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江河流日夜 堤岸立千年

杨利荣

<p class="ql-block">江河流日夜 堤岸立千年</p><p class="ql-block"> 文/杨利荣</p><p class="ql-block"> 黄河九曲奔涌,浪涛中沉淀着黄土高原的砂砾,也倒映着5G基站银色的塔尖。当无人机在壶口瀑布上空盘旋监测水文,黄河号子却仍在船工古铜色的胸膛里震荡。这条古老的河流,在光纤与青铜器交织的时空中,见证着科技与传承的共生共荣。</p><p class="ql-block"> 数字敦煌的穹顶下,千年壁画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重生。高精度扫描仪以0.03毫米的精度捕捉飞天衣袂的褶皱,VR技术让三危山的佛光穿越时空。莫高窟第220窟的药师经变图上,智能补色算法正在修复氧化褪色的朱砂,而画工世家第七代传人的笔触仍在宣纸上勾勒飞天轮廓。科技不是冰冷的解构者,而是让文化遗产从博物馆的玻璃展柜中苏醒,重新获得与当代对话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至今仍在调节着成都平原的呼吸。李冰父子用竹笼卵石构建的工程奇迹,与北斗卫星的水文监测系统遥相呼应。在红河哈尼梯田,卫星遥感监测着土壤墒情,而哈尼人依旧遵循着"刻木分水"的古老法则。建筑师王澍说:"真正的创新是让传统活在当代的肌理中。"当5G信号穿越吊脚楼的飞檐,当算法模型学习苗族刺绣的纹样规律,我们看见传承为科技注入文明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里,3D打印的冰裂纹瓷器与传统龙窑柴烧作品并列陈设。前者精准复刻了"金丝铁线"的纹理,后者却保留着窑火赐予的偶然性诗意。正如ChatGPT能模仿李清照的婉约词风,却写不出"寻寻觅觅"时指尖真实的温度。这不是非此即彼的淘汰,而是提醒我们:科技应当如苏东坡笔下的西子湖,淡妆浓抹总相宜;传承需要像陆羽煮茶,既要掌握火候更要懂得留白。</p><p class="ql-block"> 站在良渚古城的城墙遗址,5G全息投影重现着五千年前的玉琮祭祀,考古机器人正在地层中寻找文明的密码。这让人想起敦煌藏经洞的隐喻:当斯坦因用科学仪器丈量经卷时,王道士手中的油灯始终摇曳着微弱却坚韧的光。科技与传承的关系,恰似江河与堤岸——激流需要河床的规训,沃土依赖流水的滋养。在这个万物皆可数据化的时代,唯有让文明基因与科技染色体深度融合,才能孕育出真正属于未来的文明样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