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子城

碧海连天

<p class="ql-block">  嘉兴子城,为嘉兴最早的城垣,城内历为县、府、军、路、府的衙署。元代在子城正门上建一楼,名“丽谯”。谯楼,明代两次重建。现存子城谯楼及东西两侧城墙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是浙江省现存城墙上唯一的古城楼。</p><p class="ql-block"> 嘉兴子城遗址公园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研究唐宋以来州府衙署制度及其格局演变的重要学术资源。公园内保留了五代时期的城墙基址、甬道、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等中轴线建筑基址,这些遗迹展示了从五代至清代的建筑风格和历史变迁‌。主要景点包括南门石狮、谯楼、甬道、仪门、戒石坊、大堂和二堂等,这些建筑跨越了五代、宋代、明代和清代,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p> <p class="ql-block">  城门口两只石狮子,被岁月折腾得东缺西损的,看着还挺可怜,但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古物。</p> <p class="ql-block">谯楼</p> <p class="ql-block">甬道</p> <p class="ql-block">端本堂</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嘉兴子城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龙三年(231),历经1700多年,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一直为嘉兴历代县、府衙署所在地,子城见证了嘉兴城市变迁的每一历程。衙署是中国古代行政机构办公的场所,遵循中国传统官制,有着严格的等级和功能布局。衙署名不同,其等级、职能和管辖范围也不同,而衙署的变迁反映着城市地位的变化。嘉兴子城是国内罕见的保存完好的府级衙署遗址,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制度和嘉兴的地方历史具有重要价值。让我们共同追溯嘉兴子城遗址内衙署的历史变迁,更加深入了解"吴风越韵、水乡绿都"嘉兴千年古城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大堂遗址,大堂旧时是官府中举行仪式、审案的地方。万历《嘉兴府志》载:"府治在旧子城内。中为正堂,而轩其前。后为穿堂,为后堂。"考古发掘发现明清大堂月台、前轩、堂及两侧耳房遗迹,其中建筑部分面阔24.6米,进深19.0米;在大堂区域内柱底躁墩垂直下方发现有五代础石,可知明清时期此部分建筑在五代原基础上重建而成。</p><p class="ql-block"> 现大堂遗址保护展示建筑建于遗址上方,建筑平面轮廓与明清大堂遗址重叠,对明清大堂建筑体量及在子城中的空间关系进行呈现。历史上大堂可能亦有五间的,其中轩部分因两角柱考古发掘遗迹不存,现建为三间。</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 古城晴空,运河金波,醉美南湖。1700多年的子城始终默默地屹立在嘉兴城市中心,见证这方热土的春夏秋冬,风云变幻。在城市发展中,子城和其所代表的历代官署起到了中心作用。今天,我们对子城遗址的发掘和保护,将会给古代衙署文化的研究带来新的内容,这也是嘉兴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重要实物载体,彰显了衙署文化对地方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仪门,汉代府县治所两旁各筑一桓,后二桓之间加木为门,曰桓门。宋避钦宗讳,改为仪门,即礼仪之门。明清衙署第二重门通称仪门(清末避宣统帝溥仪讳,仪门称为二门),是主事官员迎送宾客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据明弘治《嘉兴府志》载:"嘉兴府仪门三间,东西翼室各五间。"考古发掘显示,子城仪门遗址留有从五代到明清不同时期的遗存,在此期间平面格局未有较大改变,与方志所载相互印证。仪门遗址台基面阔18.4米,进深12.7米,砖铺地面距地表约1米,原有立柱12根,南北连接甬道。现存部分础石为五代原物,席纹、条纹青砖铺地为明清时期多次修砌。东西翼室面阔16.0米,进深7.9米,除翼室席纹铺地为五代遗迹外,现存残砖墙基及方形础石、条石阶沿等多为明清时期遗物。</p><p class="ql-block">明清·础石</p> <p class="ql-block">清·道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