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红河州建水

Xiao cui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p> <p class="ql-block">  建水县隶属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中游北岸,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建水县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还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  一来到建水我们就被古城的朝阳楼吸引住了,它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比北京天安门还要早建28年,至今六百余年,因此有着“小天安门”的美誉,是滇南重镇建水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建水朝阳楼,是建水古城的东城门楼,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仍屹立不倒,巍峨矗立,古朴典雅,见证着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朝阳楼东门前的广场,建水的老倌倌、老奶奶们在这里唱歌、跳舞,在这里打牌、遛鸟,大家在这里谈天说地,分享人生滋味。</p> <p class="ql-block">  建水鸡市街是建水县的一条历史悠久的街道,就在朝阳门旁边,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鸡市街的名称源于古代这里曾是家禽(尤其是鸡)交易的集市。在过去,这里是当地居民进行农产品和家禽买卖的重要场所。600年前的鸡市街,从清晨到黄昏,总是热闹非凡,仿佛一条永不眠睡的市井长卷。</p> <p class="ql-block">  鸡市街两侧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以青砖灰瓦、木结构为主,体现了滇南地区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我们居住在建水鸡市街的溪山渡客栈,客栈高三层,采用莫兰迪色系装修,整体风格素雅,融合了中西方元素,兼具简约与大气。周边交通便捷,无论是前往古城内的各个景点,还是去往城外,都十分方便。</p> <p class="ql-block">  鸡市街旁,朝阳楼外,小桂湖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土地上,湖面碧波荡漾。</p> <p class="ql-block">  朝阳楼正对的迎晖路,沿路几乎都是当地人开的商铺、民宿,很有当地特色,有趣的是道路中间是可以步行的道路,隔一段还有可以休息的长廊。</p> <p class="ql-block">  建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806—820年),距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保存有50多座古建筑,地面文化遗迹1000多处,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建水文庙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代40多次扩建增修,占地面积已达114亩,其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仅次于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p> <p class="ql-block">  建水文庙完全依照曲阜孔庙的风格规制建造,采用南北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东西两侧对称布置多个单体建筑。是云南乃至全国研究儒家文化及其辐射影响的重要历史文物建筑。</p> <p class="ql-block">  建水朱家花园,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筑,雕梁画栋,美轮美奂。每一个角落都透露着历史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朱家花园位于建水县城建新街,是一组巨大的清代民居建筑群,被誉为“滇南大观园”。占地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由住宅和祠堂两部分组成,建筑格局为纵三横四。花园庭院密布,共有42个天井,厅堂布置合理,空间景观多样,是一处集古建筑和园林于一体的游览区。 </p> <p class="ql-block">  孙家大院也是其中一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p> <p class="ql-block">  建水有一条翰林街,古名叫沙泥塘街,1949年后改为建新街,2005年改名为翰林街。因这条街先后出过佴祺、廖大亨、廖履亨、钱正圜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是 建水翰林文化的重要承载地,见证了建水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 “翰林”是中国古代的官名,明清两朝的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等。建水在历史上科举文化兴盛,明清时期儒学蓬勃发展,建水的科举中榜人数常占云南省一半之多,被称为“临半榜”,有“滇南邹鲁”的声誉。从建水走出了许多被选入翰林院的官员,如翰林街的佴祺、廖大亨、钱正圜等,他们为建水的翰林文化增添了光彩。</p> <p class="ql-block">  建水学政考棚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实物见证,也是保存完整的大型学院考棚。在这里可以了解到古代的科举制度,感受当时学子们为功名而努力奋斗的氛围。 </p> <p class="ql-block">  建水朱德旧居位于建水县城红井街21号,这是一幢三间六耳四合院式平房,为普通的清末滇南民居建筑。小院历经岁月沧桑,朱门红墙已苍苔斑驳,但院内有高大繁茂的缅桂花树、幽幽翠竹以及争芳吐艳的花儿,生机盎然。</p> <p class="ql-block">  1909年,朱德到云南陆军讲武堂求学,结识了建水籍同学曾师仲。1913年,朱德任蔡锷麾下的少校营长,驻军建水,便住进了曾师仲家的这座小院,后任陆军团副,直到1915年离开,在此居住近两年。</p> <p class="ql-block">  建水县米轨小火车站从1928年到现在快有100年历史。米轨是轨距只有一米的窄轨铁路,如今只有少数米轨在正常使用。建水米轨小火车从建水东站出发,目前设有临安站(起点站)、双龙桥站、乡会桥站、团山站,全长13公里,每站约停20到30分钟,来回4个小时,每天两个班次。</p> <p class="ql-block">  小火车第一站是双龙桥站,这座古老的十七孔桥横跨在泸江河与塌冲河交汇处,气势恢宏。桥身的青石在岁月的打磨下,显得光滑而温润,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站在桥上,感受着微风拂面,看着桥下波光粼粼的河水,我不禁想象着古人在桥上往来穿梭的场景,他们是否也像我一样,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p> <p class="ql-block">  双龙桥俗称十七孔桥,位于建水城西3公里处,跨越泸江与塌冲河,因形似两条蜿蜒的龙而得名。它是一座长148米、宽3-8米的石拱桥,也是云南省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多孔连拱桥之一。桥上还建有三座飞檐式的阁楼,其中一座尤为壮观,被称为滇南大观楼,是中国造桥史上的珍贵杰作。</p> <p class="ql-block">  站在米轨火车头上,仿佛回到那久远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是乡会桥车站</p> <p class="ql-block">  建水小火车乡会桥车站建于1932年或1936年,是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个碧石铁路的老车站之一,是个碧石铁路乃至滇越铁路线上唯一一座中西合璧的车站。主体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歇山式,黛色的瓦屋配上瓦当,屋脊上还有精美的雕刻,而侧面一座高而窄的建筑则是法式的。</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是团山站。</p> <p class="ql-block">  团山民居位于建水县西庄镇团山村,距县城13公里,历史上曾是彝族人的居住地,彝语意为“藏金埋银”之地。明朝洪武年间,张氏族人自江西移居至此,与当地彝族和睦相处,逐渐形成了以张姓为主的传统村落。</p> <p class="ql-block">  团山民居现存古建筑由汉族青砖四合大院、彝族土掌房和汉彝结合的瓦檐土掌房三类建筑组成,融合了北方建筑的庄重与南方建筑的灵秀,还兼具江南民居的特点,代表了云南地方本土建筑发展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  团山民居装饰精美,木雕、石雕、砖雕和彩绘遍布房屋各处,雕梁画栋,书画彩绘内容丰富,图案栩栩如生,工艺精湛,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  在团山民居,让我们领略到了另一番独特的风情。那些古老的四合院,雕梁画栋,精美绝伦。木雕、石雕、砖雕随处可见,每一处雕刻都栩栩如生,饱含着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对生活的美好期许。漫步在狭窄的小巷中,仿佛穿越时空,与过去的岁月紧密相连。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民居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体会到了先辈们对家的深深眷恋。</p> <p class="ql-block">  1990年起,团山民居建筑群中的部分建筑先后被公布为县级、州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入选《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  建水小火车,它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是传承历史文化的使者。它让我看到了岁月的沉淀,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坐在小火车上,我仿佛穿越了时光,领略了不同时代的魅力,收获了一份难得的宁静与满足。</p> <p class="ql-block">  建水紫陶,别名滇南琼玉,是云南省建水县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在宋、元、明陶瓷生产基础上逐步形成,至光绪年间逐渐成熟。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跻身中国四大名陶之列。</p> <p class="ql-block">  建水城内现存古井约128口,造型独特,历史悠久,是建水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  溥博泉(大板井)位于西城外梨园街西头,建于明洪武初年。井口呈圆形,直径2.7米,由六块弧形石板中间用六根石柱琢槽相扣而成。井水冬暖夏凉、甘甜润口,有“滇南第一井”之称,志书称之“供全城之饮”。</p> <p class="ql-block">  紧邻大板井的大板井豆腐坊是建水古城的特色名片。据传始建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至少从清朝光绪年间开始,曾记板井豆腐坊就已存在,传承至今已有六代。</p> <p class="ql-block">  豆腐制作历经选豆、粉碎、筛豆皮、泡豆瓣、磨浆、生浆稀释、分浆、煮浆、点豆腐、包豆腐、压豆腐、晒豆腐等12道工序,使用大板井的井水,其水质清澈透亮、甘甜清冽,为豆腐的高品质奠定了基础。曾记西门豆腐非遗工坊被认定为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遗工坊。</p> <p class="ql-block">用古井水泡一壶好茶喝。</p> <p class="ql-block">美美的吃一顿用古井水制作的豆腐宴。</p> <p class="ql-block">  建水蚁工坊位于建水县城五龙湖城市公园旁,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占地面积175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由建水县蚁工坊文化艺术投资有限公司于2016年在一片废弃的老窑垃圾区投资新建,历时3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  蚁工坊建筑以蚂蚁巢穴为设计灵感,大量采用轻型空心砖,再涂上红、粉、黄、白等颜料,创造出色彩绚丽的建筑,宛如一个彩色多巴胺的童话王国。</p> <p class="ql-block">  建筑物外的湖面上,黑天鹅妈妈带着小天鹅,在清澈的湖水里悠然地游动着,那乌黑发亮的羽毛,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绸缎般的光泽,与碧绿的湖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蚁工坊的建筑风格超现实梦幻,仅靠简单的砖墙堆砌,利用不同的色彩搭配与浪漫独特的风格完美融合,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自由大胆的设计,有圆柱形城堡、弧形城墙等,镂空砖块堆砌成的造型奇异,行走其中仿佛置身蚁穴和迷宫。 </p> <p class="ql-block">踏上建水古城的土地,就像翻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卷,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每一处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建水古城,它不仅是一座历史文化的宝库,更是心灵的栖息地。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融,传统与时尚碰撞。它让我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本真。离开时,心中满是不舍,期待着下一次与它的重逢,再次聆听它的故事,感受它的温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