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新年初行太仓·游记

雲游昰方

<p class="ql-block">2025.1.29.农历乙巳年正月初一早晨六点半,吾夫妇随连襟夫妇一行四人乘城际列车,前往江苏太仓(柳河+南园)休闲旅行,来一次实地感受悠久历史的太仓。</p><p class="ql-block">太仓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背景</p><p class="ql-block">太仓历史可以追溯到4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当时吴王在此地建仓屯粮,因此得名“太仓”;在元明时期,太仓成为重要的海港和商埠,被称为“六国码头”;明朝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是从太仓浏家港起锚,这使太仓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明清时期,太仓设立了太仓州;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太仓县;1993年撤县建市,成为太仓市。</p> <p class="ql-block">上午7:50分城际列车发车,历时40分钟到达太仓火车站,再转乘当地公交车到浏河古镇</p> <p class="ql-block">上午九时半左右,我们抵达浏河古镇景区</p> <p class="ql-block">走进古镇,街上张灯结彩爆竹声声,当地街民相互笑面相迎,不时地相互拱手道贺:“新年好!新年好!”,小朋友(尤为小女孩)穿着漂亮的服饰行走在街上,特别喜庆,过年的气氛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还有那种淡淡地炮竹燃放后的气味,对我们来说真是久违了,……</p> <p class="ql-block">永安桥位于浏河镇中心北街197号,西接河西街,横跨鲁漕塘。俗称"北石桥"。东西向。2013年被公布为太仓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永安桥始建于清末,位于明德桥和中津桥之间,距当时的明德小学南校门百十来米,是浏河镇区漕漕河上的四座古桥之一。为平桥,方形单孔,桥长14.10米,桥面2.1米,晚宽2.8米,高3米。桥面条石横铺,整齐划一。</p><p class="ql-block">太仓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 O 一九年十二月</p> <p class="ql-block">茹经桥</p> <p class="ql-block">浏河,位于江苏省太仓市,是太湖东北阳澄淀泖区五大通江骨干河道之一、长江支流,太湖古“三江”之一娄江下游。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西沙刘姓族人将娄江下游开成巨港,故名刘家港、刘家河,亦称浏河塘。郑和6次在浏河出发下西洋。河道西接娄江,起于昆山市蓬朗镇草芦村,东经太仓市城厢﹑陆渡及上海嘉定区娄塘、唐行等镇,辗转太仓浏河镇入长江,长24.5公里。</p> <p class="ql-block">范公亭位于浏河镇漕漕河与老浏河交叉口、水带桥西逸,东为中心北街,西为河西街,居古镇区核心地段。</p><p class="ql-block">宋景柘元年(1034),范仲淹在苏州知府任内,为治理环太湖水患,督浚五大浦(白茆、浒浦、下张、七丫、茜泾),与此同时,,在浏河口龙王湾以西300米处开凿了南达吴淞江水域、中间穿越浏河塘、北入茜泾河段的南北向鲁漕河,从此为浏河成为海道漕运起始地创造了条件,也为浏河地区的经济发展打好了基础。</p><p class="ql-block">为纪念范仲淹兴修水治理浏河水患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浏河镇遂于2013年在鲁漕河畔新建一座范公亭。厅柱上悬挂着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字为浏河镇新塘籍著名书法家徐梦梅所书。正面匾额"范公亭"则由著名画家邢少兰所题。</p> <p class="ql-block">漕漕河是太仓市浏河古镇区内的一条重要河流,南北向。北宋景柘元年(1034)范仲淹举役开茜泾等五大浦,并凿潜漕以通娄江,建闸屯兵,抵御海寇,安民耕作。鲁漕以娄江为界,南鲁漕通嘉定;北灌漕达茜泾。元明时,河宽水深,因元代时刘家港(浏河古称)为海运漕粮船舶锚地和起点,樯橹林立,而撸为水名,漕即漕运,故称澧漕。元代刘家港以鲁漕为市河,两岸"名楼列市,番贾如归",琳宫梵宇,朱门大宅,不可胜计。以后河道逐渐淤阻,至清乾隆六年(1741),海防同知张平汉大浚北漕漕。之后疏浚屡见于志书记载,后渐趋狭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全河疏浚一次,终因北漕淤浅严重,1975年平整土地时被填塞,仅剩水带桥以北市河段长1150米。沿河两岸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水埠码头,在水埠两边用青石或花岗石筑的金刚墙上,至今还留有穿带船缆绳用的石孔,有"牛鼻""如意""暗八仙""一鹭连科""莲升三戟"等图案。漕漕经过1965年、1971年两次拓浚,水势畅达。1966年新浏河入口处建套闸一座,孔径4米,1982年又重修该套闸,孔径为5米。鲁漕河面上筑有水带桥、中津桥、茹经桥、永安桥、明德桥、北鲁漕桥等通行桥梁,充分展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镇风貌。</p> <p class="ql-block">水带桥</p> <p class="ql-block">老浮桥</p> <p class="ql-block">浏河,於长江口处。</p><p class="ql-block">元代称刘家港,为漕粮北运出海港口。明朝置巡检司,复设镇海卫于天妃宫,俗称天妃镇。永乐元年(1403年)开港,为对外贸易口岸,诸国商船云集,号称“天下第一码头”,俗称“六国码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妃宫(道教)</p> <p class="ql-block">道观院子里,腊梅盛开</p> <p class="ql-block">午餐后离开浏河古镇</p><p class="ql-block">乘公交车历时一小时,抵达太仓市南园景区</p> <p class="ql-block">太仓市南园景区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南园简介</p><p class="ql-block">南园为明代万历年间首辅王锡爵赏梅种菊处,原占地十八亩。</p><p class="ql-block">清初,文肃之孙画家王时敏增拓其园,特邀当时叠山大师张南垣主持营造,画师与匠师,两位高手合作,使南园成为造园与绘画融为一体的历史名园,为清代以来吾邑园林之首,后毁于战火。</p><p class="ql-block">一九九八年开始在市政府的支持下,按原照片、原图纸进行设计、规划,将老城改造中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迁移南园,经六年改造,逐步恢复了"门楼"、"绣雪堂"、"香涛阁"、"大还阁"、"鹤梅仙馆"、"寒碧舫"、"潭影轩"、"长廊"和桥亭等原有景点。</p><p class="ql-block">今日南园,景域辽阔,空间宽敞,缓坡丘壑,溪流纵横,水景占全园面积三分之一。小桥流水,碧波荡漾,曲折延伸;亭台楼阁,参差高下,倒影入池。春兰秋菊,夏荷冬梅,四季有花,四时花香;老树参壮,绿荫掩映,幽篁丛竹,疏密相间。园趣野趣,融汇糅合,构成了一幅典雅自然,平岗缓坡的精巧山水画面。</p> <p class="ql-block">太倉·園林·逸趣 【前言】</p><p class="ql-block">太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积淀深厚,为古代园林建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代园林艺术也相应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名闻遐迩,享誉江南。</p><p class="ql-block">太仓古代园林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宋代隐士胡稷言在沙溪筑"五柳园",是太仓历史上最早的园林;元代朱清父子在城内建"花园堂"、名士殷奎建"春水船"、隐士瞿孝祯在沙溪筑"乐隐园",形成了太仓古典园林建设的第一个高潮。明清二代,太仓涌现很多名垂青史的文化名人,他们将设计和建造私家园林作为改善家居生活环境的方式,同时实践自己的美学追求,因而出现了太仓历史上的第二次造园高潮。</p><p class="ql-block">太仓园林多为文人园,促进了一部分士绅文人对亲自然、远尘嚣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几乎涵盖了耕读、饮酒、垂钓、诗赋、著述、宴游、雅集、清谈、玄佛等我国传统士大夫所有的高雅品味和生活情趣。</p> <p class="ql-block">太倉重點名園</p><p class="ql-block">弇山园</p><p class="ql-block">弇山园是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与造园大师张南阳合作建造园,自古以来被称为"东南第一名园",在我国造园史上光耀古今</p><p class="ql-block">乐郊园</p><p class="ql-block">乐郊园,在太仓东门外半里许,为明万历首辅王锡爵种芍药处。万历四十七年,其孙王敏延请名山师张南垣尽废是张南垣造园生涯中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美新作</p><p class="ql-block">南园</p><p class="ql-block">南园旧为太仓名胜之首,系明阁老王锡爵种梅作甸之处。菊,清初,其孙王时敏邀张南垣主持增拓其园,使之成为造园艺术手法融为一体的历史名园。</p> <p class="ql-block">絲竹之樂</p><p class="ql-block">"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悠扬的笛声和着莺啼燕啭般的昆腔,正适合太仓占典园林那小庭深院的幽雅情境;而浅吟低唱的词曲,恰是士大夫文人填唱诗文的最好媒介。曲,取材于园林,吟唱于园林,与园林有一种天然的契合。</p><p class="ql-block">昆曲《牡丹亭》首演就在太仓人王锡爵的私家园林内。</p> <p class="ql-block">詩畫之樂</p><p class="ql-block">太仓园林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而巧夺天工的园林景观又为无数诗人墨客描绘、写意、抒情、感怀,创造了山水意境,大量的吟咏、唱和诗篇以及画作应运而生。</p> <p class="ql-block">鹤梅仙影記</p> <p class="ql-block">婁東畫派</p><p class="ql-block">"娄东画派",诞生于太仓,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代表人物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均为太仓人。这个画派不仅统领了整个清代画坛,其影响力甚至一直延续到了今天。</p> <p class="ql-block">太仓市家风馆</p> <p class="ql-block">建设好家庭,传承好家教,弘扬好家风</p><p class="ql-block">习近平:</p><p class="ql-block">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p><p class="ql-block">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廉立家</p><p class="ql-block">勤廉文化进家庭</p><p class="ql-block">"家风正则民风正,民风正则政风清""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近年来市纪委监委、市妇联联合开展勤廉文化进家庭活动,鼓励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守住家风建设之根,负起家风建设之责,当好家风建设之范,使廉洁文化在家庭中生根,以好的家风带动好的政风、社风,构筑拒腐防变的家庭防线,营造清正廉洁的社会环境。</p><p class="ql-block">德治家</p><p class="ql-block">文明礼仪进家庭</p><p class="ql-block">"德惠人生、品立天下"。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市文明办、市妇联联合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最美家庭"寻访、"巾帼心向党共筑家国梦"、"激扬家国情奋斗新征程"家风家教主题宣传等活动,动员广大家庭积极参与家庭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p><p class="ql-block">学兴家</p><p class="ql-block">科学家教进家庭</p><p class="ql-block">"忠厚传家家长久,诗书继世世代香""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围绕"终身学习在家庭",连续多年在广大家庭开展科学家教普及、国学推广、亲子阅读、书香家庭评选等活动,引导广大家庭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p><p class="ql-block">绿在家</p><p class="ql-block">绿色环保进家庭</p><p class="ql-block">"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建设"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离不开广大家庭的积极参与,为助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市妇联、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太仓生态环境局等部门联合开展了绿化美化在家庭、健康生活在家庭、低碳环保在家庭等系列活动,鼓励广大家庭以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环保理念,倡导绿色健康生活。</p><p class="ql-block">安护家</p><p class="ql-block">平安建设进家庭</p><p class="ql-block">"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家庭平安是社会平安的基石和前提。围绕"平安建设在家庭",创新"一村一讲"普法宣传,建立特殊人群走访大数据平台,不断探索妇联牵头、部门联动、项目推进的多元化维权服务新路径,在全省首创"舞妈舞爸"平安志愿示范队建设,打造"七色花开进万家﹣﹣慧.家"家事服务品牌,以家庭"小安"促社会"大安",为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注入"家"活力、贡献"她"力量。</p>