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厂甸庙会:</p><p class="ql-block"> 厂甸庙会是北京市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四大庙会之一。厂甸庙会于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五举行,规模盛大,京味浓厚,闻名遐迩。解放后厂甸的庙会仍一直举行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依然红火热闹。从1964年开始,由于有碍交通,厂甸灯市停办,偃旗息鼓37年。2001年,北京市政府宣布恢复厂甸庙会。2006年5月20日,厂甸庙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29日至2月4日,厂甸庙会在北京东、西琉璃厂街区举行。</p> <p class="ql-block">街口的我爱北京大相框</p> <p class="ql-block">上千的灯笼组成的祝福墙</p> <p class="ql-block">庙会上的大福字,把人们带到新年的幸福中。</p> <p class="ql-block">北京厂甸:原为明、清琉璃窑前一片空地。民国六年即地建海王村公园,过去每年旧历正月初一在此附近设摊售货,游人云集,即所谓“逛厂甸”。今厂甸仅存小巷。一般所谓“厂甸”泛指“海王村公园”附近地带。</p><p class="ql-block">厂甸其位置就是现在东、西琉璃厂之间十字路口东北角的中国书店所在地,即1917年正式开放的海王村公园旧址。</p> <p class="ql-block">小青蛇造型,体现今年属相</p> <p class="ql-block">巨型眼镜蛇玉雕把人带人圣境</p> <p class="ql-block">社火起热闹进行中</p> <p class="ql-block">庙会上各种小吃民问工下艺品琳琅满目,各个店铺中更是以笔墨纸张字画为主,人群磨肩接踵,呈现特有的中华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 荣宝斋前身“松竹斋”,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1894年更名为荣宝斋,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雅意得名,至今300余年。1950年公私合营,“荣宝斋新记”挂牌,1952年荣宝斋成为国有企业,并以郭沫若题词墨迹“荣宝斋”为标准商号字样沿用至今。新记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荣宝斋在市场经济的磨砺中,逐渐转型为集书画经营、文房用品、木版水印、装裱修复、拍卖典当、出版印刷、展览展示、教育培训、茶文化、进出口贸易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企业,拥有“木版水印”和“装裱修复”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现隶属于中国出版集团公司。</p> <p class="ql-block"> 琉璃厂位于北京和平门外,是北京一条著名的文化街,西至西城区的南北柳巷,东至西城区的延寿街,全长约800米。它起源于清代,当时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中住在这一带,因此在这里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较多,形成了较浓的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远在辽代,这里并不是城里,而是郊区,当时叫“海王村”。后来,到了元朝这里开设了官窑,烧制琉璃瓦。自明代建设内城时,因为修建宫殿,就扩大了官窑的规模,琉璃厂成为当时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这里变为城区,琉璃厂便不宜于在城里烧窑,而迁至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厂”的名字则保留下来流传。</p> <p class="ql-block"> 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街 ,中国清代康熙年间兴起,为保留古旧书的经营特色,妥善安排和充分发挥古旧书从业人员的经营特长,国家拨出巨款,仿照清代建筑风格重建琉璃厂文化街.</p> <p class="ql-block">庙会铜钱</p> <p class="ql-block">粘粘福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