本。〈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据推测,其抄写来源似乎基于几种不同的版本,也有学者认为乙组和丙组的内容是经过传述和注解的,而非原始经文。这样的发现对于研究老子及其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 (简称马王堆本)</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973年,帛书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墓主为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在出土的帛书中,有两个版本,分别用两种不同的古隶书抄写。原整理者将字体较古的一种称为甲本,另一种称为乙本。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其抄写年代最迟在刘邦称帝(公元前202年)之前。乙本避刘邦讳但并不避刘恒讳,其抄写年代大概在汉高祖即位与汉文帝即位之间(公元前180年至前202年)。出土时,丝帛已有破损,文字也多有残缺。乙本总共有5467字,而甲本略少一些。帛书甲、乙本都没有书名,它们被分为上、下两篇。甲本没有篇名,而乙本上篇名为“德”,下篇名为“道”。这样的表述更为正式得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 北京大学藏汉简《老子》(简称北大本)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大学在2009年初接受捐赠,获得了一批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这是继马王堆汉墓帛书及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之后的第四个重见天日的简帛《老子》古本。总字数超过5300字,使用典型的汉隶文字书写,残缺部分仅60余字,是当今保存最完整的简帛《老子》古本。其抄写时代应为汉武帝到汉宣帝时期。与前三个古本不同的是,北大本对全文做了分章处理,共77章,与传世本81章不同。同时,竹简的背面题有“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的篇题,“上经”对应传世版的“德经”,下经对应“道经”。其顺序与帛书本一致,其文本形态介于帛书本和传世本之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 传世王弼注本《道德经》(简称通行本)</b>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目前大部分流传广泛的版本都是以王弼注本为底本。王弼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经学家、哲学家,也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曾为《老子》和《易经》撰写注解,这些注解一直流传至今。自隋唐以来,王弼注本逐渐成为最流行的版本,现今流传的版本多为清代浙江书局的翻刻本,但与最早的明代张之象刻本相比,已经出现了很多讹误。如果能够追溯到王弼古本,恐怕讹误只会更多。据明清时代的经学家考证,在宋代时,王弼古本就已经很难见到了。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系统的本子现存最早的刻本是明代的张之象刻本,而今日流传的版本多为清代浙江书局的翻刻。与这些版本相比,古本的文本形态更接近于帛书,没有分章,也没有上、下经之说,书名也仍旧是《老子》。在一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古本与今传世本存在巨大差别,这也是我国古籍传承中的一个常见现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5. 传世《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简称河上公本)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上公本是另外一个流传度较广的传世本。河上公,姓名不详,正史未见载,最早仅见于东晋志怪小说《神仙传》,小说中的身份是个得道之仙,曾为汉文帝讲解《老子》。该本可能出于六朝人的伪托,借河上公之名。其原经文都早已失去各自的原貌而趋同,今之传本篇章结构同为81章,字数略少于通行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版本,如唐代严遵的《道德真经指归》,以及敦煌手抄本,还有一些如《韩非子》等先秦典籍中对老子原著的引文。《道德经》是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研究推敲的经典巨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年来,帛书《老子》作为“最接近《老子》原貌的版本”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们的认可。帛书本与通行本对比,有影响文义的140处重大不同。这里以帛书《老子》甲、乙为底本,结合河上公和王弼的两个重要古本,列举分析供读者参考。</p>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的内容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甲本和乙本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上公本和王弼注本的内容。</p>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的注释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的译文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民不害怕死亡,为什么还用死来恐吓他们呢?如果想让人民害怕死亡,对于那些邪恶的人,我就应该把他们抓起来都杀掉,谁还敢继续作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应当让专门负责行刑的人去负责杀人。代替专门负责行刑的人去杀人,就好像代替木匠去砍树。代替木匠去砍树的人,很少有人不会伤到自己的手指。</p>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的题解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一章,主要表达了老子对统治者滥用杀戮政策的谴责,体现了得道之人对生命的重视和以人为本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作为文章的首句,老子开篇指出杀戮政策是无效的,是不应该实行的。百姓为什么会不惧死亡呢?这是统治者实施暴政的结果。在严刑酷法的折磨下,百姓没有活路。在这种情况下,再用死亡相要挟已没有多大的意义。民众的反抗会随着统治者的暴虐不断升级,最终揭竿而起,以死抗争。历史上,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例比比皆是,给执政者以深刻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下来,为了解决危机,能让百姓安分守己,老子指出了办法。"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如果统治者能够以百姓为重,在天下实行无为清净之道,令百姓安居乐业,民众自然会珍惜现在的生活。另外,对于那些奸佞邪恶之徒,执政者能够及时彻底地铲除,百姓更是拥护赞成。在这种情况下,又有谁会以死相抗呢?在此处,老子通过暴政和德政的对比,增强了批评和谴责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老子看来,奉行杀戮政策是违背天道的。上天赐给每个人生命,必定会安排相应的道路,人的生死是顺其自然的。人生在世,理应享受天赋的寿命。然而,在现实之中,"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文中的"司杀者"引申为天道,具有最终生杀的权力。然而统治者热衷于屠戮,代替上天主宰杀人,这是违反大道的。尤其是那些本属于"司杀者杀"的人,在青壮年时便已惨死,严重地打乱了社会秩序。大道慈悲宽厚,珍视生命。任意屠杀百姓,就是魔鬼行径,必然会受到上天的惩罚。</p>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版本差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内容较全(甲本缺10个字,乙本缺1个字),主要比较王弼注本与帛书乙本的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段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若民恒且畏不畏死,若何以杀惧之也?使民恒且畏死,而为畸者□得而杀之,夫孰敢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去掉一个“若”字,去掉“恒且畏”三个字。将“若”改为“奈”,将“杀”改为“死”,去掉一个“也”字。增加一个“若”字,将“恒”改为“常”,将“畸”改为“奇”,补足一个缺字“吾”,增加一个“执”字。去掉一个“夫”字,一个“矣”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2段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又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则希不伤其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span style="font-size:18px;">“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去掉“若民恒且必畏死”一句。去掉一个“则”字,将“恒”改为“常”,将“又”改为“有”,增加一个“杀”字。增加一个“谓”字。增加一个“者”字。去掉一个“则”字,增加一个“有”字,增加一个“矣”字。</p>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读后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德经》第74章,老子对统治者滥用杀戮政策进行谴责,体现了得道之人对生命的重视和以人为本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段:“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惧:恐吓。为奇:做出邪恶的行为。执:扣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段话的意思是:人民不害怕死亡,为什么还用死来恐吓他们呢?如果想让人民永远害怕死亡,对于那些邪恶的人,我就应该把他们拘留起来都杀掉。这样,谁还敢继续作恶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2段:“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司杀者:负责行刑的人,引申为天道。大匠:高明的匠人。斫(zhuo):用斧子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段话的意思是:经常有专门负责行刑的人,去杀人。代替专门负责行刑的人去杀人,就好像代替木匠去砍树。代替木匠去砍树的人,很少有人不会伤到自己的手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面谈两点感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这一段,老子阐述了杀戮政策是无效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老子提出一个问题:老百姓都不怕死了,为什么还要以死来吓唬他们?接着老子又举一个例子:假如将作恶的人杀死, 那么谁还敢作恶呢?扬善惩恶,使百姓获得安宁的社会环境,是统治者或管理者应该做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百姓为什么会不怕死呢?这是统治者实施暴政的结果。在严刑酷法的折磨下,百姓没有活路。最终会揭竿而起,以死抗争。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改朝换代的时刻就快到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二,“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这一段,老子对统治者滥用杀戮政策进行了谴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甲本中,“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这里的司杀者,是指天道。百姓为什么永远怕死,是因为有天道存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这里是老子举例说明,统治者代替天道杀人,就像木匠代替伐树者一样。那么结果呢?就是“伤其手”,这是对统治者的警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统治者总是“代司杀者杀”,就是违背天道,百姓就会对统治者产生憎恨心理,严重地打乱了社会秩序,百姓甚至根本不怕死亡(民不畏死),那么后果是相当可怕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天读篇《道德经》,总会有所收获,相信你也会有同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025-02-02于静心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