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书法》(三十一)汉字书写、汉字常识和书法鉴赏

李富兴-书法教育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汉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汉字形体的大致演变历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甲骨文 → 金文 →大篆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草书 → 行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甲骨文:殷商时期,人们将文字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且连贯成句甚至成篇,具有了文字的所有要素。在已发现的数十万件甲骨文片上,目前人们只识别出一千多字。其主体是象形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金文:西周时,人们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所以叫钟鼎文或铭文。其特点是比甲骨文规范,文字笔画讲究线条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多象蝌蚪状,样式较为美观,也叫它“籀文”或“石鼓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小篆:秦统一六国,李斯主持整理简化文字,做到“书同文”。这种字笔画大大少于大篆,便于识记,人们称为小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隶书:兴于汉,笔画变曲为直,结构简化,统称为“隶书”。其又分为古隶(秦)与今隶(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楷书:萌芽于西汉,成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其更讲究横平竖直,规范美观,很便于识记和书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草书:起于汉代。由于书写工具变硬(刀刻)为软(毛笔写),书写材料变成帛或纸,人们觉得工工整整一笔一划地写楷书不快捷,于是顺势将笔画连写,这就成了草书。它又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行书:成于东汉末年。鉴于草书好写难认,人们采取折中之道,在楷书于草书之间,创造出一种新字体,既好写又好认,因此叫它“行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汉字的造字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书”:象形、 指事、 形声、 会意、 转注、 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是“用字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象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用简单的线条描摹客观事物的形状,使人一看就能把字形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知道它所代表的事物。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象形字属于独体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指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用一种特殊性符号,标记某一客观事物和表示某一概念,这种标记符号或是加在独体象形字的某个部位,或是加在代表某种事物符号的特殊位置。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等较抽象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指事字在汉字中特别少,尤其是汉朝之后,几乎没有再出现指事字。指事字属于独体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会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把意义可以相互配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象形字或指事字结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会意字属于合体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形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事为名,取譬而成,江河是也”。用一个字作形旁,表示意义类别,用另一个字作声旁,表示读音。两者结合成为一个形声字。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形声字属于合体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转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属于“用字法”,指同一部首的,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字彼此互相解释(互训)。比如《说文解字》:“老,考也”,这两个字本义都是长者,有着相同的部首及意思,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假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属于“用字法”,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借用已有的字,表示同音而义不同的字。假借字有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就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例如,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意思的否定性无定代词,原先没有为它专门造字,就借用与之同音的莫”(本义为昏暮)字来记录它。这样,“莫”也就成了记录否定性无定代词的专用字。为了区别,人们后来又造了“暮”来表示日暮的意思。另一类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是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例如,“君子生非异也”(《劝学》)中的“生”通“性”;“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中的“得”通“德”。这一类字又称为通借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中国传统书法的五大体例及其特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篆书。篆书分大篆、小篆。大篆是秦代以前通用的一种字体,而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代通用的标准的字体。象征是篆字的第一特点;篆书的第二个特点是笔画有转无折,一切转弯的笔画都成圆转;篆字的第三个特点,即圆笔中锋,笔画的起笔和收笔都呈圆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隶书。又称“隶文”、“隶字”,是我国自有文字以来的第二书体。隶书是由秦代程邈所创,其典型笔法是有波势,用挑法,即平常所说的“蚕头凤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楷书。也称“正书”、“真书”,是从汉末和魏晋时起直至今,是我国现代的书体,是第三大书体。楷书有三大特征:第一,笔画平正,结构整齐;第二,笔画有规律;第三,起止三折笔,运笔在中锋,是楷书的典型笔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草书。章草和今草是草书的两大品类,代表了草书发展的两大阶段。章草由隶书演变过来,而今草由章草演变过来。今草又可分为小草、大草、行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行书。行书是从楷书演变而来。行书的特征是非楷非草,介于楷草之间,篆隶楷草各有一定的规则,惟独行书没有一定的书法。行书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字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历代名家书体特点鉴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书法家,其中以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黄庭坚、褚遂良最为出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王羲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书法特点:总的来说是:姿态殊异,圆转自如,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欧阳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楷书《兰亭记》行书 有《行书千字文》。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书法特点: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颜真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琅玡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人,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 书典范。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俯、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书法筋力丰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传世墨迹有《争座位贴》、《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颜氏家庙碑》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书法特点:端庄遒劲,丰润饱满,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于圆满中见筋骨,笔力浑厚,挺拔开阔雄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柳公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是唐朝最后一位著名书法家。由于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后人也称他“柳河东”。他是颜真卿的后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柳公权一生书碑特多,主要代表作《金刚经刻石》、《李晟碑》、《玄秘塔碑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书法特点:横画大都方起圆收,骨力劲健,起止清楚,短横粗壮,长横格外瘦长,神采清秀,竖画顿挫有力,挺劲瘦长,凝练结实,撇画锐利,捺画粗重稍短而踢起,用笔干净利落。总体上内敛外拓,中宫收紧,四肢开展,于严谨中见疏朗开阔的风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苏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 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苏轼的主要书法代表作有:《中山松醪赋》、《洞庭春色赋》、《答谢民师论文帖》、《江上帖》、《李白仙诗帖》、《令子帖》、《怀素自序》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书法特点:笔墨特点为用墨丰腴,结字扁平,左低右高,笔画恣意,落字错落,率意天真。苏轼善写楷书、行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褚遂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褚遂良,唐朝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魏征称赞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魏征认为,他对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认王字真伪的能力。他的传世书迹有楷书《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书法特点:章法布局比较舒朗,无论字距还是行距都比较舒朗,甚至一个字的布局也是比较舒朗。字形上根据汉字本身的特点而定,当宽则宽,当长则长,不会刻意改变字的形状。擅长横画取势,字的姿态多变,尤其是撇捺相当舒展。善于逆笔,采用逆笔平出的方法,而收笔的特色在于注锋,由于注锋收笔,兼具隶书笔意,给人一种劲练疏瘦感觉。褚体楷书扭转提按变化相当丰富,甚至每一个字中的点画提按扭转都存在很多变化。褚体楷书每一个字中的点画相互呼应比较紧密,即使是相同的点画几乎都不存在雷同的现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